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學名: | 北山羊 |
中文別名: | 亞洲羚羊,紅羊,懸羊 |
英文名: | Ibex |
二名法: | Capraibex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綱: | 哺乳綱Mammalia |
目: | 偶蹄目Artiodactyla |
科: | 牛科Bovidae |
亞科: | 羊亞科Caprinae |
屬: | 山羊屬Capraibex |
北山羊,形似家山羊而體型較大。雌雄均有角,但雄羊角特別長,呈弧形向后彎曲。額部有須,雄性長,雌性短。夏毛棕黃色,腹部及四肢山側白色;冬毛長而色淡,尾尖棕黑色。夏天棲息于高山草甸及裸巖地區;冬春遷至海拔較低地區活動。喜歡爬山,經常集群活動。以草類為食。中國北山羊的數量很少,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青海等地的高山區。
北山羊(ibex),偶蹄目,別名,亞洲羚羊、懸羊,是典型的野生山羊,形似家山羊而體形較大,體長115~170厘米,肩高約100厘米,體重50千克左右。雌雄體都有角,但雄羊角特別長大,達140多厘米,呈弧形向后彎曲。角的前面還有大而明顯的橫嵴,數目大約有14~15個,雖然并不盤旋,但彎度一般也達到半圈乃至2/3圈,卻像兩把彎刀,倒插長在羊頭上,真是威風凜凜,別具一格。頦部有須,雄性長,雌性短。夏毛棕黃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白色;冬毛長而色淺淡。尾長10~20厘米,尾尖棕黑色。
北山羊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外分布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我國分布于內蒙古西部、甘肅西北部和新疆等地,棲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冬天也不遷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稱為棲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它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之間縱情奔馳。以各種雜草類為食。白天多在裸巖上休息,早晨和黃昏才到較低的高山草甸處去覓食和飲水。喜歡成群活動,一般為4~10只,也有數十只甚至百余只的較大群體,由身強力壯的雄獸擔任首領。它的警惕性極高,在覓食的時候要留下2-3只雌獸放哨,站立在離群體不遠的巨石上,注視著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群體便立即從容不迫地爬上懸崖峭壁,常常使有“爬山能手”之稱的雪豹也無可奈何。
夏天棲息于高山草甸及裸巖區,冬春遷至海拔較低的地區活動。多在晨昏活動,采食各種野草。常十余只集群活動,有時可達數十只。性機警,視、聽、嗅覺都很靈敏。11~12月份發情交配,次年5~6月份產仔,每胎1~2仔。哺乳期為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8年。我國北山羊的數量很少。[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中文名稱:北山羊
拉丁學名:Capra ibex
俗名:亞洲羚羊,紅羊,懸羊
英文名:Ibex
瀕危等級:瀕危
生態環境:草原, 荒漠帶之裸巖區
致危因素:作為食物被捕獵,棲息地破壞
國內分布:寧夏, 甘肅, 新疆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屬: 山羊屬 Capra ibex(sibirica)
北山羊又叫懸羊、野山羊等,體長105—150厘米,尾長12—15厘米,肩高100厘米左右,體重40—60千克,但最大的體重可達120千克。雌獸的體形較小,通常只有雄獸的三分之一。頭頂凸起,額部平坦,眼睛大小中等,耳朵較短。雄獸的頦下長有長須,長度大約為15厘米,雌獸的須較短。四肢稍短,顯得比較粗壯,蹄子狹窄。尾巴較長。毛色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夏季背部為棕黃色,體側為淺棕色,腹面為白色,雄獸從頭的枕部沿背脊一直到尾巴的基部,有一條黑色的縱紋。冬季毛長而色淺,呈黃色或白色。
北山羊的雄獸和雌獸的頭上都有角,雄獸的角更是極為發達,與眾不同,長度一般為100厘米左右,最高記錄為147.3厘米。角的形狀為前寬后窄,橫剖面近似三角形,粗度在25—30厘米之間,角的前面還有大而明顯的橫嵴,數目大約有14—15個,雖然并不盤旋,但彎度一般也達到半圈乃至三分之二圈,卻像兩把彎刀,倒插長在羊頭上,真是威風凜凜,別具一格。
北山羊的角角形前寬后窄,橫剖面近似三角形,粗約25-30厘米。角的前面有明顯的橫棱。北山羊,每增長一歲,它的角就增加一個棱,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山羊角也越來越長,每年增加一個棱,象樹輪一樣標志著它的年齡。北山羊最長的角可達147.3厘米,象一個七、八歲孩子的身高。民間傳說有一種懸羊的角特長,能夠用角把自己懸掛在懸崖上,那說的就是北山羊了。
顯然在古代北山羊的長如彎刀的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古代典籍、古代藝術作品中都有北山羊的記載和形象。《本草綱目》:“山羊即《爾雅》遠羊,出西夏,似吳羊而大角,角墜者能陡峻坂。角極長,惟一邊有節,節亦疏大,不入藥用。”又“山羊有兩種,一種大角盤環,肉至百斤者,一種角細者,《說文》謂之筧羊。”看來在古代已經有盤羊和北山羊的識別了。在新疆古代的巖畫中常常出現北山羊的形象——因為它頭上的“彎刀”太有特點了。
棲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的地帶,冬天也不遷移到很低的地方,所以堪稱為棲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但2007年在中國新疆阿爾泰山東部查干山區,發現不少北山羊種群遷徙到海拔1000多米的冬牧場。
北山羊是羊中的登高健將,它們的蹄緣象海綿富有彈性,對山石有抓附力,這也是它們履險如夷的法寶。它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躍,蹄子極為堅實,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能夠自如地在險峻的亂石之間縱情奔馳。以各種雜草類為食。白天多在裸巖上休息,早晨和黃昏才到較低的高山草甸處去覓食和飲水。
它們的敵害主要是那些兇猛的食肉動物,如猞猁、狼、豺和雪豹。尤其是雪豹,它們是獸類中最擅登高的大型食肉動物了,真所謂:一物降一物!當然雪豹獵殺北山羊主要靠的是偷襲,如果正面攻擊奔跑速度它們也不是北山羊的對手。因此為了躲避敵害北山羊只在地勢險要的地方覓食:背靠積雪的山巔或冰川,兩旁是深不見底的深淵,使雪豹無路襲擊。
北山羊通常11月底到12月初發情交配,雄獸之間互相以長角撞擊,直到一方體力不支,敗退逃走為止,勝者也并不追擊。雄獸追逐雌獸時常作出低頭伸頸的姿勢。雌獸的懷孕期為170-180天,5-7月生產,每胎產1-2仔。哺乳期為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8年。
據說在長角的動物中北山羊的雄羊爭偶打斗是最激烈的:“情敵”相見分外眼紅,將兩只前蹄抬起懸在胸前,偏著頭,將角用力向著對方撞擊過去。雙方的角相持不下,據說力量可以達到4噸。角上的棱可以防止滑動而避免誤傷對手。
北山羊通常11月底到12月初發情交配,雄獸之間互相以長角撞擊,直到一方體力不支,敗退逃走為止,勝者也并不追擊。雄獸追逐雌獸時常作出低頭伸頸的姿勢。雌獸的懷孕期為170-180天,5-7月生產,每胎產1-2仔。哺乳期為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8年。耐粗飼、抗病力強。
國內見于新疆、西藏西北部、青海、甘肅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等省區。
國外分布于阿富汗、伊朗、蒙古、意大利北部、高加索、西伯利亞、克什米爾、巴勒斯坦、埃及、蘇丹、阿拉伯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和地區。
1.比利牛斯北山羊
比利牛斯北山羊生活在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脈的重山峻嶺中。是巴斯克人最喜歡的食物,此每次狩獵都把北山羊作為首選目標,使北山羊最終走向了滅絕,到了19世紀80年代,比利牛斯地區就沒有北山羊的蹤跡了。此時只有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國家動物園還殘存最后一只雄性北山羊,到1892年,這僅有的一只比利牛斯北山羊死去。據說本世紀60年代,有人曾發現過一只類似比利牛斯北山羊的動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2.埃塞俄比亞亞種北山羊
3.中國北山羊
20世紀60年代前北山羊分布區人口稀少,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交通發展,人口劇增及對肉食的大量需求,高山牧場的大規模開發和牧民的亂捕濫獵使北山羊的種群數量下降,尤其在接近人口多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在艾爾賓山調查種群密度為4.09(1.25只/km2),阿爾泰低山地帶棲息密度為0.13只/km2,托里瑪依力山種群密度為1.378±0.868只/km2,新疆塔什庫爾干自然保護區及毗鄰地區北山羊平均密度為0.37只/km2,估計該地區共有北山羊不足1000只。天山一帶約有4萬-5萬頭,其他則甚少,可能甘肅北山有3000-4000,內蒙古大青山可能已不見。
在加強對北山羊的保護與宣傳后,大規模的狩獵活動有所收斂,種群繁衍迅速,數量有所回升,其在天山山地部分地區已成為優勢種。現有以下幾個保護區:阿爾泰山的喀納斯保護區、天山的托木爾峰和博格達峰、塔什庫爾干保護區等。阿爾金山保護區已無北山羊蹤跡。
2005年10—12月對新疆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山羊(Capraibex)的種群密度與棲息地利用進行調查。種群密度調查顯示該地區北山羊平均群大小為8.43只,種群密度為269.76只/100km^2;棲息地選擇調查結果顯示北山羊廣泛活動在海拔2500-3000m的區域范圍內,對距懸崖距離、坡度、地形和植被類型有一定選擇傾向,它傾向在懸崖附近(〈100m)、坡度大于30°而小于45°和崎嶇的山地活動,會避開草地和平坦山坡。北山羊這種棲息地利用模式可能與滿足自身安全需要有關。
據巴州新聞網2007-12月25日報道,新疆巴州境內北山羊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4000多只恢復到現在8000只左右。
60年代前北山羊分布區人口稀少,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交通發展,人口劇增及對肉食的大量需求,高山牧場的大規模開發和牧民的亂捕濫獵使北山羊的種群數量下降,尤其在接近人口多的地方。據估計,在青海祈連山及東昆侖山的種群消失。
1、在北山羊分布地區進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對我國北山羊分布的現狀、數量及致危因子有一全面的了解,有的地區的種群需要全面保護。對于種群數量相對比較豐富的地區,建議能夠減少或轉移家畜,并實施狩獵管理計劃,以便補償由于家畜的減少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損失;
2、在甘肅和蒙古邊境,不僅需要減少家畜的數量,而且應當建立與蒙古的大戈壁保護區相應的保護區;這個保護區不僅要保護北山羊,還要保護野馬、盤羊、瞪羚、賽加羚羊和雪豹(Wang,S.etal.,1995);
3、除現有保護區外,在北山羊分布較集中、數量較多的地區建立以保護該物種及其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
IUCN等級 未列入
CITES 未列入
中國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E)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