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并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福州就有一群漢服愛好者, 他們經常在傳統節日里舉行活動. 他們是立志于復興華夏文明的志愿者,他們尊崇古代漢族人一脈相承的服飾特征,傳承漢服數千年文化基因,從而復原的華夏傳統服飾.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先秦時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 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于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 冕服是一切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并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裝,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通過四書五經、二十四史輿服志千年不變. 漢服的每一個特點都可以在四書五經、二十四史、經史子集里找到依據. 每個民族都有屬于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黃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福州三坊七巷的人力車,供游客乘坐.(收費的)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網絡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