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此文將從歐亞大陸還有中國歷史歷朝歷代中,解析分封制和郡縣制,進而推理出大一統核心三要素,才疏學淺,一家之言,如有疏漏錯誤,各位讀者大大們請斧正一二。
中國歷史慣有定論是,在秦始皇后,中國就進入中央集權大一統時代。
大一統如何解釋?
就是中央擁有絕對權威,在全國各地施行有效統治,以中央郡縣三級格局,借助基層鄉老維穩,將國家意志貫穿全國。
中央對郡縣有絕對控制權。
這種觀念深入人心,讓中國人忘了曾經非常流行的分封制!
那么分封制在秦之后,真的就不占據歷史主流地位嗎?
稍許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制度從未消失,而是持續千年,從秦漢到明朝都有施行。
中國歷史分和之間,都有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身影。
這個時候,讓我們先將時間上溯,從先秦時候談起。
(橫跨歐亞大陸論述分封郡縣制)
一:先秦時代,分封制占據時代主流的必然性。
先秦時代分封制,最具典型代表意義的就是。
“武王封天下,建國七三”。
這七三是約數,實質則更多,春秋時大小諸侯國有百來個之多。
這還是一級分封,因為諸侯之下還要分。
諸侯親貴,功臣,大夫在哪個特殊時代都是有封地的,襲爵受封止于士子。
士子雖然占有部分田地所有權,卻不屬于真正的貴族階級,士子之下就是庶民。
所謂公侯伯子男一級級下沉,最后到親貴、功臣、大夫直到士子就是那個時代分封的常態。
這是周朝情況,周公制禮定萬世之基,才有這樣等級劃分制出現。
周之前的夏商,政治規則更混亂,這混亂在于沒有禮儀規范而以部落聯合方國自治方式施行間接統治。
其實夏商周的分封制施行有其歷史必然性。
通俗的用語言解釋,就是“點面覆蓋”進而輻射所屬文化影響范圍和統治區域的概念。
先秦時,因人口、經濟、發展度限制,大部分土地處于未開發狀態,如果要施行統治,必然選擇就是將人口聚集地比較多的自然城邑,作為維護統治,輻射周邊的控制力中心點。
這所有的城邑點,即是人口聚集地,也是周王分封的諸侯。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在這個點奉周王命令,統治周邊,周王朝在對其進行間接統治,點面臣服背后,周王正統地位也就穩固了。
為何這么做,則和當時經濟科技條件與基礎設施有關。
路路通是現在事情,先秦時,交通不便,道路稀缺,旅行要按月年計算,國家疆域越大,問題越突出。
所以要真兒八經直接統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于是劃點分制的分封,成歷史必然,也維系西周近400年對文化輻射區相對有效統治。
可是這有效統治并不穩固,也在西周因犬戎攻擊內部叛亂后,成虛幻,原因很簡單,此消彼長而已。
消:是因為,叛亂讓西周失去關中故地基本盤,沒實力的周王只有名義上的領導地位。
長:是因為,原本以點位分封,散步周王朝分封區域的城邦封國,經歷數百年發展,隨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從點變成了面,實力大幅度躍升,野心也越來越大。
此消彼長間,點面之別,引發勢力對比變化。
各個諸侯國都成了政治勢力。這是歷史發展必然選擇,也是人類繁衍必經之路,算所謂的歷史趨勢吧!
在趨勢下,東遷洛邑的周朝,成了歷史趨勢犧牲品!
春秋爭霸、戰國亂世,周王朝從天下共主(西周)、變政治口號(春秋)、進而成吉祥物(戰國)、直到覆滅。(秦滅東周)
分封制弊端在西周東周政治地位變遷中暴露無疑。
可歷史存在有其必然性,無論何朝代,在先秦時,都只能選擇分封制,根據周朝壽命來看,分封制在周王朝時代,還算不上動亂之源。
二:東西方大一統王朝正反案列
實事求是的說,結束戰國爭霸,建立大一統帝國的秦帝國,并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國度比秦帝國更早實現大一統,那就是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波斯帝國。
波斯歷史從公元前553年起到公元前330年止,比秦帝國早近400年,疆域與秦帝國比不遑多讓,甚至更遼闊!
在這遼闊疆域中,波斯更早施行大一統,是不是意味著當時波斯經濟,人口、路網建設,比古中國牛?
這三方面,前兩個成立,最后一個相對成立。
波斯帝國的建立,離不開兩個帝王的雄才偉略,那就是居魯士大帝和大流士一世,在這兩人治下,波斯從莞爾小國成長為大一統帝國。
隨著國家疆域擴大,帝國統治難度還有統治成本必然節節高升。
面對這不斷發生的政治變化,要么順勢而為,要么土崩瓦解,也因此,波斯帝國在擴張結束后,由大流士一世對帝國進行了深度政治、經濟、文化改革。
具體舉措各位看后會非常熟悉。
(大流士一世改革)
第一:取締舊貴族分封制,施行行省制,將全國分23個行省。
第二:全國各行省軍政分離,總督管民政,軍事長官管軍務,23個省軍事長官,歸屬五大軍區管轄。
第三:統一貨幣,由中央鑄造“大流克”金幣。
第四:在全國各地開鑄道路,建立運河勾連內河航運,緩解區域割裂。
第五:宗教信仰統一,確立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為波斯國教。
在這一系列改革后,波斯帝國大一統雛形出現,帝國生命延續二百多年之久,由結果而論和無數中原王朝比,壽命不算短!
可既便如此,對比西周400年還是短了一半。
由此可進,這個制度在當時是超前了,因為波斯帝國的大一統有問題!
這份問題不在于你的施政方式還有統治方式,而在于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問題,還有行省和軍區制度成定制之后的區域政治版塊化,在實力漸強之后威脅皇權。
這樣的大一統,雖然先進,但是受限于文化影響、經濟發展、其實并不成熟。
波斯的大一統,如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大一統下的小自治”。
在哪個時代,不徹底的大一統,失敗了,那么徹底的大一統就會成功嗎?
我們在看秦帝國。
秦始皇的威嚴還有遠見也是超越時代的產物。
經歷東周時代的秦始皇,當然知道施行分封的弊端,有名無實的周王那委屈的眼神和渴求的目光無數次刺激秦始皇。
這傀儡出現就是分封制害的。
于是統一全國之后,面對儒生們施行分封的建議,他置之不理而是和李斯一起鼓搗出徹底的郡縣制。
中央郡縣三級統治格局建立,讓秦帝國的政治控制力變得非常垂直,為了維護郡縣制的穩定,后續施行的一系列統一舉措也是頗有成效。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與貨幣、統一車軌、建全國馳道,看著熟悉不?和波斯帝國做的事情其實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多一少!
波斯帝國比秦帝國多了一個宗教意識形態統一。
波斯帝國比秦帝國少了一個文字統一。
這一多一少之間,在當時來看,沒什么,可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則是天壤之別!
區別在哪?也很簡單!
(1)文字統一,代表的是文化影響力。
(2)宗教統一,代表的是意識形態。
而這兩個恰恰是大一統帝國,必備條件之二。
沒有文化統一,帝國就沒有文化認同,沒有意識形態統一,帝國就沒有緩和矛盾的節拍器與文化向心力!
當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意識形態有著天然的緩解矛盾減輕國內壓力的作用。
歷史上的案列也很好找,東西羅馬帝國不同壽命就是證據。
羅馬帝國并不是中央集權大一統帝國而是分封制帝國,最后因為宗教文化割裂和繼承權需要,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比較悲催,建國數百年就亡與日耳曼蠻族,可同樣飽受蠻族摧殘不斷賠錢的東羅馬為何能維持千年壽命?
區別就在于意識形態統一,那個意識形態就是羅馬國教“基督教”。
深入基督化的東羅馬,因為基督教續命,雖沒有統一文化,也存在千年之久,在配合分封制,帝國雖松散可壽命夠長,而西羅馬則沒有深入基督化,在意識形態成型前就滅亡了。
這算是歷史的教訓吧。
三:前后漢400多年,大一統為何能長久持續,經歷過怎么樣的變遷。
我們都知道中國意識形態成型,源自漢武帝獨尊儒術!
這里不談尊儒好壞,可與結果而論,卻奠定了中國文明主流意識形態。
漢武帝之前的漢朝,雖在形式上完成中國統一,可各個板塊依然有文化區概念,即便西漢時文化區塊概念依然存在!
西漢末揚雄撰寫《方言》中,就描述了西漢時各地區語言的不同,雖文字相同,但語音卻千奇百怪,和現在各地的方言一樣,這是語言方面問題。
《史記·貨殖列傳》也對西漢經濟區域板塊有所描述,雖然歷經漢朝一百多年統治,可在漢武帝時,西楚、趙地、齊地、三晉,各地數百年不同政權影響依然在社會經濟領域有顯著表現。
在我的認知中,漢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個性,就是務實精神。
這也是漢比秦長壽根源所在,老流氓出生的劉邦深諳人心,建立漢朝時,雖心向集權,可依然務實的選擇了折中的分封郡縣制并舉。
為何如此,理由也不少。
秦帝國急于求成的中央集權,引發動亂讓他看到了過快中央集權弊端。
這弊端包括。
(1)文化板塊化后的文化向心力不足。
(2)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下,全國一盤棋容易出現的民眾心理落差。
(3)各地舊有貴族勢力依然有不小影響力,將他們一棒子打死,會又出亂子。
(4)士子階層沒有可供安撫出口,如果全國一盤棋,士子階級就沒有可供安身立命出口,真要動亂,他們必然選擇就是如楚漢戰爭時那樣,找尋名主挑動戰爭。
(5)中央控制力不足與管控邊遠地區,如果不下派權利,邊疆外族也會成隱患。
(6)國家經濟凋敝,太過的中央集權必然造成官僚系統臃腫,國家養不起,也不利于經濟恢復發展。
那么在如此多弊端顯示出來后,務實的劉邦折中選擇分封和郡縣制并舉方式,道理就比較簡單了,如果必然要出亂子,那么不如自己家人出亂子比外人出亂子要好!
于是劉性諸侯王分散與漢朝各個地方。
他們的分封給漢朝帶來好處也不少。
首先:同為劉性宗族,他們向心力在一百年甚至兩百年后依然還會存在,這也是后續劉秀恢復漢朝的向心力基礎,祖上都一家人,真要有改朝換代的大事,哪有不支持的道理,甚至后續的劉備,不也是靠著漢室宗親標簽,成就三分天下的基業嗎?
其次:是基于現實考慮,文化建設短期不可能健全,強制執行必生亂,與其中央舉全國之力抗衡出大亂,不如分封諸王,地方自治,用安撫手段,潛移默化推行漢朝制度。
這效果也很明顯,到漢文帝時,各諸侯國都推行漢法,原本用齊法,趙法的齊趙,也在劉姓王侯帶領下用了漢法。唯一的列外則是后來反叛的淮南王一家。
再次:則是經濟發展考量,各地方下方權利后的自治,是有助于經濟恢復發展的,每個諸侯王都是各封國掌控者,他們對于自己實力的判斷來自哪里,無外乎經濟人口,因此必然會重視這些。與其中央一盤棋,不如各自奮斗,這效果也明顯,七國之亂時,諸侯國實力都不弱,特別是吳王劉鼻更是富甲天下。
最后:則是經濟和政治結構的考量,分封后,各地自治情況下,臃腫的官僚體系可以縮減,開銷自然會小,民族負擔更少。
還補充一點好處就是,在孝廉制健全前,給了無數士子出路,他們不在中央任職,也沒有無飯可吃問題,因為各地諸侯國都有幕僚與官員需要任命,可以給他們出路,不至于造反。
通過以上列正,分封還有大一統的好處弊端都有了淺薄的討論。
四:那么大一統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
在層層推理之后,通過波斯,秦漢列子,可以顯而易見推理出大一統的核心要素!
這核心要素是什么?其實不算多,僅僅三條!
(1)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足以支持大一統。
(2)文化影響力,足以輻射全國。
(3)統一的意識形態能讓全國有向心力,也可以緩和矛盾。
第一個算經濟基礎,第二個是文化基礎,第三個則是民心的保障。
而這三點,其實在漢武帝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識形態),黃老之術恢復經濟,及后續鹽鐵專營經濟改革之后(經濟基礎),配合之前的統一文字,進而統一文化,中國才在漢武帝時代真正獲得大一統核心三要素!
因此,漢武帝才是建立了中國大一統傳統的引路人,秦皇漢武合力才有了大一統的根基。
五:大一統核心三要素指導下,中國歷朝歷代為何會復古分封。
大一統基礎出現了,但是,中國歷朝歷代都有分封制度出現,為何如此,可用核心三要素去解讀。
東漢末州牧設置、西晉諸王分封、唐朝節度使、明初諸王分封,都是后世列子。
這里將節度使還有州牧歸于分封,是我個人看法,因為分封不一定非諸侯王,只要是屬于政治板塊實體,有地方實權的政治組成,其實都應算實質上的分封,名稱雖有別,實質一樣。
這四個案列時代不同,卻都可以用大一統核心三要素來解讀出現的必然性。
(一):東漢末州牧設置。
背景是黃巾之亂后,因為中央命令募兵平叛,造成各地方分撒板塊勢力出現,太過于分散的板塊勢力,讓中央失去地方控制力,經歷過動亂后的漢朝經濟也出現大問題。三要素之一的經濟基礎受損,文化基礎也因為黃巾道傳播而變的不牢固,雖然有統一的意識形態可是向心力卻開始失去。
因為向心力從皇家轉移到世家,他們通過名士鼓噪,通過無數大V小V宣傳營造了世家天下的政治背景。這也是后續經歷過三國爭霸,最后依然是世家大族代表司馬懿家族上位的根源。
三要素一個要素動搖,兩個要素受損,無奈的漢朝只能選擇下方權利設置州牧。
(二):西晉諸王分封。
西晉建立的時候,大一統核心三要素就有缺失,缺失的根源來自三國戰亂后的人口大幅減少進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問題。
西晉統一后人口不過兩千余萬,和漢朝鼎盛時的五六千萬完全沒法比。在人口就是經濟的時代,這實力損失不言而喻。
人口大減的因,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不斷吸納外附民族充實人口,這個數據也很可怕,在西晉統治核心關中地區,外族人口數百萬之多,占據所有人口近乎一半。
大量外族人口流入,必然引發文化不同,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矛盾沖突在當時幾乎不可調和,面對這情況,西晉的選擇其實和漢朝劉邦類似,用分封分治天下, 盡快恢復經濟反哺中央。最后卻因為后世子孫太不給力而玩脫了,不到五十年就掛了,還讓中國經歷數百年艱難屈辱。
這算不厚道奪權的報應啊。
西晉核心三要素,缺經濟,卻文化影響力,即便意識形態在統一也是無用。
(三):唐朝節度使。
其實一開始唐朝并沒有節度使制,他的問題和西晉還有漢朝不同,分封節度使根源是唐朝太強大,擴張太快,造成經濟基礎脫節,文化影響力下降。
唐朝經濟發達不用說,但經濟中心卻很集中,一個是關中,一個是河北道。
兩個中心形成后,必然會讓全國成兩個經濟板塊。
至于后世發達的江南,在安史之亂時還在發展中,后續唐朝能在安史之亂后活那么久,就和江南經濟發展有關。在經濟中心兩塊分裂后,經濟發達的唐朝,對外威名赫赫布武天下,擴地千里。
可再好的經濟基礎也跟不上擴張步伐,國家財政吃力讓唐朝不堪重負,更兼新擴展土地都是不同文化區域,也讓四邊疆域充滿憂患,如何辦?
只能下方權利,徐徐同化,維持穩定。
但文化同化需要的時間從不是數十年,而是上百年,在文化同化未完成前,唐朝就經歷了節度使制度的反擊,一場安史之亂讓同化被打斷,也讓唐朝從由盛變衰。
節度使設置,在唐朝即是無奈也是必然,最后引發了唐朝大一統根基的垮塌,著實可惜!
核心三要素,唐朝在大規模擴張,設置節度使制前后,缺失了經濟和文化影響力。
(四):明朝前期分封。
明朝前期分封,與朱元璋時代而言并沒錯。
原因很簡單,遼國時就被納入少數民族政權版圖的北方燕云地區和周邊地區,早就形成了和南方漢族核心區不同的文化傳承,這是大一統三要素中的文化影響力缺失。
經歷過遼金元三代四百年異族統治的燕云,人口雖以漢族為主,卻早被外族文化深深影響。
短時間指望恢復文化影響力不現實,如果強制推行全國文化統一必然會出亂子。
而且北方邊疆還飽受蒙古威脅。
如果不分封,對于剛剛建立全國政權的明朝而言,是巨大的經濟負擔,也必定造成巨大的行政成本支出,與其如此,不如分封,將自己信任的兒子們設置為北方的藩王,護衛中央。
即可以提供文化同化的緩沖期,也可以將帝國北疆的軍事威脅降到最低,將經濟負擔降到最低。
一個時間緩沖,兩個成本考慮后,明朝初年大一統核心三要素,差經濟基礎和文化影響力。
總論:由上所述,在解析波斯帝國,羅馬帝國與中國歷朝歷代案列后!
我們可以發現,核心三要素才是大一統的根基。
經濟、文化、意識形態,三者缺一不可!
缺一個而執意大一統,運氣好的可以如波斯西羅馬一樣維持數百年,但滅亡分裂后,就啥都不剩下了。
運氣不好,就和秦帝國、西晉一樣幾十年就完蛋。即便在國家發展中,三要素有缺失,可大一統根基并沒毀滅,反而會在新王朝產生中迎來輪回。
雖然大一統是歷史趨勢,可分封和大一統,在核心三要素存在基礎上,作為政治選擇,并沒好壞之分,只是不同時段不同選擇而已。
至于大一統玩的最好的朝代,當屬宋和清!
宋朝玩的好,是因為領土夠小,都是漢文化核心區,擴張幾乎沒有,經濟發達,意識形態建設也一流,最后亡與外族,這是實力不濟,如果不是外族入侵,他壽命會很久遠。
清朝玩的好,則是因為他本就是外族出生,在文化融合上有天然優勢,而且經濟隨著舶來作物引進,糧食產量大幅提升,意識形態在承接宋明成熟的理學后,也便于統一,因此統治還算穩固,最后滅亡與時代和地方勢力覺醒有關。
歷史自有其發展的趨勢,而今人解讀歷史,最關鍵的不是引經據典,而是在歷史趨勢中,找尋自己的大歷史觀。
參考書目:
讀書太多,就不一個個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