訓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圣②,猶必十五而志于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圣昔賢莫不發軔乎此③。志之所趨,無遠弗屆④;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于道,則義理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據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藝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⑦,本末兼該⑧,內外交養⑨,涵泳從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子曰”句:見
【注解】
①“子曰”句:見《論語·述而》。志:志向,立志。
②夫子:孔子。天縱:意為上天所賜稟賦。
③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軔,剎車木。行車必先去軔,故稱“發軔”。
④屆:至,到。⑤義理:道理。又作經義名理講。宋以后稱理學為義理之學,簡稱為義理。
⑥游于藝:即游藝。《論語·述而》:“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于藝,言置身于六藝的活動,后來泛指學術修養。⑦倫:道理,次序。
⑧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農業與工商業、禮義與法制。兼該:包括兩方面或兩方面以上。
⑨交:結交,往來;此與彼受。養:陶冶,修養。紒紛矠涵泳:深入體會。中國古籍全錄說:“立志于學
【譯文】
孔子說:“立志于學道。”所謂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觀察清楚。
孔夫子憑著上天所賦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于學。所以說,“志”是發展道德修養的基礎,昔日的圣賢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志向的發展,無論多遠,沒有達不到的;志之所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一個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將以義理作為根本,使任何物質欲望都改變不了他的志向。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依托,又有良好的學術修養,自然不會失卻其先后、輕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應到,內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達到這種境界,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圣人的行列。子曰”句:見《論語
【評語】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只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討厭;一人獨處,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
做人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從志與道、志與心的關系,比較深入地闡述了立志的意義和如何立志的問題,強調一個人只要立志,再經過后天的努力,也可成為圣賢。從這位有作為的君主所處的時代來看,這無疑是振聾發聵之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