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育民小學 谷利新 |
《懷念母親》教學實錄 課題:懷念母親 年級:六年級 教師: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區育民小學) 時間: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會場三: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禮堂 課例研討 主持嘉賓:鄭丹(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初教部) 評課嘉賓:嚴瑞蘭(香港順德聯誼總會胡少渠紀念小學) 文字整理:山東省東營金瀚學校 張洪樂 課堂實錄: 師:我們一起走進季羨林這篇—— 生:《懷念母親》 師:老師先請一個同學大聲的讀一遍這個課題,好嗎?(請一位同學。) 生讀課題。(學生字正腔圓的讀出來,聲音小。) 師:懷念母親,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它片刻又離開將近百歲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帶著那些意思,再來讀一遍課題好嗎? 生齊讀課題。 師:大家在課下一定查閱了很多季羨林老人的資料,我們在查閱資料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頭上的光環,但是,當我們走進這篇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你會發現在他的心中有一個巨大的錯誤,有一個永久的疼痛,他曾經說:“我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該離開,這痛,就從我失去母親開始。” 師:老師想請一個同學,讀一下課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思考,第一,這段當中有哪些詞語你不懂,第二在這段文字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讀第二自然段。 師:(評價)書讀得很熟練。我這么想,書越讀,思考越深入,我們的感受就越深。我們再次用心來讀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羨林內心的感受。用心來讀每一個文字。 生讀。 師:剛才我們同學聽別人讀了,自己讀了。現在老師請同學認真地再讀,迅速地瀏覽一遍課文。假如老師讓你把這段文字讀成一個字,你能把它讀成?有沒有同學感覺讀著讀著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沒有字讓你感覺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認為有悔,我認為有恨。 師:他用了書上的一個字,“恨”,很有很多種,請你把目光再次鎖定到這段文字當中,你從哪些語句當中看到了這個“恨”。 生默讀。 生: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我從這句話看出作者自責和悔恨。 生: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他想報答母親。 師:季羨林是個特別看重母愛的人,想盡孝,此時,母親卻再也不能醒來了。 生答。 師: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從此失去了叫媽媽的權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看出他很長的時間沒有和母親在一起,他沒有好好的陪過母親。 師:剛才同學談到了季羨林沒有好好的陪過母親,對嗎?幾歲離開母親?(六歲)幾時失去了母親?(大學二年級)大概是——二十多歲, 將近十四年,可你們知道嗎,季羨林最后一次見到母親,是八年之前,(歲數)跟誰相似?跟我們在坐的各位同齡吧?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我認為他非常傷心,他六歲就離開母親,這么多年沒有見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對于孩子來說,沒有母親是一種沒有依靠的感覺,他沒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親,找到那種心靈依靠,可是他找到這種依靠的時候,母親卻已經走了。 師:你的發言太精彩了,說出了此時季羨林的心聲。 生:季羨林六歲就離開了母親,二十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十四年母子沒有相見,這種感受我們是可以想象的。終于,在季羨林二十二歲的時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報答母親時,不幸卻發生了,母親去世了。他想盡的孝心沒有盡到,所以他很傷心。 師:所以,在季羨林的一生當中會留下一個大大的“恨”,對嗎? 生:文章說他六歲的時候離開母親。我們六歲的時候剛剛上幼兒園,我們離開一天兩天都快哭了,而季羨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幾天見到了母親,他是還想去照顧母親。 師: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你們的發言讓老師感動,我們把這種感動變成我們的朗讀,我們來讀一讀這段文字,來體會此時的季羨林的心好嗎?(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師:讀得怎么樣?剛才我們同學精彩的朗讀精彩的發言讓我們真正地走進了季羨林的內心,他確實像我們同學剛才所說的——(師讀)我暗暗下定了決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誓言還猶在,母親已做西風而去,留下的只是這綿綿無盡的——恨!我們來讀這段滿帶“恨”意的文字。(生齊讀。) 師:在季老的文字當中,到處都有這樣的思念、懷念母親的文字。在比如:(讀:)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個只是一個黑棺材,母親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沒有見,此時的母親容顏如何?白發增添了幾許?還能知道嗎?不能了!而留給自己的,卻依然只有那——恨,還有那無盡的懷念。我們再來讀這段文字。(齊讀) “苦”在心頭 師:通過剛才我們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讀懂這一段最為痛苦的文字。(請一個讀書特別有感情的同學讀。) 生讀: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掌聲) 異鄉甜蜜思“母親” 師:感謝這位同學的朗讀,她仿佛讓我看到了季羨林的那顆悔恨之心。 在季羨林心中,他認為什么最重?(母親)母親,母愛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東西。他就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懷念著自己的生母,直到他離開自己的祖國,來到了異鄉,來到了德國,來到了那個孤寂的小城。這么遠的距離割斷了他的思念了嗎?(沒有)看書,第三自然段。 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有一個詞,叫——“頻來入夢”。什么意思?(生:經常到夢里來。)季羨林這種思念被割斷了嗎?(沒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強了)增加了?(祖國)在這段文字當中。作者用了兩個“不知道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們同學想知道的。現在請你仔細閱讀季羨林的幾篇日記,看你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學生讀書,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記。黃昏,非常孤獨的狀態,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在無依無靠時候,苦中作樂的感覺。 師:我同意他的無依無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關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說的苦中作樂。你為什么說苦中作樂呢? 生:他這里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當時的年代只有他一個人。 師:他的樂從哪兒來呢?你因為看到哪個詞?甜蜜,對嗎?(對)我突然發現甜蜜根凄涼是相反的,我在異鄉的德國本來是孤獨寂寞的,他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認真讀書的話,課文中有個細節,你發現了嗎? 生:這不能算是苦中作樂。他是在尋找心靈上的慰藉。因為他在異鄉,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鄉,他心底里有一些溫暖。 師:他在尋找一些慰藉。再關注文字,文字用一個細節——“此時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靜了下來。”此時的作者,他靜下來了嗎?相反的,看到那個詞了嗎?(活動)他的心會怎樣的活動,他得心會到哪兒,他的心會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時光。 生:主要是懷念,懷念以前朋友幫助過他,以前的歡樂時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國母親的壯麗山河。 生:我覺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國母親,他把自己的祖國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 師:當他想到祖國、想到母親、想到朋友的時候,他發現,凄涼少了,反而會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時候,回憶是一劑良藥,它可以慰藉我們一顆孤獨蒂落的心啊。 (同學舉手。)你要說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讓自己難過,實際上他還是在難過。 師:你們同意嗎?(同意)他讀書,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隨著我們的學習你會發現,他的這種想法會越來越濃厚。在這段文字當中,你還發現了哪個細節。 一個“糊”字難割舍 生:我發現他是由于對家鄉的思念而經常夢到母親的。 師:我們通過這凄涼,通過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異鄉的生活,對嗎?這凄涼這甜蜜最后融成一個字,縈繞在作者心頭,哪個字? (生答不出)你們看老師提供一個字。如果把一個最為強烈的字眼,在這段文字中找出來,在哪里?最能體現作者此時的思想此時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蓋、粘、纏在、縈繞、包起來,占據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師: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內心自己對祖國對故鄉的思念,全都融入到這個“糊”字中了。 誰來給老師和同學們讀出作者這種甜蜜。 (生讀)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里,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師:一個糊字,寫出了作者對故鄉的無盡思念,對祖國無盡的懷念。 接下來,你還發現了,為什么? 生:他認為外國的母親和他的母親是一樣的,他的母親為他操勞,但是直至母親去世也沒有見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沒有好好盡孝。他還認為外國的母親沒有放棄最后一點希望。 師:他說看到了房東太太,他說了一個詞叫做——觸景生情。觸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東太太高興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見真心 師:什么叫高興地不得了?(太高興了,不能再高興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兒子回來了。)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嗎?兒子回來,母親怎么樣?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來的時候,他母親高興得不得了。 師:可能這個“不得了”,我們只有做母親的才能理解。我們來想一想,這個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號,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著自己的兒子回來。 生:可能會省略他母親對季羨林說的一些話。 生:可能在準備兒子回來的時刻對兒子說一些溫暖的話。 生:為兒子準備豐盛的晚餐。 師:可能為兒子住的房間打掃的干干凈凈,把兒子住的床鋪整理得整整齊齊。這些季羨林都看見了。到這兒,老師突然有個問題,這個房東太太的兒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親已經做好了飯菜等著他回家,知不知道媽媽已經為他收拾好了房間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為什么不回來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愛當中,他完全不知道母愛的珍貴。 生:他可能母親為他回來緊張地奔波。 師:因為他可能想不到母親因為他回家高興得不得了!這一切,季羨林看見了嗎?他都看見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親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來,可每次都失望的離開。 生:從房東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親的影子。 師:可自己的母親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東太太的兒子今天沒回來,明天后天也許就回來了,而自己的母親卻——,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回來,此時的季羨林心情怎樣? 他還看到了誰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兩次,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師:整整十四年的時間,只回家呆了幾天。但是這幾天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可能是這一生當中最幸福的幾天。而此時季羨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讀懂了“母親”這兩個字。他也對一個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個字?(恨) 此時,剩下什么了?一個是母親的——(等待),一個是自己無盡的——(恨和悔),讓我們走進季羨林的心中,讓我們來感受母親的等待。(分成兩組。) 走進母子心靈中 這一邊孩子寫一寫母親著急的盼望兒子歸家的畫面,寫一個情景。 這邊的孩子寫一寫季羨林此時心中的想法。 (分組寫,大約四分鐘。) 生讀:母親靠在窗前,一動也不動。像個雕像,靜靜的等待,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興變得無奈,有無奈變得沮喪。他只恨時間太快,讓她的這個小小的等待這個幸福也化為烏有。 師:這就是母親的等待。我們來聽聽兒子內心的(話語)。 生:為什么,為什么我從前不懂得珍惜,珍惜這么珍貴的母愛?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師:現在留給你的只有那三個字了。“真想哭”,是嗎?再來。 生:母親走到窗前,雙眼緊緊的注視著走過的每一個人,每當有人進入他的視線,都是以為兒子回來了,臉上頓時笑開了花,可一會兒陪伴她的卻是沮喪。 師: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個人影出現,可是—— 兒子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生:如果有天堂,兒子早日回家,母親一定在天堂看著。 師:這也許是季羨林能給自己一個最大的安慰。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來感受一下此時作者心中的“恨”。 生讀。 愛母親,愛祖國 我們在這一段文字當中看到了對祖國,對母親的懷念,對嗎?這種生活,你覺得該怎樣過啊? 生:過一天,如過一年。 師:對,度日如年。就像季羨林在一篇日記當中用到的一個詞, 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師:拿出最大的耐力來承受。忍受前邊加上——簡直。簡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異鄉的孤獨,是沒有朋友的關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對自己的親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 師:可見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國,回到他的家鄉。我們來一起重溫一下季羨林的日記,一起體會作者懷念母親的心。 生讀: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氛圍里,活動起來。這活動是輕微的,我簡直不知道有這樣的活動。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師:當看到房東太太盼望自己的兒子歸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讀: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臥著的母親,我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師:在異國的日子,每當風吹過窗外,每當雨聲入耳。 生讀:我仰在沙發上,聽風聲在窗外過路。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相信,你對兩個“不知道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們看他祖國與母親不知道是為什么頻來入夢。而作者在后邊要偏僻要尋夢,夢境出現如此之頻,作者為什么還要尋夢呢? 自己讀讀尋夢的開頭,你會有所發現。 生:夜里夢到母親朦朧身影。沒有看清母親的面龐。 師:他在尋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親,在他的記憶深處,他已經想不起來母親什么樣子了。 師:(出示句子。)自己讀讀。發現區別了嗎? 生:記不起面龐了。 師:在這句中有一個字,注定了他看到母親一定是模糊的。 生:幻。 生:一種虛有虛無的,幻影的那種。 師:作者看不清母親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看到母親呢? 夢里,在淚光當中。我們看,他在淚光當中苦苦的追尋著…… 師:同學們拿起數,在這一段里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夢里尋母的情結,看清了嗎?沒有。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過去了,季羨林一直在尋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卻依然是——我們一起來讀。 生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師:作者為什么對祖國對母親有如此深的懷念呢?用書上一句話來說。第一自然段。 生: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師:正因為有了這崇高的敬意和愛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懷念自己的母親。這恨、這糊、這哭、這尋,構成了作者一生懷念母親的心,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季羨林懷念的心。我希望小學生每次放學的時候,早一點回家,減少母親等待的時間。 謝謝同學們,下課。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 準確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詞語能運用。 2. 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 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感受課文樸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深刻體驗。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讀題導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懷念母親》,請一個同學來讀一下課題。 走近季羨林:我們提起季羨林,看到更多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這悔、這恨就從失去母親開始—— 二、失母之痛——讀 指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你不懂的詞。 請同學們自己小聲地讀一讀這段文字,看看這一段中讓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請同學們再來讀讀這一段,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同學們自己讀了,也聽別人讀了,相信同學們一定從內心走近了季羨林,現在你們能不能把這長長的一段文字讀成一個字?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課文中為一“恨”字,這是怎樣的恨?悔恨他恨什么? 請你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從哪些地方你看到了這個“恨”字? 學生任意談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重點理解: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補充資料深入理解。 資料補充: 資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季羨林《賦得永久的悔》 資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個黑棺材,母親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羨林《寸草心——我的母親》 學生讀資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讀懂這一段更為痛苦的文字: 課件出示《賦得永久的悔》片段:“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過渡: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并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兩個“不知道為什么”,作者所不知道的,一定是同學們想知道的,請你讀讀下面的幾則日記,相信你一定能從其中找到一些答案。 三、讀日記,解思母之情 (一)異國思鄉——品“糊”字 日記 夜靜極了,沒有一絲風,更沒有一絲聲響,我的心是否也跟著這夜晚靜了下來? 作者的心活動起來,他的心會怎樣活動呢?他的心都會回到哪里,都會看到什么呢? 體會一個“糊”字。 為什么作者說這是凄涼的但又是甜蜜的? 凄涼是因為什么?(遠離故土、缺少朋友、衣食住行) 為什么又會是甜蜜的?(在遠離家鄉的日子里,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仿佛就在身邊,心中多了一絲安慰、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 一個“糊”字你讀出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理解,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讀書。 (二)觸景傷懷——寫“哭”字 讀這一段,房東太太高興得不得了,你能想象是怎樣的不得了嗎?他會做些什么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看到房東太太的表現,你會怎樣理解這三個字“真想哭”? 房東太太讓我想起了什么?自己的母親是怎樣等待的,而自己卻八年沒回家看上母親一眼,哪怕是一眼。請你拿起筆把你想象到的寫下來。 學生讀文,深化思母之情。 串讀幾篇日記,體會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 過渡:此時,再讀三自然段相信同學們一定對兩個“不知道為什么”有所了解,但老師讀到此卻突然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異國的生活讓兩位母親頻來入夢,而作者在后文偏偏卻又要《尋夢》,夢境已經如此之頻,作者何故還要尋夢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尋夢的段落,看看作者尋的到底是什么? 四、夢中尋母——感 指名讀《尋夢》,的兩個段落,交流讀后的感受。 比較“面龐”與“面影”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龐。 再讀《尋夢》,談你的感受。 小結:季羨林在苦苦地追尋,只為得到一個清晰的面影,只為得到母親的一個微笑,一聲呼喚,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尋的結果,只是讓眼淚不停地流淌,只是讓自己的夜晚無數次地失眠,難怪他要大聲地疾呼——學生讀《尋夢》的結尾。 同學們想一想,季羨林單是在尋找自己的生母嗎?(更有濃濃的懷念祖國之心) 再來齊讀《尋夢》的結尾,感受游子的愛國之心。 五、總結升華 對讀首尾兩個自然段。 總結全文。
懷念母親 敬意愛慕 恨 糊 哭 尋 |
2007-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