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我怎樣領導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
在我看來,教學和教育過程有三個發源地——科學、技巧和藝術。所謂對教學和教育過程的好領導,就意味著完善地掌握教學和教育的科學、技巧和藝術。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地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各種現象具有深刻的個體性:某一條教育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是正確的,在第二種情況下是無用的,而在第三種情況下就是荒謬的了。我們的教育工作的性質就是如此:要領導它,就意味著我們自己首先要不斷地豐富和革新,我們今天在精神上就要比昨天更充實。一個學校領導人,只有當他每天都在提高自己的教學和教育技巧,把學校工作的最本質的東西——教學和教育,了解兒童和研究兒童——擺在首要地位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博學多識的、有威信的教師,并且成為教師的教師。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校長,你就要努力首先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家:不僅對自己班上所教的那些兒童,而且對于社會、人民、家長所委托給你的全校學生,都是一個好的教師、教學論專家和教育者。如果你占著一個校長的職位,認為只要自己有一些什么特殊的行政工作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還是放棄想當一個好校長的念頭吧。 只有成為教師的教師,你才能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受到人們的信任和愛戴。而要成為教師的教師,你就要一天比一天深入地鉆到教學和教育過程的細節和微妙之處去,那時候,人們稱之為塑造人的靈魂的藝術的東西,才會在你面前一點一點地展開新的境界。我在記憶里回想著自己當校長的年代,我回想起來的最鮮明的東西是什么呢?首先是一個教師的平凡的、沉重的勞動中那些細微末節的小事,其中充滿著令人激動不安的,有時是痛苦的探索和思考、發現和挫折。在這種勞動中,有時候像閃光的寶石一樣,燃起幸福的發現的火花,使你受到鼓舞,特別是使你的同事們、教師們受到鼓舞。毫無疑問,這些發現、這些創造性靈感的迸發,正是一種能夠驅散和消除對工作消極冷淡、因循守舊的情緒的火花,從而激發起全體教師的創造熱情。教育領導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發起教師的探索的興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興趣。誰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課的優點和缺點,分析自己跟學生的相互關系中的問題,那他就已經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我回想起自己當校長的最初幾年。我與其說是懂得(至少當時沒有深思過這一點)不如說是感覺到:要激發教師們進行創造性勞動的志向,不能靠一般的號召,而要想點別的什么辦法。我在聽課和分析課的時候,思考著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在許多情況下,學生們的回答是那么貧乏、蒼白無力、毫無表情,為什么在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兒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我開始記錄學生的回答,分析他們的詞匯量,分析他們的言語的邏輯因素和修辭因素。我發現,學生使用的許多詞和詞組,并沒有在他們的意識里跟鮮明的表象、跟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在分析我在自己的課上觀察到的情況時,我越來越多地思考著這樣一些問題:詞是怎樣進入兒童的意識的,詞是怎樣成為思維的工具的,兒童是怎樣學習借助詞來思考的,而思維又是怎樣反過來發展言語的,在對兒童思維的教育學指導(這是學校精神生活中最復雜、最細致的一件事)上究竟有哪些缺點。我開始首先分析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課和自己學生的回答。例如,兒童要講一滴水旅行的故事,按道理他應當講到春天初融的小溪,講到春雨,講到彩虹,講到蘇醒的湖水的輕輕的拍岸聲。總之,兒童講述這些,應當把自己作為這個有生命的自然界的一部分,來描述他周圍的世界。可是兒童說的是些什么呢?是一些硬擠出來的、笨拙的、死背下來的句子和詞組,這些句子和詞組的意思連兒童本人也理解得很模糊。為什么兒童的思想如此貧乏呢?我仔細地傾聽和思考著兒童的言語,有一個信念逐漸地在我心中形成:這就是我們,教師們,沒有教給兒童思考,我們從兒童入學的最初幾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圍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門關上了,于是,兒童再也聽不到小溪的潺潺的流水聲,聽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聲,聽不到云雀的歌唱聲了,他只能在背誦關于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無色彩的句子。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教師們在一起交談,把我的觀察說給他們聽,力求激發起大家對自己的勞動進行創造性思考的興趣。讓我們深入思考一下教育勞動這個概念的含義吧。給我們帶來成就的,絕不是偶然的走運,絕不是幸運的意外發現,而是細心的探索和分析,我們的收獲只能取決于我們所做的工作。讓我們來一起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自己的言語是否豐富,它是怎樣從我們學生的言語和詞匯中反映出來的? 過了幾個星期,我們召開一次教學法會議,每位教師都談談自己的初步觀察。這樣做,可以說是把研究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某一問題的興趣傳授給教師們,我深信這是領導學校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沒有具體的榜樣,沒有你親自進行的創造性活動作為發源地,這樣的領導是不可能的。 于是,我帶領孩子們到果園里去參觀。選擇的正好是這樣一個時刻:半邊天空被灰藍色的帶雨的云覆蓋著,太陽照出一道彩虹,蘋果樹正繁花盛開——有乳白色的、粉紅色的、紅色的花,蜜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把你們感到激動的、贊嘆的、驚奇的、擔心的事說出來吧!我看到,孩子們的眼睛發出高興的光芒,但是他們很難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很難找到適當的詞語。在這里,我心里替孩子們感到惋惜:他們在學校里學習的那些日子,都是離開這個令人驚奇的思維的泉源而逝去了。詞在進入兒童意識的時候缺乏鮮明的形象,因此,它已經從一朵芬芳的鮮花,變成一片干枯的,夾在書頁當中的,只在外表上令人追想起那個活的生命的花片了…… 不,不應當再這樣繼續下去了!我們忘記了知識的最重要的泉源——周圍世界、自然界,我們強迫兒童死記硬背,使他們的思維變得遲鈍了。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烏申斯基教導過教師的那些話,有時候被我們淡忘了。我開始一課又一課地帶領兒童出去,到知識的取之不竭、永遠常新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去:花園里、樹林里、河岸邊、田野里,等等。我跟孩子們一起學習用詞來表達事物和現象的最細微的色彩差異。 你瞧,云雀在蔚藍色的天空里歌唱,風卷起田里的麥浪一望無際,直到地平線的盡頭……在那很遠很遠的地方,—片藍色的輕煙籠罩著神秘的古斯基福人的陵墓。這兒,在長著百年老橡樹的密林里,潺潺地流著清澈見底的小溪,在它的上頭,黃鸝唱著歌兒……關于這一切,都要說得確切和優美。在我的寫字臺上出現了一批批的新書:關于實物課的教育文集、各種辭典、有關植物學、鳥類學、天文學、花卉學的書籍。我開始經常地在春天的寂靜的早晨,一個人來到河岸邊、樹林里和花園里,仔細地察看周圍世界,力求盡可能確切地表達出它的各種形狀、顏色、聲音、運動。我寫一些小作文,漸漸地積成了一本,里面有寫玫瑰叢的,有寫云雀的,有寫深紅色的天空的,有寫彩虹的,等等。 我開始把這種到自然界去上的課稱為“到活的思維的源泉那兒去旅行”。這種課逐漸地在目的上、兒童腦力勞動的形式上越來越豐富了。這首先是一種思維課。譬如,在一次課上,讓孩子們議論什么是現象、原因和結果。他們在周圍世界里尋找各種因果聯系,描述這些聯系。我看到,我的孩子們的思維變得更加鮮明、豐富和有表現力了,詞有了情感色彩,顯得活潑而動人了。 看起來可能覺得,這一切都跟領導學校沒有什么關系。不,這一切跟校長的工作有著最直接的關系。這是實行領導的開端、源頭和最細致的根源。在我的面前,展現出教育技巧的一個極其豐富、無限美妙的境界——這就是要善于教給兒童思考。這個發現鼓舞了我,我體驗到一種創造性靈感的異乎尋常的幸福。我逐步地把自己的發現向同事們做些介紹,他們也來參觀我在自然界里上的課。我還把自己寫的小作文讀給教師們聽。于是,在早秋季節的某一天,我跟教師們一起到橡樹林里去,欣賞樹木的瑰麗多姿的盛裝。我們不僅欣賞美,而且盡量鮮明地、有表現力地把這種美描述出來。 在蘇聯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特別是在A.H.列昂節夫、Л.B.贊科夫、Г.С.科斯丘克的學術著作中,已經對有關思想和思維的極其復雜的理論問題做了極精辟的論述。我深深地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而同時始終感到自己只是一個實際工作者,一個人民教師。我,還有許多教師都覺得,怎樣把科學的原理變成我們的創造性勞動的活的經驗,這是一個科學跟實踐相結合的極其復雜的領域。科學家所做出的發現,當它活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之中,不斷地激發著新的思想和情感的產生的時候,它在一個教師的面前就成為一項復雜的任務,這項任務可以用許多方法來解決,而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正在于選擇方法,把理論性的原理實際體現到人們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去。 校長、副校長、課外活動的負責人,都應當成為教育科學跟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者。他們不僅應當宣傳和把科學知識推廣到實際工作中去,而且要用自己的創造性的意圖和思想把全體教師組織和聯合起來。 我向教師們介紹了我研究詞的教學和發展兒童言語的工作情況,我覺得這好像是把一顆靈感的火星傳給了他們。同事們對于所謂“到活的思維的源泉那兒去旅行”的做法很感興趣,他們也開始帶領孩子們去參觀旅行了。在小學各年級,詞的教學跟兒童的觀察和積極活動融合起來了。 逐漸地,詞和思維相統一的思想被全體教師接受了。我們大家聚在一起,經常談論這件吸引人心的事。我們的談話是友好的,同志式的。我們也激烈地爭論,而在爭論中逐漸地辨明真理。當然,這些真理在教育學上早就是已知的了,但是對我們來說,卻是真正的發現,是我們的發現。詞——這是極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是任何別的東西不可取代的。自然界——這是思維的取之不竭的泉源,是發展智力的學校。不要消極的感動,而要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的積極而有效的認識,——只有在這個非常精細的活動領域里,才能找到智力豐富和智力發展的取之不竭的泉源。 這些真理逐步地變成了全體教師的教育信念,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小學各年級的所有教師,都有了寫小作文的本子。我們開始分析兒童在各個季節里到自然界去參觀(譬如春、夏、秋、冬到果園里去參觀)時,他們能夠掌握哪些詞匯。我們把可以在觀察過程中引進兒童的積極詞匯的名詞、形容詞、副詞、動詞都寫出來。然后教師們再向大家介紹自己進行有趣的試驗的情況。這些介紹使大家感到激動,我們都受到同樣的思想和同樣的探索的鼓舞。 深入探索兒童思維奧秘的活動(可以這樣來稱呼我們的探索和發現),把我們大家團結在一起了。通過集體的工作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已經成為可能。到現在,我們進行這種有意義的集體勞動,已經有15年以上了。曾經一度在教師集體中存在的因循守舊的情況沒有了,大家都對自己的工作發生了興趣。現在我們在研究一個新的問題:思維和情感的問題。我們越來越深入地從教學論方面鉆研課的細節,我們在研究各個教學階段上的思維方式。
92、我的簡單經歷、在職進修和我們辦學的一些成績
學校工作,教育兒童成了我的天職。起初我在小學里工作,當了兩年小學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后來我考進師范學院,通過函授學習了3年,又在面授站學習了1年。這時候我已經有了堅定的信念:學校工作是最有意義,最令人向往的工作。 熱愛兒童,這不是在任何學校里,從任何的書本中所能學到的。這種能力是在人參加社會生活,與別人發生相互關系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但是就其本身的性質來說,教師的日常工作——每天跟兒童交往,則能夠加深對人的愛和對人的信心。對教育活動的志趣,是在學校里、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我懷著親切的心情懷念我在那里畢業的波爾塔瓦師范學院,懷念給我們講授教育學、文學、歷史的教員們。在那里,教育學不是講些枯燥的結論,而是生動活潑地談論教育的藝術,探討影響學生的意識和情感的方法。在這里教會了我熱愛語言。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當時是怎樣寫關于晚霞、關于正月的暴風雪的作文的…… 我在語言文學系畢業后,懷著激動的心情踏進中學的校門。我教的是高年級學生,而同時我感到離開年幼的兒童就無法生活,于是我擔任了一個少先中隊的輔導員,幫助總輔導員工作,帶領孩子們去遠足旅行。 現在,當我思考著教師的工作時,得出一條結論:只有你自己依戀孩子們,離開他們就感到無法生活,只有在跟他們的接觸中你才能找到幸福和歡樂的時候,孩子們才會依戀你。當然,在剛從事教育工作的最初幾年里,我并沒有想過這條規律性,我只是喜歡孩子而已。當學年結束后,我跟孩子們一起去遠足旅行,——到田野里去,樹林里去,河岸上去。對我來說,跟孩子們在南方的燦爛的星光下過夜,煮粥吃,講述神話故事和一些書的內容,確是一種幸福。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孩子們才滿意地背負著沉重的背包,在炙熱的陽光下行軍。 當我被任命為校長的時候,我非常高興:我有了可能跟全體教師一起實現我的教育信念,學校的每一個學生都成了我的學生了。這是偉大衛國戰爭前夕的事,當時我有5年當教師的工作經驗,而向前看,我的終生都是跟兒童不可分離的了。 當時的(戰前年代的)蘇聯學校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在我們祖國的命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戰前年代里,我們學校的每一個班級都有一塊園地,學生們在那里培育果樹的幼苗;少年技術員和設計師在教學工廠和操作室里勞動;到了暑假,高年級學生就頂替拖拉機手和聯合收割機手的工作。我們學校在戰前六屆畢業生147名男女青年中,有42人為了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而陣亡。 戰爭一開始,我就到了前線,參加了斯摩棱斯克方面、莫斯科近郊和加里寧斯克前線的戰斗。1942年,我在爾熱夫附近受重傷,在烏德穆爾齊亞的一個小村子烏瓦的野戰醫院里躺了幾個月。當我出院的時候,我被作為殘廢軍人復員了,于是我擔任了烏瓦中學的校長。那是一個艱難的時期,但是那一年半的學校工作還是給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當我們的村子剛剛解放的時候,我就回到了家鄉的學校。德國侵略者在這里占領了29個月,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精神生活上留下了可怕的痕跡。我們在戰前曾經那么愛護地所創造的一切——實驗室、圖書館、寶貴的果園,都被毀壞了,甚至課桌都被燒光了。我和教師、高年級學生們一起,花費了巨大的勞動,修建教室和實驗室準備上課,調查登記所有的學齡兒童。 在我們國家里,對科學、知識、學習和教育的熱愛風氣,是由整個社會生活的制度造成的,而培養兒童的學習愿望則在決定性的程度上有賴于教師。掌握知識應當給兒童以歡樂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滋養兒童對知識的熱愛的第一個源泉,就是教師,首先是校長的高度的智力素養。不具備教學計劃里所列的各門學科的知識,就沒有可能領導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從我擔任校長工作的最初幾天起,我就開始學習物理、數學、化學、地理、生物、歷史,我用了3年時間,自修完了學校所有學科的教科書和主要的教學法參考書。我在數學上花了特別大的功夫:我把學校教科書里的全部習題都解答出來,還從補充習題集里演算了許多題目。漸漸地,在我的練習本里,把各種習題按章節和課題分別寫出,直到現在,每一個練習本里每年還補充進去新做的習題。 但是,這只是一個開端。我給自己定了一條規則,就是要不斷注視跟學校教學大綱有關的那些科學的最新成就和進展。特別重要的是要了解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和電子學的新成就。在我的實驗室里(我給自己的工作室起了這個名稱),放著一堆堆的筆記本(每一門科學或者一個科學問題分別使用一個筆記本),里面都有幾千條從雜志里摘錄的材料和從報紙上剪下來的資料。我的這些興趣和愛好,或者直接地或者通過教師間接地傳給了我們的學生。 例如,我有一陣迷住了研究土壤里的生化過程。國內外在這方面進行的試驗,為提高農作物的收成開辟了極其廣闊的遠景。我經常跟幾位愛好植物栽培和園藝的教師談論這個有趣的問題。漸漸地,生物教師和幾位低年級教師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他們又給孩子們講述土壤生活的誘人情景,講述那些在土壤里幫助制造養料的奇特的微生物的情況。這個問題吸引了孩子們,他們在生物室、綠色實驗室、教學實驗園地和溫室里搞起了各種試驗。對校長來說,這又是跟學生進行精神交往的一個領域,又是通往最難教育的學生的心靈的一條途徑。 我帶著強烈的興趣閱讀遺傳學、自動學、電子學、天文學方面的科學著作。物理教師們都知道,沒有任何一本新書能夠逃脫我們的注視。我跟物理教師的每一次談話,都要出點什么新的主意,訂個什么新的計劃。我喜歡到操作室、專業教室里去,那里是少年自動化和無線電子學愛好者小組、少年電工和無線電工小組、少年天文學家小組活動的地方。我跟孩子們一樣懷著濃厚的興趣裝配儀器和模型,裝備我們的聽音室。我跟學生們一起建造氣象站和兒童天文臺,跟他們一起懷著激動的心情觀察行星和星系,幻想那些遙遠的世界。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盼望著土壤在春天的蘇醒、樹汁在春天的流動,盼望著長出第一批綠葉和開出第一批花朵。在我們的學校果園里和教學實驗園地上,進行著許多試驗,培育著幾十個品種的谷類作物、技術作物和果樹。在春、夏、秋三季,我們有好幾個少年植物考察隊要出發到野外去。我們挑選小麥和其他谷物的耐旱的穗子進行育種,收集土壤標本,尋找能夠提高土壤肥沃性的新的(也許是科學上至今還未知的)有益的微生物。在冬季的幾個月里,在我們的溫室和檸檬苗圃里,芬芳的鮮花仍在開放,金黃色的檸檬正在成熟。這些鮮花盛開的角落,吸引著那些應當用勞動的美來引起他們的興趣的學生。 我是文學教師,我承認我熱愛自己的學科。我的文學教學體系的基礎,就是要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和感受文學原著。在我們學校里,我們認為文學教學取得成效的決定性條件,就是要熱愛語言,感受語言的美。全體教師都在不斷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水平。文理不通、言語不清和表達笨拙,在我們這里就會被人看做是無知。“你要正確地遣詞造句:每一個詞都有它自己的意思,不會挑選需要的詞就等于在圖畫課上用釘子代替削尖的鉛筆。”——在教員休息室里有一塊小黑板,上面經常寫著這一類的話,張貼一些發展言語的材料(好的課堂記錄,剪報等)。 我有一個豐富的藏書室,我只選購那些有重大藝術價值的作品。我想讓這個藏書室成為審美修養的標準。教師、學生、家長都到我這里來借書。跟讀者的每一次見面都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彼此交談起來,我從這些談話中了解到許多有趣的生活故事,借以擴充我的教育學眼界。 照料一棵結滿果實的葡萄樹,朗讀幾首寫人狀物的抒情詩,也都給我以巨大的享受。我也寫作,不過不是為了發表,而是為了教會我的學生使用語言。在從事教育工作的這些年份里,我寫了1000多篇小作文,這些小作文有的是描寫自然現象的,有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內心體驗的。 我把自己寫的小作文和短詩讀給學生們聽。我喜歡跟他們交流關于周圍世界(自然界、人)的思想和印象。我看到,當兒童從作文里和短詩里發現了他們也曾有過這種體驗的東西時,這樣的作文和短詩就使他們特別激動。當我的作文或短詩觸動了兒童的心弦時,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來,努力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覺得,對詞的感覺、想用詞來表達人的最細膩的內心活動的要求,這正是一個人的真正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對于語言教學,我不能設想它沒有到家鄉各處去旅行和參觀,沒有對自然景色的觀察,沒有用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河岸邊,在田野里,在夜間的篝火旁,以及在淅瀝的秋雨聲中坐在帳篷下的時候,我教給兒童怎樣說出關于他們周圍的事物的思想。使我高興的是,我對語言的熱愛傳給了孩子們,占據了他們的思想和情感。他們感受到了詞的美麗、清香和細膩的色彩,他們也寫起關于自然界的小故事,作起短詩來了。 當你看到,到處都有你的學生——有在你身旁的,有在學校工作的,有在醫院工作的,有參加集體農莊生產的,你會感到高興。我們的10個畢業生,在讀完高等學校以后,又回到母校來工作。當地醫院里有3個醫生是我校過去的學生。還有我們“共產國際集體農莊”的總農藝師,區農業管理處的總工程師,榮獲“共產主義勞動集體”稱號的生產隊的隊長,都是從我們學校畢業出來的。 我們高興地看到,本村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從1949年到1965年,這個村子有611人受完了中等教育,他們當中已經受完高等教育的有242人,正在高等學校里學習的有143 人。我們村子約有居民6,000人,但是其中出了工程師84人,醫生41人,農藝師38人,教師49人,其他專家30人。在革命前,這個村子從1867年到1917年的50年間,只有7人受過中等教育,1人受過高等教育。 我們高興地看到,個別家庭里,一家就出了好幾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專家。糧食收購站的一個工人家庭里,四個兒子都是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后來又都上了大學,都當了工程師。一個普通的農莊莊員,大女兒是醫生,二女兒和一個兒子都是工程師。這樣的家庭我可以指出幾十個。對于我們這些人民教師來說,共產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在培育、教養和把他們領進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93、關于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某一個學校里,八年級學生米哈伊爾成了使全體教師感到擔憂和頭疼的人物。他是母親的獨生兒子,高高的、勻稱的身材,長著一雙藍眼睛。他像水銀一樣好動,眼光里總是帶著嘲笑的、樂觀的意味……啊,就是這一雙好奇的、故作天真的、不信任別人的、頑皮的眼睛,常常把教師們惹得大發雷霆。早在五年級的時候,這個男孩子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大名在外”了,都說他是一個沒法改正的、無可救藥的而且是狡猾的、善于隨機應變的懶漢和游手好閑者。他被勉強地“連拖帶拉地”跟班升上來,但仍不免留過一次級。這孩子長成了少年,又長成了青年…… 離八年級結業還剩下3個月,米哈伊爾跟母親一起來找校長。米哈伊爾顯得特別沮喪,一語不發,而母親央求說:“請準許他不要再繼續上學了,我想給他隨便找個什么工作去做……” 米哈伊爾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作文。小伙子跟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之間發生了一場難解難分的沖突。在他看來,作文真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智慧的頂峰。女教師在教室日志里一個接一個地給他打上“兩分”。于是,米哈伊爾他就不再交作文了。在尼娜·彼特羅芙娜的課堂上,他開始“搞出各種各樣的花招”來……女教師氣得面孔發白,在課間休息時回到教員休息室,雙手顫抖著。同事們都憤慨地說:這究竟要容忍到什么時候才算完結?當知道米哈伊爾要離校參加工作的消息后,同志們都向尼娜·彼特羅芙娜表示祝賀…… 由于工作繁忙和要操心的事很多,也就沒有時間再想到米哈伊爾了。有一天,尼娜·彼特羅芙娜的電視機出了毛病。她打電話給新近在區中心開設的電視機修理部,請他們派一位手藝高的師傅來修理。她還再三叮嚀說,不要隨便派一個馬馬虎虎能應付的修理匠,而要派真正頂用的老師傅,電視機已經修過3次了,還是不好用……修理部回答說:一定派一位真正頂用的師傅來,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手藝高超的師傅。 尼娜·彼特羅芙娜剛從學校回到家里,就聽見敲門聲。站在她面前的正是米哈伊爾。他穿著一身樸素的但是非常好看的工作服,手里提一只小箱子。尼娜·彼特羅芙娜驚慌失措了。 “你找我嗎?” “是的,找您,”米哈伊爾發窘地說,“是為了電視機的事兒,您不是給修理部打電話丁嗎……” “是的,請進來,”她邀請米哈伊爾走進室內,把擺在電視機上的花瓶拿下來,不由自主地撣了撣灰塵,雖然上面并沒有什么灰…… 我不再詳細敘述當米哈伊爾在修理機子的時候,尼娜·彼特羅芙娜所經歷的那非常難受的2個小時的情形了。米哈伊爾調好了電視機,演示了極好的清晰度和可聽度,說:“保用3年。”當他開好發票,說出應付的數目后,尼娜·彼特羅芙娜羞愧得臉上發燒,另外多給了3個盧布……米哈伊爾把錢退還給老師,低聲地、然而帶著一種激動的心情說:“您這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您是這樣教育我的嗎?我的作文寫得不好,可是我畢竟學會了正確地生活。當時我也喜歡您的課……是的,比任何別的課都喜歡。這些課會一輩子留在我的心里。” 米哈伊爾匆忙地收起工具走了。 “而我手里捏著那張3盧布鈔票,久久地坐著,哭著。”過后尼娜·彼特羅芙娜對教師們說,“當他在修理電視機的時候,我驚奇地看著他,心里想:這完全不是當時在我的課堂上的那個人啊。他那眼睛,他對我的態度,都和那時候不一樣了。一個思想折磨著我:我們作教師的人,怎么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里,還蘊藏著天才呢……不,這不僅是蘊藏著一個巧匠的天才,而是蘊藏著一個我們沒有看到的大寫的‘人’。是的,親愛的同事們,我們沒有在學生身上看到這個大寫的‘人’,——我們的主要過失就在這里……” 這件小小的但是含意極深的事情,好像一股強烈的亮光,一下子把我多年來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給照亮了。(我想,這不單是我一個人的想法。現在,當蘇聯學校正處在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步驟——向普及中等教育過渡的起點時,這些想法同樣激動著許多教育工作者。) 為什么常常看到,一個兒童跨進學校大門以后,只過了2、3年,他就不想學習了?為什么對許多少年來說,就像一位母親在信里所說的,學習簡直是“活活地受罪”?為什么不愿意學習這件事,不但給少年在校內的全部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使他遭受挫折,和別人發生沖突,逼使他跟馬路上的壞人結交起來,使得教師簡直無法工作?為什么現在我國正開始向普及中等教育過渡的時候,每年卻有成百上千的少年中途退學?所有這些現象的根子究竟藏在什么秘密的地方? 使我最感不安的,是一部分男女青少年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所抱的那種漠不關心、毫不在乎的態度。“伊凡諾夫,你得的是‘兩分’,”教師說。“得兩個‘兩分’也行啊,”憤慨的伊凡諾夫回答說。再加上他那么得意洋洋的一笑,這真像一根尖利的東西直刺教師的心。教師由于無能為力而氣得聲音顫抖,可是這些17歲的人(要不是實行普及中等教育,他們早已應當站在機床旁邊工作,跟著犁頭或播種機在田間耕地、播種和伺弄莊稼了),由他們所組成的學生集體,卻常常竟然也對教師表示憤慨或滿不在乎。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呢?該怎么來解釋這一切呢?不僅是要解釋,而且要采取措施消除這些不正常 的現象,制止和預防教師心里的這種真正的痛苦。 我覺得,在以共產主義教育的思想為指針的學校里,一個人竟然在集體面前表現得滿不在乎,吊兒郎當,自己貶低自己的人格——無所事事,敷衍塞責,不愿意掌握知識這種人類最偉大的精神財富,正是這一點是駭人聽聞的,完全不可思議的。 教育學的理論家們,當談到集體對人的個性的巨大影響時,經常是這么來解釋某些青少年缺乏教育的原因的:既然如此,那就是說,集體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對學生的教育不夠,而教師呢,據說是不善于通過集體來影響個性。這是一種多么幼稚可笑而又軟弱無力的辯解啊!它給教師指錯了方向,實質上是在妨礙愿意思考的教師進行工作。如果一個人在集體面前對自己隨隨便便,如果他自己貶低自己,那么這也就敗壞了集體。只有健康的、生機蓬勃的小溪、泉水和水滴才能匯成集體的大河。如果這些小溪污染了,大河就會成為一潭臭水。 我堅定地相信,只有當教育者時刻關心使這條大河流域沒有一支溪流干枯、腐敗和發臭,那時候集體才能成為人的精神、人的個性的一汪活水。集體成為教育者的能力,是要加以明智地培養出來的。俄語里有一個不大常用的詞——“可教育性”,我認為,這個詞應當成為教育學的基本概念之一。 應當使人成為“可教育的”,也就是說,使他能夠接受教師的特別是集體的教育影響。如果一個13歲或16歲的人(是的,讓我們不使用“學生”,而使用“人”這個字眼吧)說:“得兩個‘兩分’也行啊”,那么這就意味著他喪失了“成為可教育的人”這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毫無疑問地,而且生活也已證實,是在每一個跨進學校大門的人身上原來就有的。他成了不可教育的人,于是,從此時起,集體對他已經不再起教育作用了。 這種不可教育性(即不能接受教育)的根子,究竟埋藏在什么深遠而秘密的地方呢。現在對這個問題加以深思是特別重要的。使人驚奇的是:在即將實施普及中等教育的時刻,教育理論家和教學法專家們談論最多的是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方式,把學校將來的一切成敗都跟教學大綱編得如何、各門學科教得如何聯系在一起了。 每一次,當我讀著現代的學術著作時,看到里面那些關于如何迫使人們(是的,我們不說“學生”,而說“人們”)在課堂上進行思考、記憶和理解,如何不要浪費每一分鐘時間,以及要使所有的人都掌握、掌握、再掌握的那些議論時,我就不由得回想起一個世代相傳的關于我的同鄉——一個不走運的農民奧麥爾柯爺爺的故事。奧麥爾柯爺爺有一俄畝土地,他決定用粒選的種子播種春小麥。整整一個冬天,奧麥爾柯爺爺和他的老伴瑪麗雅奶奶坐在坑頭上。用手工一粒一粒地選好了種子。播種的時刻到了,可是發現,奧麥爾柯爺爺在關心種子的時候卻忘記了耕地。去播種了,而地沒有耕…… 許多教育學家和教學法專家的那些善意的、聰明的忠告和建議,我總覺得很像奧麥爾柯爺爺那件倒霉的事。只關心種子而忘記了耕地,那等于撒下種子去喂麻雀。現在,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僅應當考慮我們將要做些什么。而首先應當考慮的是:我們將要去做的那一切,將如何在我們所教育的人們的心靈里折射和反映出來。而我認為,教育就是形成“可愛教育的能力”——使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關心。這一點,在我看來,乃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最寶貴之點:使一個人想成為好人,想竭盡自己整個心靈的全部力量,在集體的眼里把自己樹立起來,顯示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完全合格的公民,誠實的勞動者,勤奮好學的思想家,不斷探索的研究者,為自己的人格的尊嚴而感到自豪的人。這就是我們必須細心地準備的土壤。最聰明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最完善的教學方法——這一切都將化為烏有,如果我們只把希望寄托在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方法上的話。我們現在必須認真考慮從根本上改革學校的全部教育工作。 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正是在這一點上,即在人的表現上,應當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著這個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現在我們的許多弊病,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現的片面性、畸形的單方面性。如果說在許多學校里(也許可以說在絕大多數學校里),人的表現的唯一領域就是知識的評分,就是他能達到學校所規定的那個最高點的程度,那么這樣說恐怕并未遠離事實。形成了一種習慣的、牢不可破的觀點:一個人得了好的評分,那他就是好人,得了壞的評分,那他就是毫無出息。 我的想法并不是要贊揚考兩分的學生或者對他們表示憐憫,并不是輕視良好的學業成績。良好的學業成績是巨大勞動的結果,而對勞動是必須加以尊重和愛惜的。我也絕不為像米哈伊爾那樣的人的命運而感到慶幸。我的理想是:要毫無例外地使所有的學生(所有的兒童,特別是所有的少年和男女青年)都能熱烈地愛科學、愛學習和愛學校,使書籍、科學、學校和智力財富成為學生的主要愛好和主要興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實的、豐富而完滿的精神生活當做自己最重要的理想,使每一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的火花,并使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 對我這個教育者來說,一件必須的、復雜的、極其困難的工作,就是使年輕人深信:知識對你來說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單單是為了你將來的職業,并不單單是為了你畢業以后考上大學,而首先是為了你能享受一個勞動者的豐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當教師還是當拖拉機手,但你必須是一個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無比豐富的教育者。 只有用這樣的態度來極其細心地準備好土壤,把知識的種子播種下去,我們才能得到良好的幼芽,使它們有旺盛的生長力。然而要這樣細心地準備土壤,這就意味著要注意: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性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一個人表現自己的領域越狹窄,全體教師的關心越是局限在知識上,那么反而對知識越有害,人對自己在學習上的成就就越冷淡,他的學習愿望就越低落。 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中的一個領域。而偏偏在這個領域中,許多人會遇到巨大的困難和挫折。 如果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什么樣的人啊,幼小的,非常嬌嫩的,在興趣、愿望和需要上都還極其脆弱的人)僅僅被局限在這個領域里,也就是說,他只能在掌握知識上、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會有失敗和困難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變成一種痛苦。是的,事情確實如此。當兒童的心還沒有穿上冷漠的冰凍的鎧甲以前,每一個不及格的分數都會使兒童感到痛苦,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莫大的災難(一位母親寫信來說:“我的女兒流著眼淚打開寫滿了兩分的記分冊,懇求說:‘媽媽,咱們搬到沒有學校的地方去住吧……’。”說這話的是一個10歲的孩子)。 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而我這里所指的,并不是天生幸福,譬如說是心愛的父母遺傳給他的某種天賦,而是指勞動的幸福,——我們應當引導兒童去獲得這種幸福,而這種引導又是談何容易啊。但是如果你不能引導年輕人去獲得這種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會做,于是每一個教育者都幻想得到的那只仙鳥——想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就會躲藏得無影無蹤了。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 我認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使他們的心靈由于勞動的幸福而充滿快樂。然而,如果在學習的領域里有著無法克服的(初看起來覺得是這樣的)困難和障礙,那該怎么辦呢?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他領域里得到表現。一個人的認識活動(學習、掌握知識)越多,認識世界在越大的程度上成為一種專門的活動(遺憾的是,往往成了唯一的活動),那么我們就應當越多地關心使他也在其他活動領域中表現自己,以樹立自己的道德尊嚴感,體驗到一種無可比擬的人的自豪感;我從我所創造的東西中看到了自己,我在某一件事上表現了自己的智力的、體力的、意志的、創造性的、道德的力量,我能夠克服困難,我能夠在最艱苦的斗爭(為維護自己的尊嚴、維護自己的道德美、高尚和完美的精神的斗爭)中成為勝利者等。 一個成為學生的人,應當在哪些領域里表現自己,才能使學習成為他所喜愛的活動呢? 一個人在學校里應當首先表現出他是一個勞動者,一個能工巧匠,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者,他能在某一件事上達到完美的程度,在某一項勞動中能主宰一切,遠遠地超過了自己的同學。我這里所指的不是這樣的勞動教育,這種勞動教育在實踐中往往令人遺憾地,僅僅是定期地給每一個學生布置一定的勞動負擔、勞動定額,而學生在完成這種定額以后很快就忘記了自己的勞動,并且還常有這樣的事:他很出力地勞動,只是為了盡快地擺脫它。我這里要說的是人在勞動中的精神生活,是勞動與精神世界的統一。要使學生熱烈地愛上一種勞動,使他的心由于激動和自豪而快樂地戰栗,使他在勞動中自己尊敬自己,使他由于珍愛自身的勞動而珍愛自己。 我堅定地相信,只有那種在親身的勞動中發現、顯示和看到了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可教育的人,才能敏銳地感受到長輩(父親、母親、教師)的道德力量的影響,特別是敏銳地感受到集體的影響。應當通過勞動教育來發掘一個人的心靈,發掘每一個人身上所蘊藏的那個唯一的源泉,而這種源泉經常是被表面上的冷漠、無所謂和消極的態度所掩蓋著。 我在學校里對兒童、少年和青年進行的幾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條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一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界里沒有一個這樣的人,我們有權利說他是“無論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 教育的明智、復雜,令人痛苦的艱難而同時又是令人歡樂的地方就在于: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早在童年時期、童年和少年交界的時期以及少年時期,就在一項心愛的勞動中發現自己,忘我地迷戀于心愛的勞動,并且取得優異的成績。這并不是什么幻想,而是活生生的教育中的現實情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竭力使每一個學生在童年時期就著迷于做一件什么事情:培養出一個麥穗里有一百粒麥子的小麥良種啦,把一塊死寂的不毛之地改造成高肥度的土壤啦,在一小塊地上取得一年兩熟的收成啦,飼養一種長出前所未見的細羊毛的羊羔啦,會開小型的拖拉機啦,制作復雜的活動機器模型啦,造出各種工具啦……。 如果說在300個學生身上發現了300種各不相同的天賦的源泉,那么在如此多樣的人力財富的情況下,就可以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中找到同樣多的各種各樣的勞動,使無比豐富的勞動愛好在這塊土地上繁花盛開,——只要我們能夠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表現自己的不可泯滅的意向。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就應當學會這樣來指引自己學生的創造力和才能,使每一個年幼的人、每一個少年都首先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我但愿一千遍地重復這一點: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才是你的學生。如果你想要每一個人在童年時期以及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自己來,那么就請你在學校里創造、保持并不斷地鼓舞這種自我教育的氣氛。只要哪一個人在某一件事上得到了優異的成績,他就應當鼓舞起另一個人,喚醒另一個人身上的那種獨一無二的個性的源泉,——這是集體生活的最主要的規律性之一。 十年級的學生能夠非常熟練地操縱真正的、“大人的”拖拉機,因為他從一年級起就生活在機器的世界里。他,這個十年級學生,又是一個六年級學生的教育者,不僅把自己的技能傳授給他,教他開小拖拉機,而且好像成了他掌握技藝的榜樣。而這個六年級學生又有一個年齡更小的朋友——二年級學生,教給他操縱一種半玩具式的、裝有真的內燃機的小汽車。一個學生,只有當他表現出自己,以自己的鉆研精神的亮光給別人照亮了道路的時候,他才能真正地接受教育。這種鉆研精神越深,這條道路就越鮮明,它鼓舞別人的力量就越強烈。 在這個自我教育的復雜的樂隊里,教師起著作曲家、指揮者和第一小提琴手的重要作用,他是別人的技巧的主要評定者,促使人們表現自己,并且在表現自己的同時鼓舞別人。這第一個推動力就應當來自教師。 假如每一個學生沒有在勞動中表現出自己,沒有體驗到自身的尊嚴感,那么我們就會成為無能為力的教育者,我們的話、我們的教導和勸告都不會被年輕人的心所接受。只有借助每一個學生心靈的這些極其細微的活動,只有依靠每一個學生在勞動中表現出自己,我們才有可能維持和保護住持久的學習愿望。 兒童在掌握知識上越感困難,在他通往良好學習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礙越多,那么盡量設法讓他在別的勞動創造的領域里突出自己這一點就越重要。年輕的人需要這一點,但這并不是說,既然他在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里遭遇了不幸的命運,那就讓他在其他領域中取得成功而補償他的幸福。不,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教育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工作:既然你接受不了學習這件最費腦筋的事,那么你就別學了,當一個好的木匠或牧羊人也滿好。不,絕不是這樣。我們談的是和諧的教育,對一個人來說,如果智力的財富在他的面前封閉著(而達到這些財富的道路只有一條:接受普通教育),那么他是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在一種勞動中顯示自己,他就不會變成對什么都不關心的人,他也就會在其他的活動領域(包括學習的領域)中找到克服困難的力量和志向。 在學校里工作了25年以后,我可以指名道姓地說出178名中學畢業生,他們如果不是在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在勞動中表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如果不是經常地體驗到一種深刻的、無可比擬的道德滿足感、自豪感和尊嚴感,那么他們就根本談不上接受過中等教育(這一點,不僅教師們,而且包括他們自己,都是深信不疑的)。對這些學生來說,以上這些感情就是一種刺激,它促使他們去從事緊張的腦力勞動,保護了他們對自己和自己力量的自信心。在勞動中表現自己,這一點千真萬確地是把他們從灰心絕望中、從人類真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了。 我們過去的一個學生尼柯拉,在大學畢業后已經當了13年農學家,工作很出色。可他在小時候的學習是多么艱難啊!而使他精神振作起來的,竟是他在勞動中取得了一點很不顯眼的、有些奇怪的成績:他在五年級的時候,學會了把一種果樹的幼芽嫁接在野生砧木上,結果培育成了勻稱而漂亮的一種果樹苗。我們的生物教師發愁地說:“學生走到老師前面去了……孩子們,這叫我以后怎么再教得了你們呢?”然而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的邏輯就在于: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勞動,使人在勞動中表現自己,理解生活的意義,認識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為自己的人的尊嚴而自豪,珍惜自己的榮譽,——只有這樣的勞動才是道德的開端。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發起學生要當一個好人的愿望,實質上是從自豪感、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而缺少了這一點,學校、學生集體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每一個人想在集體的眼光中成為好人的愿望越深刻,他對集體的教育影響的敏感性就越強;而只有當一個人有某一點可以自豪,在為人們的勞動中取得某些成績的時候,才有可能產生這種有深刻道德意義的愿望。 當學校里由于勞動、由于人在勞動中表現自己而使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候,教育者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的教育。只有學校里有一個“思想的王國”的時候,學校才能成其為學校。而如果在學校里充斥著一種思想貧乏、死摳書本的氣氛(我想把它叫做思想幼稚病),如果知識像浪潮般地接連涌來,像貨物一樣趕緊包裝、壓緊,有時候翻出來檢驗一下,卻又保藏在堆棧里,連翻個身的機會也沒有,那么,這種知識很少進入個人和集體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很難談得上什么和諧的教育了。 當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思考,又一邊思考一邊工作的時候,思想才能作為一種鉆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認識的有機的精神需要而進入個人的精神生活。幾十年的學校工作使我堅定地相信:只有借助于這種有生命力的思想,人的腦力勞動才能跟他的意志、自覺的體力上和腦力上的努力結合起來,而這也就是想要成為一個好人(一個聰明的、有教養的、知識豐富的、善于思考的、熱愛勞動的人)的愿望。 我們的和諧教育的規則是:要使一個人在思考和運用體力的時候,不是單純地相信什么就完了,而且要他去維護真理,采取自己的立場。例如,一個人很清楚地知道,粘質土和砂石土的荒地上不會長出任何東西,但是可以把它改造成高度肥沃的土壤。他之所以知道這一點,并不單是因為聽信了教師的話,而且因為他親眼看到了別人在從事這項勞動。但是如果這種思想和知識還沒有同自己的緊張的體力勞動結合起來,那么,這種知識就還是一種死的負擔,這種思想就還是沉睡的巨人。當一個人挖著粘土,挑揀石塊,使土壤里的微生物得到生命,從而把這塊土地改造成肥沃的黑土時,他才會珍惜真理,思想才會變成他的道德財富。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知識才能變成一種魔術棒,用它來喚醒真正的人類心靈的巨人——即道德信念。 人在勞動中的表現,正是去獲得和理解這些無價的寶藏——道德信念——的途徑。如果人沒有使出全部的體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沒有老繭,沒有流過汗水,沒有疲勞和克服困難,他是不可能取得和理解信念的。我深信,在童年和少年時期,手上就磨出厚厚的老繭,這是人的心靈的最可貴的財富,是一把打開通往和諧的教育世界之門的金鑰匙。誰能在學校里創造一個思想的王國,他就能獲得這把金鑰匙。 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人的充分的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