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9 世紀末產生的法國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形成標志是 1859 年《社會學方法論》與 1898 年的《社會學年鑒》的出版,又被稱為“社會學年鑒學派”。該派的主要觀點是社會決定論范式,認為社會事實自成其類,要用社會事實解釋社會,不可簡化到心理和生理現象;社會事實獨立于個體并大于個體之和,對個體有強制性,強制力來源于集體意識和表象,社會現象不能還原和簡約為個體的動機和意圖;認為宗教是社會的核心形式;倡導用科學方法進行實證研究。
(社會現象之為客觀事物,作為客觀事物的社會現象并非通常意義上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它的存在是客觀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強制力。3、認為社會合成新質,社會現象自成其類,社會雖然是由個體所組成的,但社會現象不能還原和簡約為個體的動機和意圖。4、社會現象不同于生理和心理現象,不能用生理性或心理學來解釋,社會現象只能根據社會事實來解釋。5、對于社會現象的成因的分析應該是一種共時性的社會結構功能分析——用社會來解釋社會,即當下的起源。)
二、代表人物
(一)戴維·埃米爾·涂爾干
杜爾干,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法國社會學學派創始人,與馬克思、韋伯同為構筑西方當代社會理論的三大巨匠。代表作:《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會學研究方法》,創辦《社會學年鑒》。
1、社會學思想
第一,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的概念。
機械團結是指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同質為基礎的機械結合關系,這種關系產生一種懲罰性質的社會規范,機械結合的基礎是把個人同化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體,其團結的取得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的,周期性的宗教儀式同機械結合緊密聯系在一起;構建在觀念、習俗、規范的同質之上,個體身份的獨立性與生計的自主性成正比
有機團結是現代工業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分工為基礎的有機結合關系,社會分工造成異質性和相互依賴兩種后果,這種關系產生一種傾向于賠償性質的法律,有機結合主張維護人的個性,個體部分的個性越鮮明,社會的團結和協作越牢固,因為相互依賴的程度越高。建立在社會分工、異質性的基礎之上,個體身份的獨立性與生計的自主性成反比。
第二,杜爾干強調社會是一個整體的觀點,這是研究社會的基礎,社會來自個體的組合,但卻超越了個體,擁有獨特的性質而構成一個實體;這個社會實體,不再受個人影響,反而支配的影響個人。同時,他提出社會各組成部分對于整體的功能問題,為說明某一社會現象,僅僅提出它得以產生的原因是不夠的,至少還必須說明它在確立社會秩序中的功能。
第三,提出了社會事實和集體觀念的概念,認為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是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即那些對于個人具有外在強制性的普遍現象,包括了信仰、習俗、制度等文化產品,社會事實有兩個特性,一是外在性,它是先于個體存在,不會隨著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或消失;二是強制性,這是社會強加給個人不得不接受的意識;而集體觀念是指一個社會中的語言、道德、習俗、信仰、傳統意識,甚至包括神話等。
2.宗教研究
關于人類學的研究,涂爾干主要集中在了宗教現象的研究,并著有《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認為應從兩方面來界定宗教,一個是從神圣與世俗的對立上區分,一個是信仰與儀式的區分。他認為宗教是一整套與神圣的事物有關的信仰和儀式活動。
在宗教的起源上,他反對萬物有靈,認為宗教觀念產生的真正和唯一淵源就是社會,圖騰崇拜的對象或神圣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征,因而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產生宗教的原因。
在宗教功能上,他認為宗教有對社會和社會個體兩個層面的功能,在社會功能中,宗教起到集體情感與觀念的溝通功能,同時作為規范社會關系的手段,可以增加社會道德規范的權威,加強團結;在個體上,宗教能使個體更堅強、更有信心。
比較、分析泰勒和涂爾干各自在宗教起源問題上的解釋
泰勒:泰勒認為宗教最初產生于人類的早期種族部落中,而這些種族部落成員的普遍的宗教信仰,就是對靈魂和精靈的信仰,也即是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產生于原始人對夢、昏迷、失神、疾病和死亡的疑問和解釋,認為人身上存在靈魂,它可能會暫時地或永遠地離開人體,如果是暫時地離開。就會造成夢境、疾病;如果是屬于永遠地離開,就是人的死亡。先民們從對人的靈魂信仰,延伸到動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無生命的物體,從而形成泛靈論;泛靈論信仰發展為祖先崇拜,然后再到自然精靈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發展為一神崇拜。
涂爾干:他反對泰勒關于宗教起源于萬物有靈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必然導致研究對象失去客觀性。他認為宗教不是虛幻的現象,不是原始人頭腦中憑空思維出來的東西,它從不表現大自然中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圖騰信仰的客體不是一些動物或植物,而是某種無名的和無個性的力量,這些力量處于這些客體的每一個之中,但又不同其中的任何一個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圖騰動物或植物僅僅是這種無個性力量可以看得見的象征,而這種力量本質上就是統治人類的社會力量。一切宗教都表現了產生這種宗教的社會現實的狀況,一個事物并不是本身就有著喚起神圣感情的東西,而是投射到物體上的信仰使這種物體變得神圣。在涂爾干看來,宗教產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淵源就是社會,圖騰崇拜的對象和神圣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征。歸根結底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產生宗教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3.概念和范疇的起源
第一,所謂概念或范疇,都是集體觀念,是通過社會壓力強加給個人的,因此概念的權威也就是社會的權威。
第二,特殊的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產生與之相關的特殊的分類與概念系統;
第三,類別與概念系統的結構反映了社會族的活動及其結構。
第四,概念和范疇雖然來自于社會,但是對社會卻具有功能,人們只有通過這些在邏輯體系上統一的概念和范疇,才能促進社會的結合。
第五,概念與范疇都是不斷進化的。
集體觀念: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指同一社會中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別于個體觀念,集體觀念不是從個人自身的生活經驗中吸取的,而是通過社會環境,即教育、社會輿論、習俗灌輸到人的意識中來的。涂爾干認為人有兩種意識,一種意識是個人的,它表現了人們富有特征的意識形態;另一種意識是整個社會集體共有的,它不會隨著個體的主觀意愿而改變或者消失,他把后者這種不是個人從直接經驗中取得、而是由社會強加給個人的意識稱為集體觀念。集體觀念相當于英美所說的文化。
集體意識(《社會分工論》)集體觀念(《自殺論》):杜爾干所提出的概念,指同一個社會中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別于個體觀念,集體觀念不是從個人自身的生活經驗中所吸取的,而是通過社會環境,即教育、社會輿論、習俗等灌輸到人的意識中來的。在《自殺論》中,杜爾干用“集體觀念”取代了之前《社會分工論》中所述的“集體意識”。杜爾干認為人有兩個意識,一種意識是個人的,表現為每個人富有特征的意識形態;另一個意識是整個社會集體共有的,他不會隨著個體的主觀意愿而改變或者消失,他把后者這種不是個人從直接經驗中取得的而是從社會強加給人的意識稱為集體觀念,涂爾干從不用“文化”一詞,一般認為“集體觀念”正對應于英美所稱“文化”。
機械團結: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同質”為基礎的機械結合關系,這種關系產生一種懲罰性的社會規范;機械結合的基礎是把個人同化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體,其團結的取得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的,周期的宗教儀式同機械結合緊密聯系在一起。構建在觀念、習俗、規范的同質之上,個體身份的獨立性與生計的自主性成正比。
有機團結:涂爾干提出,現代工業社會中,人們的結合關系是以“分工”為基礎的有機結合關系,社會分工造成異質性和相互依賴兩種后果,這種關系產生一種傾向于賠償性的法律;有機結合主張維護人的個性,個體部分的個性越鮮明,社會的團結或合作越牢固,因為相互依賴的程度越高。建立在社會分工、異質性的基礎之上,個體身份的獨立性與生計的自主性成反比。
社會事實:涂爾干提出;包括制度、習俗、觀念;社會事實有兩個特征,一是外在性,先于個人,外在于個人不以個人的消亡而消亡,二是強質性,有組織的形式(制度、習俗等),無組織的形式(輿論、教育等);社會現象自成其類,不同于心理現象和生物現象,社會現象的成因只能從社會事實中尋找,只能根據社會事實解釋社會現象。
圖騰崇拜:圖騰,北美印第安人奧季布瓦語 totem 音譯,意為“他是我的一個親屬”“他的標記”。一些氏族部落相信他們分別源出于各種特定的物類,因此每個氏族都以某一物類或圖騰命名,通常以動植物或其他非生物的圖騰命名為多。英國人類學家麥克倫南第一個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圖騰就是崇拜或原始宗教的唯一內容,原始社會的血親群體,就是通過對圖騰共同的宗教式敬意和家族血仇的義務結合成一體的。由于殺女嬰而造成的搶劫婚成為習俗,這種圖騰原始部落被打碎成氏族,并成為外婚制的起源。泰勒將圖騰崇拜視為宗教信仰進化的一個階段。弗雷澤將巫術、宗教、信仰按進化論順序排列,將圖騰視為一種半社會半宗教的氏族制度,認為圖騰崇拜不是完全的宗教。杜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從社會的的角度解釋宗教,反對萬物有靈,認為圖騰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圖騰崇拜的對象或神圣事物只不過是社會力量的象征,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產生宗教的原因而非相反。列維-斯特勞斯則認為圖騰是一種分類手段,用來調整人類群體以及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
(二)馬歇爾·莫斯
莫斯,法國社會學學派人類學家,涂爾干的學生和外甥,是繼杜爾干之后法國社會學派的領袖,著作有《論禮物》、《愛斯基摩人的季節變化》、《原始分類》、《巫術概論》、《獻祭的本質與功能》、《社會人類學》。
愛斯基摩人的宇宙觀:
愛斯基摩人的宇宙觀是愛斯基摩人生活方式的反映,而他們的宗教觀則是一種“集體精神”的產物。愛斯基摩人由冬夏的概念或分類演變出了他們對親屬稱謂、宗教的分類,這是其獨特的宇宙觀和思想結構。
禮物交換:
莫斯發現很多土著部落社會中廣泛存在贈禮習俗,贈送的禮物不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經濟性交換,或商品交換,而是沒有實用價值的禮儀性交換。這種習俗由三個環節構成:義務性送禮、義務性接受和義務性的回贈禮物。他將這個習俗命名為全面酬報制度(交換理論),并得出三點結論:
第一,在具有這種制度的社會中,相互贈送禮物的人就像是共享財產的所有權,而不斷地有彼此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任何在給予、饋贈行為上的怠慢都會引發猜忌、沖突和血腥仇殺,不接受對方的給予和饋贈也代表一種蔑視或“敵對的宣言”。
第二,這種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就相當于在這些義務束縛下的人或群體所訂立的一個長期契約。
第三,全面酬報制度的根本原因或深層原則是社會秩序與社會關系。
總而言之,在莫斯看來,迫使人們進行禮物交換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社會需要這種互惠性制度,以保證社會活動的進行和社會規范的建立。
全面酬報制度:法國人類學家馬歇爾-莫斯提出,他把具備義務性的送禮、義務性接受和義務性的回贈禮物的禮物交換習俗稱為“全面酬報制度”,在具有這種制度的社會中,相互贈禮的人就像是共享財產的“所有權”,而不斷地有彼此給予、接受和回報的義務。任何在給予、饋贈行為上的怠慢都會暴發猜忌和血腥仇殺,不接受對方的給予和饋贈代表一種蔑視或“敵對的宣言”,接受后不回報會損壞收禮者的人格和聲譽。這種給予、接受與回報的義務,就相當于在這些義務束縛下的人或人群所訂立的一個長期契約。維護這種契約的力量有多種,比如,一個物品一旦進入“全面酬報制度”,它往往成為神圣的物品,此外,諸如約定俗成的禮節、慷慨的習慣、個人的面子與榮耀感都是保證契約得以執行的力量。這種制度的根本原因或深層原則是社會秩序與社會關系,社會需要這種互惠性制度,以保證社會活動的進行和社會規范的建立。
身體技藝
社會形態學
生成的科學
(三)呂西安·列維·布呂爾
列維·布呂爾,法國社會學學派人類學家,代表作:《初級社會的智力機能》、《原始人的智力》、《原始人的靈魂》、《原始神話》、《原始與超自然》。
1.涂爾干的啟示
列維·布呂爾一直深受涂爾干影響,將其“集體觀念”作為他的思考主題,即強調集體觀念是強加在個人身上的社會文化,先于個體產生,而且長期存在,不會隨個體死亡而消失。
2.非邏輯思維
他認為,欲了解原始人的制度、風俗和信仰,必須明白他們的思維是不同于我們文明人的思維,原始人的思維是一種“非邏輯思維”。這種思維與文明人思維間存在著質的差別。原始人的心理活動完全受集團觀念支配,這種集體觀念表現就是原始部落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語言等;原始人思維的特點就是主觀地認識世界,不尊重客觀現實,將現實對象與關于現實對象的概念混淆一起;原始人總是想從某種神秘力量中去找尋難以理解的現象的答案,而不是按邏輯規律進行思考。
3.互滲律
構成原始思維的集體觀念是受互滲律支配的。所謂互滲律就是指對任何現象的思維,這種現象既是它自身、又被解釋為其他任何東西。他指出,非邏輯思維與互滲律主要存在于前萬物有靈階段,黨計入萬物有靈階段后,個體意識開始初步覺醒。
《原始思維》書名,法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列維-布呂爾的名著選編。在該書中列維-布呂爾認為原始思維在絕大多數場合中不同于現代思維,它是一種既不知道也不使用抽象概念的具體的思維。這種思維擁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具有神秘性質的“集體表象”,這些集體表象靠“存在物與客體之間的神秘的互滲”而彼此關聯,不受任何邏輯思維規律所支配。這種思維對矛盾采取不關心的態度,它可容許同一實體在同一時間存在于兩個或幾個地方,容許部分與整體同一等等。據此作者認為這種思維可叫作“先邏輯思維”,同時,他也認為人類的思維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思維的形式——一種是先邏輯思維,另一種是邏輯思維。因而,他表示,在涉及生產、生活方面的事物時,“原始人”是運用邏輯思維的,只是在涉及因果律和矛盾律時,才運用先邏輯思維。
(四)羅伯特·赫爾茲
赫爾茲,法國社會學學派人類學家,杜爾干的學生,代表作《右手的優越》。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儀式和象征現象方面,開創了象征人類學的研究。
他認為,人類喜歡用右手的傾向是由身體外部因素,即社會價值觀、社會集體觀念決定的。原始人將宇宙分成二元對立的兩部分,一方是神圣、尊貴、強有力的生機勃勃的男性一側,另一方是世俗、普通、弱小和被動的女性一側。除集體觀念外,赫爾茲還主張從語言入手,來分析集體觀念在右手和左手方面的差別。
赫爾茲的貢獻和局限:
貢獻:一是首先系統地研究了人的左右手所象征的社會含義;二是提出了富有啟發意義的解釋,推動了后人的進一步探索。
局限:語言方面的研究局限于印歐語系,未對更多語言進行考察;同時忽略了一些部落、民族關于左右象征意義的相反的例子。
(五)阿諾德·范·蓋內普
范·蓋內普,法國人類學家,其研究領域主要在儀式方面,代表作:《通過儀式》、《澳大利亞的神話傳說》、《圖騰與比較研究方法》。
認為大多數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一些重要關口,比如降生、成年、婚姻、繁殖后代和死亡等,絕大多數民族和部落都要在個人經歷這些人生關口時為其舉行儀式。他將這些儀式稱為過渡儀式,并提出儀式基本的三段結構:分離階段、過渡或通過階段、統合或組合階段。
分離階段:表示個體或群體離開其在先前的社會機構或社會階層中的某一點。
過渡階段或通過階段:是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的過渡,受禮者進入一種神圣的儀式時空,他處于一種中間狀態或象征性地被置于社會之外,不同于過去和未來那種按世俗生活準則構造起來的時空。這時,世俗行為規范被抹去或失色,取而代之的是某種奇異而神秘的東西。
統合和組合階段:表示受禮人精力充沛地回歸社會,所涉及的一切失去了神圣的色彩,回復世俗生活的原態。但受禮的人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已發生了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