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酋猴
藏酋猴別名四川短尾猴、大青猴,屬于猴科。藏酋猴體型粗壯,是中國獼猴屬中最大的。頭大,顏面皮膚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膚肉紅色。
成年雄猴兩頰及下頦有似絡腮胡樣的長毛。頭頂和頸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
名稱:藏酋猴
學名:Macaca thibetana
英文名:Tibetan macaque,Stump-tailed Macaque
別名:四川短尾猴 大青猴 毛面猴 青猴馬猴
藏名音譯:阿哈
域:真核域(Eukaryot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目:靈長目(primates)
科:猴科(Cercopithecidae)
屬:獼猴屬(Macaca)
體形較為粗大,雄獸的體長為58—71厘米,體重10—20千克;雌獸的體長為51—65厘米,體重6—12千克。有一對大的犬齒,雄獸的臉部為肉色,眼圍為白色;雌獸的臉部帶有紅色,眼圍
為粉紅色。全身披著疏而長的毛發,背部色澤較深,腹部顏色較淺,頭頂常有旋狀項毛。顏面隨年齡不同而異色,
性成熟時呈鮮紅色,進入老年時變為紫色、肉色、黑色。雄猴頭部深棕色,背為棕褐色,腹面及四膠內側淡黃色,四肢外側及手、腳的背面棕色。雌猴的毛色淺于雄猴。幼體毛色淺褐。尾短,不超過10厘米。
雄獸的陰莖龜頭短而且呈圓錐狀。“藏酋猴”這一中文名字最早出現于1922年出版的《動物學大辭典》,是因為它的拉丁學名中用了一個“西藏”的地名,
但事實上,藏酋猴并不產于西藏,所以有的學者根據它的2個主要特點,認為應該叫做“毛面短尾猴”,因為它頭頂上的長毛從中央向兩側披散開,
而且在面頰上和下巴上都生有濃密的須毛,就象絡腮胡須一般,是其獨有的特征;另外它的尾巴比獼猴的要短得多,呈殘結狀,但覆毛良好,上側的毛色比下側色深,長度僅為體長的十分之一。
棲息地海拔高度1500—2500m。常活動于深山的闊時林、針闊時混交林或稀樹多巖的地方。喜群棲,由10幾只或20~30只組成,大群可達百余只。
每群有2—3只成年雄猴為首領,遇敵時首領在隊尾護衛。喜在地面活動,在崖壁縫隙、陡崖或大樹上過夜。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果、枝及竹筍為食,兼食昆蟲、蛙、鳥卵等動物性食物,有時到農作物區取食。
生長繁殖: 藏酋猴,5歲性成熟,發情期多在秋季,懷孕期150—160天。多在3—5月產仔,每胎產1或2仔。
分布于我國中部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到四川,北達秦嶺南部,南界為南嶺在西藏分布于察雅、江達、貢覺、芒康等地。藏酋猴是中國特有種,
由于開墾及闊葉林遭到破壞,生存范圍已很狹窄,在武夷山、貓兒山及唐家河自然保護區尚有一定數量。
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中,有7個分布有藏酋猴,即銅仁地區、黔東南州、黔南州、六盤水市、安順地區、畢節地區和遵義市。
其中主要集中分布在銅仁地區的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遵義市的赤水市,其它地方多為少量的零星分布。具體為:銅仁地區:松桃縣、印江縣、江口縣; 黔東南州:雷山縣;
黔南州:甕安縣、貴定縣、福泉市、龍里縣、平塘縣、荔波縣、三都縣;
六盤水市:水城縣、盤縣特區;
畢節地區:織金縣;
遵義市:赤水市、習水縣、務川縣、正安縣、道真縣、桐梓縣; 貴陽市:修文縣、清鎮市。
分布的垂直海拔區間:400-1,900米以上。
數量
貴州省藏酋猴種群數量為:1,680-2,410只。
藏酋猴在安徽黃山,被稱為“黃山猴”。這猴不懼怕人類,能與游人和平相處,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峨眉猴”的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而且隨著峨眉山旅游公路和客運架空索道的開通,有的群體開始了“歷史性”的大舉遷移,
擴大領地達60多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活動在海拔較高的主峰“金頂”一帶。游客在山上投宿,如果防范不嚴,沒有注意關嚴窗戶,有時房間里就會突然出現許多 “不速之客”,它們聚集
在床上、板凳上、桌子上、地板上,翻箱倒柜,鬧個不停。
藏酋猴大舉遷移的原因據有關人士分析可能有以下方面。其一,峨眉山對外開放以后,進山的游客越來越多,“峨眉猴”也逐漸吃慣了“嗟來食”,
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再也不愿意費力尋找野食充饑。過去由于交通原因,游人均為徒步游山,它們就聚集在半山腰游客登山必經的路上等候,以游客的“賞賜”為生。
現在游客大多坐汽車轉纜車直上“金頂”,使藏酋猴聚集地的游人驟減,使沿途乞食喜湊熱鬧的“猴兒們”也感到了生存威脅,便隨之改變了棲息地點,向山頂一帶遷移;
其二,現在徒步上山的游人,主要是一些來朝山拜佛的香客和居士,他們所帶食物“猴糧”多為粗食,而坐車上山的游人則以度假或旅游的人士居多,他們攜帶的“猴糧”不僅種類較多,而且也比較高級,整日索食的藏酋猴吃慣了“美味佳肴”,
口味也在日漸提高,使得它們哪里有好吃的就往哪里跑;其三,藏酋猴內部的 “領地”之爭也不斷發生,各個群體“部落”之間時常因為爭斗、爭食、爭好食而引起的戰事不斷,結果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落荒者只得另辟領地。
峨眉山的藏酋猴擴充領地是喜是憂,人們的看法不一。有的動物專家認為,根本就不宜向野生的藏酋猴人為投放食物,而應該幫助它們“自食其力”,從而減少它們對于人類依賴的“勇氣”與“信心”,
否則照此下去,天長日久,野生藏酋猴的消化功能勢必受到嚴重的影響,其自然的性情和生活習性也會隨之“惡變”,抵抗力會減弱,也極不利其繁衍生息,到那時,也許就會“猴將不猴”了。
但熱衷于開發旅游業的人士大多認為,四方香客,八方游人都萬分“鐘情”于峨眉山的“靈猴”,愿意“孝敬”“猴居士”,將此作為游山的一大樂趣。
藏酋猴將活動區域擴大,可以使更多的游人感受這種“人猴相親”的歡樂場面,實在沒有必要去改變。不過,近年來也有人以群體繁殖過快,有些“流氓猴”的惡作劇使游人受到受害等為由,捕捉了很多藏酋猴在山下進行人工
飼養,為游人提供逗樂、照相等服務,同時也能取得一些收入。這種做法遭到了游客們的普遍反對,因為這種并非真正野生的藏酋猴對游客來說,新奇性和神秘感都大大降低,如果要觀賞這樣的動物,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何必再千里迢迢來到峨眉山呢?
西藏察雅縣的群眾遇到藏酋猴到青棵地取食時,僅驅趕并不傷害或捕捉,西藏許多地區的群眾都不獵捕此猴。目前因分布區小,數量也不多。
近年來,由于人類的盲目開墾導致闊葉林區遭到破壞,使藏酋猴的生存區域
日漸狹窄。目前,藏酋猴僅在武夷山、貓兒山、唐家河等自然保護區保有一定數量。
可作為實驗動物,也是重要的觀賞動物。
西藏察雅縣的群眾遇到藏酋猴到青棵地取食時,僅驅趕并不傷害或捕捉,西藏許多地區的群眾都不獵捕此猴。目前因分布區小,數量也不多。為我國II級重點保護動物。
藏酋猴在野外有一定數量,估計在10000只以上,但受到嚴重威脅,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獸類》中被列為未定種。 藏酋猴在野外有一定數量,估計在10000只以上,但受到嚴重威脅,在我國《國家重
點保護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獸類》中被列為未定種。 保護對策:
1 加強宣傳教育 以有關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及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為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社區保護管理計劃,大力加強宣
傳教育工作,使全社會都認識到保護藏酋猴的重大意義,特別是藏酋猴的產區要做到家喻戶曉。 2 協調動物保護與社區發展的關系
在社區開展自然保護意識教育,提高群眾保護意識,改變靠山吃山的舊思想,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性。并扶持當地群眾發展經濟,給村民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緩解對森林資源及其藏酋猴生存的壓力。
3 積極開展科學研究 保護區的藏酋猴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保護,但對其生態生物學方面的資料至今尚缺系統研究,應積極尋求國內外有關院校、科研機構、國際保護組織的專家合作,引進人才、技術開展科學研究。
2008年5月,某市中區林業局接到群眾舉報:中心城區春華路某餐館養了一只猴子。接警后,該局高度重視,組織民警會同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科工作人員一道,前往該餐館進行調查。在該餐館大門外當場查獲關在鐵絲網籠中成年猴一只。
據該餐館老板龍某介紹,前幾天,一外地人將此猴寄養在其餐館就離開了。經查證,此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藏酋猴,由于龍某不能提供野生動物合法來源和馴養證明,因此,在向其進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宣傳后,
于當日會同市野保科將藏酋猴沒收,移交市林業局送峨眉山特種養殖場寄養。 在四川峨眉山風景區,一位游客在與猴子逗趣。峨眉山猴子目前有1000只左右,主要品種為獼猴和藏酋猴。它們不怕人,常常拖家帶口地圍著游客索要食物,成為峨眉山的一道風景。
見人不驚,與人同樂的峨眉山猴群,已成為峨眉山中獨具一格的“活景觀”而聞名中外。峨眉山靈猴學名藏獼猴,也叫藏酋猴,因為它們尾巴只有6—10厘米,比一般猴子的尾巴要短很多。
因此也叫“短尾猴”。許多野生獼猴不時出沒于路旁,攔住游客索要食物,也為游客增添了不少樂趣。峨眉山野生自然生態猴區,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態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