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編譯 | 個體化過程中的公共生活和認同重構——上海SL廣場舞團的個案研究


摘要:

本文通過上海SL廣場舞團的個案分析,考察了在社會轉型下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中公共生活重構和認同建構的模式。在單位制瓦解和家庭衰弱的背景中,中老年婦女們從私人空間走向公共空間,成員資格(membership)和國家力量帶來的制度化認同(institutional identities)初步確立了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群體內部又依靠權力、能力和關系(power,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三種社會資本,表現出分層的差異化角色。最終,內部形成的認同共識(identity consensus)和外部施加的同化機制(external assimilation mechanism)共同完成了群體認同的重塑。藉由國家與個人在公共生活中的互動,自由的個體之間建立起普遍的聯系,公共生活也得到維持。

作者簡介:

Jun Yang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

Tianli Qin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系

文獻來源:

Yang, J., & Qin, T. (2021). Public life as identity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based on an SL square-dancing group in Shanghai.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00, 1– 24

本文作者:青年學者楊君

導論

近年來,廣場舞成為中國的國民健身運動。社會學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廣場舞噪聲的沖突與治理,以及參與廣場舞活動群體的原因分析,缺乏對廣場舞的文化價值以及群體本身社會意義的關注。本文深入采訪了廣場舞的參與者,探索群體認同是如何在個體化和公共生活中建構,并被國家所賦權。

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
公共生活(public life)泛指人們在公共領域中的活動,有三種研究視角:第一種強調政治自由,公民能夠平等和自由地對話(Arendt, 2009),解決經濟利益的分化(Habermas, 1999)。第二種視角強調重建當代社會和集體意識(Durkeim, 2006)。第三種視角關注福利國家的介入,個體依仗國家提供的財富和安全來維持自身認同和存在的穩定。但是這三種視角忽略了社會轉型的背景。吉登斯認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變得更加積極,自我身份的建構成為了當代人的責任(Giddens, 2016),貝克主張,風險社會中自我身份的連續性被消解,社會制度應當被納入考慮。認同隱藏在制度和個人的自我反思之中(Beck, 2011)。

個體化理論(individuation theory)被用于分析公共生活中的認同。涂爾干、馬克思和韋伯分別從社會合作、階級和社會地位來剖析群體的自我認同,但是這些外在的結構性的標記忽略了人對自我身份的感知和反思,未將外在和主觀的認同結合起來。貝克的個體化理論揭示出:個人-社會關系隨社會結構轉型不斷變化,迫使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反思并重構自我認同。穩定的社會群體和標準遭到分解;新的需求和限制被施加在個人之上,個人再整合入社會中(Beck, 2011)。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20世紀中葉,個人逐步從家庭解放出來,嵌入社會主義體系,從屬于國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全局管理 (Guo, 2011; Lu, 1999; Yang, 2019, 2020)。改革開放之后,個體并沒有欣喜于國家管制的放松,而選擇在國家-個體互動過程中重塑群體認同(Beck, 2011; Wang, 2009; Rofel 2008)。在中國,個體化過程的核心是國家-個體(state-individual)關系的變化,而不是個人-社會(individual-society)的關系。在這一理論基礎上,本文分析了廣場舞群體的集體認同在個體化和公共生活中的建構過程和由此呈現的當代中國的國家-個人關系。

本文在上海市金山區石化工業區的SL廣場開展實地研究。石油制造業為當地帶來了發達的經濟和充足的公共資源。作者采訪了廣場舞團的組織者、核心成員和普通參與者,其中95%是女性,大多處在五六十歲的年齡段,她們經歷過集體計劃和改革開放時期。這一群體有如下顯著特征:平均教育程度低;平均收入低但足以維持日?;ㄤN;普遍具有國企員工經歷;健康狀況良好,生活滿意度較高。本研究完成于2016~2018年,采用個案訪談(case interview)和參與式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兩種方法。

SL廣場舞團成員基本情況


廣場舞:認同轉變中的公共和私人生活

在集體計劃時期,單位代表國家負責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個人面臨制度性認同和家庭角色同時衰弱的境遇,情緒和社會聯系的需求驅使她們將自我認同和生活的意義延展到了公共空間,完成了私人生活的公共化。

單位制下的集體生活和制度認同。20世紀70年代,上海石化總工廠重組為國營的中國石化有限公司,全局負責員工的公共生活。部門組織了豐富的文藝活動,其中最流行的便是交誼舞,演出和比賽頻繁,單位甚至租下專門的場地以供練習。1974年的房屋分配讓超過十萬人定居在工廠周邊,形成了大型的社區,經濟、文化、社會的綜合福利使單位制度下的整體生活形態日趨成熟,國家權力延伸到個人生活中,家庭的角色模糊化為勞力的輸送。

認同的混亂:單位制的瓦解。1993年,國營企業開始重組,單位退化為純粹的經濟實體。行政力量逐漸介入以彌補單位制瓦解帶來的服務空缺,2005年的居委會成立。在非集體化之后,公共生活在公共物品分配、文化、道德價值等方面都被大大削減,或被年輕人占據。女性的社會經濟角色也在工作和照顧家庭之間來回切換,喪失了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讓家庭關系和職業規劃截然對立起來,她們的孩子很早就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基于家庭認同在互相依賴和親密聯系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同樣難以建立。于是,個人的多重身份被削弱,啟動了強迫的個體化過程。

廣場舞的興起:從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2005年,社區營建了SL廣場,吸引了退休后的她們從家庭走向社會。最初,廣場舞的參與人數很少,只被視為鍛煉和聊天的平臺。她們把家庭事務毫無保留講給陌生人聽,分享自己的私人情緒,希冀得到情感上的支持。SL廣場上的跳舞活動折射出個體化過程的兩個面向:尋求個人自由和重構公共生活。

70年代·金山石化廠速寫(鄭通校作)

集體身份:走向公共生活
廣場舞團在形成集體身份的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居委會的合法化;成員資格的獲得。廣場是自由的公共空間,沒有一個群體能夠獨占。很長一段時間內“廣場舞”的概念也僅出于舞者的自我界定。場地的爭議和各種社會事件的頻發促使當地居委會介入。為了便于管理,2013年居委會書記邀請Z教師建立了廣場舞團,確立起它的合法身份,廣場舞也轉型為社區公開支持的活動形式。Z教師主動吸納四周的居民,不愿意加入的人群和活動則被要求離開廣場。除了授權之外,居委會也保證廣場舞活動的順利開展,他們提供音響和照明設施,安排管理人員,同時控制音量以免擾民,保護跳舞人群的安全,SL廣場擁有了公共性。要成為廣場舞團的成員,必須保證投入時間和常規參與。首先,較高的舞蹈更換頻率要求參與者能跟上群體節奏,共同形塑穩定的公共生活。其次,隨著群體規模的擴大,隊形整齊和減少閑聊成為組織的要求,一旦決定加入組織,就接受了固定的站位,態度輕浮的成員將被取消資格。在更新硬件設備時,是否自愿捐贈也成為成員資格的要求。然而,這些管理舉措只是在現象上將廣場舞群體成員與他人區分開來,成員尚未形成對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

認同獲得:公共生活的體驗

廣場舞團并非內部統一,個體憑借權力、能力和關系自主行動,定義自我認同,并在等級制的群體中有邊界地互動。群體認同的建構伴隨著自我分類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共同情感的缺失。

權力和能力主導的內部秩序。“能力”一詞有多種含義,首先是“教授舞蹈”,從2008年開始,Z教師就因出色的舞技在化工社區內小有名氣。其次是“領導力”,Z教師在競爭場地時態度嚴厲,領導身份始終得到參與者的認可。權力和能力劃定了Z教師的權威角色,構建起舞團內部的秩序以及管理-服從關系,其他人愿意主動為Z教師收集費用和搬運設施。Z教師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為舞蹈團爭取比賽、籌資和表演的機會,受到成員的廣泛尊重。

能力和關系取向的社會互動。除了領導-成員的區分,成員內部也分為骨干和普通學員。Z教師需要骨干來分擔日常教學工作,其中同時包含跳舞水平較高和與Z教師關系密切的成員。熟人“關系”成為超越能力的認同區分條件。來自領導和學員雙方的認可持續加強了骨干的自我認同:骨干能得到Z教師的高度評價,獲得Z教師個人的資源;和學員之間則保持著平等的友誼,并不表現出權威。

學員的自我追求和情緒表達。相較領導和骨干,普通學員并不具備出色的舞蹈能力,也不具有熟人關系,只是出于興趣加入了舞蹈團。學員的認同更多通過互動呈現——聽從領導的要求,向骨干學習跳舞。她們的自我追求從不依賴于他人,只是為自己而生活。對她們來說組織內部的交往是隨意而消極的。當然,學員認同的維持也需要個人的持續投入。

SL廣場舞團的認同建構機制


從共識到同化:維持公共生活

廣場舞群體依靠內部活動喚醒參與者的集體記憶,形成情感和價值觀的共識。與此同時,國家干預以監管方式從外部同化這些群體,從制度層面鞏固認同。 

內部共識:集體記憶和情緒分享 集體活動連接成員資格和認同,幫助群體打破了角色分化造成的分割。每晚的常規活動后,成員自由組隊進行雙人舞,同伴間親密互動,產生情感共鳴。每年6月和9月的納涼晚會則提供全體在舞臺上共舞的機會,不再有技術的門檻,匯聚起被分割的認同,相似的表演環境和歡呼場景與單位時代遙相呼應,激發起每個人的集體記憶和歡愉之情。公共生活得以穩定化、群體認同也被塑造。除此之外,廣場舞群體在競賽和表演中被推廣到更大的社會范圍內,“比他人更受歡迎、更專業”的自豪感為群體內部的積極評價施加正向反饋,證實了在與外部世界接觸時的優越性,群體認同再次被強化。

外部同化:群體的認同管制 居委會將廣場舞團納入管理體系中,形成雙贏的局面。前者提供設備和資源,后者豐富社區內部的文化和藝術生活。然而,居委會始終將舞團看作社區志愿組織,并不以專業舞團的規格資助,財政預算也十分有限。社區勾連國家與個人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整合的責任又回到了國家-個人關系中。2015年,文旅部和體育總局聯合推出12套標準廣場舞,不久就風行全國。各級部門接連舉辦廣場舞大賽,舞團可以在國家主導的活動中公開獲得資助,業務舞者有機會接受職業訓練,進行長期排練備戰比賽,在磨練技術的過程中再造他們的認同。廣場舞的正式合法地位得到確認,群體認同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被重新整合。國家還管制著廣場舞活動。2016年,《國家廣場舞管理條例》突出廣場舞的健身而非美觀屬性,不雅的動作設計和穿著會在比賽中減分,甚至取消參賽資格。SL舞團曾在區級比賽因動作過于艷麗而栽跟頭。自此之后,舞團自覺符合國家要求,不自覺被外部標準所同化。在開放多變的公共空間,群體凝聚力通過內部共識和外部同化而提高。貝克所說的“制度的個體化”在國家塑造個人的過程中得以體現。認同建構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成員既得到了明確定義,但又受某些標準的限制。


結論

當認同難以在變動的社會基礎中得到確認時,具備自我反省性(self-reflexity)的個體開始將情感和社會互動從私人領域擴展到公共空間,主動與他人建立聯系。這種聯系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公共生活就會表現出一致性和穩定性。聚集的群體會對獲取資源和規范指導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一方面,國家權力的退出使個人得以脫離集體,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習慣了國家行政的個體在組織群體公共生活時,不自覺地向國家尋求幫助,呈現出個體自我反思行為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的個體化路徑。西方在保護個人權利的過程中施加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培育并加強社會權力,而在中國,集體化的傳統則培養了個人對國家權力的敬畏和依賴,故而個體化不訴諸于平等和權利的維護,社區也無法架起個人和國家,而呈現國家-個人關系的重構,最終完成群體認同的塑造。

編譯 | Mono

審核 | 林陌聲

審核 | 李致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研究中國廣場舞,發了英國社會學頂刊,而且很有理論意義
“過度分享”:網絡中的自我表達
長安劍:暴走團遇車禍,輿論炮火為何要聚焦這些老人
馬路“暴走團”映照出“規則意識”的缺口
控制狂與服從者——心理邊界的錯位
友善:必須著力倡導的價值觀(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流县| 汝城县| 务川| 卢龙县| 华阴市| 平顶山市| 河津市| 祁阳县| 镇远县| 枣强县| 凤凰县| 定西市| 乌兰察布市| 通海县| 根河市| 蒙城县| 武鸣县| 岱山县| 汝州市| 合川市| 神木县| 河北省| 喀喇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 安义县| 溆浦县| 苍山县| 民县| 雷州市| 西昌市| 沙河市| 文山县| 岑巩县| 大悟县| 富锦市| 九台市| 绥中县| 丰台区| 花莲县| 湄潭县| 南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