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是一種解脫的感覺8月23日,由楊麗萍統籌創作及主演的大型舞劇《孔雀》在全球巡演。此前,外界一度將《孔雀》宣稱為是楊麗萍四十多年舞蹈生涯的“收官之作”。楊麗萍說:“謝幕演出這個說法太極端了。我只是覺得我到這個年齡應該退出表演的舞臺。跳舞的地方有很多,不一定在舞臺上。天地間都可以起舞。”此刻,在云南歌舞劇院的排練室,54歲的楊麗萍穿著緊身上衣、寬松褲子,在一旁認真地指導舞蹈演員們拍照,調整他們在鏡頭前的細微動作。
夏天排練室溫度很高,條件簡陋,沒有空調,演員個個跳得滿頭大汗。他們在這樣的環境排練了一年多。楊麗萍更是精力旺盛,每天從下午兩三點一直到晚上九點多,從頭到尾不見休息。
這將是楊麗萍最后一次在舞臺上跳舞,按理說全團最有壓力的就是她,但沒人看出楊麗萍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她一樣的專注,一樣的投入。
距離昆明首演還有一個多月,舞劇的服裝未到位。但宣傳照要先出,楊麗萍開始即興發揮她的想象力。讓在劇中扮演烏鴉的演員脫得只剩肉色內褲,騰空飛起,大家紛紛往演員周邊扔紗布。黑白照片定格,那些紗布就像從他身上脫落的羽毛飄在四周。楊麗萍告訴演員,跳舞的時候是一種解脫的感覺,所有代表物質的羽毛都離你而去。
在楊麗萍的講述中,這部尚不能透露劇情的舞劇,是一個創造性的、超現實的故事?!啊犊兹浮啡珓》譃榇骸⑾摹⑶?、冬四個篇章,隱喻人生的四個階段,講述了一個關于成長、人性、生命和愛的故事以及生命與天地自然的相互融通。與之前的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謎》、《云南的響聲》不同的是,《孔雀》將以舞劇的形態呈現,其中有完整的故事脈絡和寓意內涵,整臺舞劇的演出時間預計在一個半個小時?!?br>
對于選擇《孔雀》作為自己的舞臺表演終點,楊麗萍說:“這很好理解,我小時候就演過傣族傳統舞劇《召樹屯與喃木諾娜》,我的成名作品也與孔雀有關。我對孔雀的認知是最深刻的?!犊兹浮丰j釀的時間最長,我覺得現在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作品了?!?br>
開屏時像光線一點點放射楊麗萍出生在云南洱源的小村莊,白族。她渾身散發著一種大自然的味道。村子里的人都喜歡跳舞,婚喪嫁娶、種收莊稼、祭祀神靈等無不以舞蹈表達,她從小跟著祖輩、父母一起跳,觀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變化、孔雀怎么開屏、蜻蜓怎么點水……天資聰慧的她把這些美都放進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歲時,楊麗萍在學校做操,被選進西雙版納州歌舞團,自此開始專業的舞蹈生涯。她看完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后很感動,認為自己不應局限在只跳白族的舞蹈,而應是集各民族舞蹈的大成者。她留一頭長發的原因,也是看了佤族人的舞蹈后受的啟發。佤族人把太陽奉為神靈,也崇拜由太陽照射產生的火,無論男女,頭發都披散著,從來不剪,跳舞時用甩動長發的方式來表現火,以此表達對太陽神的崇敬。因此,楊麗萍身上有了佤族人這一標志性的舞蹈動作元素。她看到傣族前輩毛相、“孔雀公主”刀美蘭所跳的孔雀舞,如此形容:在開滿荷花的湖邊,菩提樹上飛過的綠色孔雀,開屏的時候,像光線一樣一點點放射出來,燦爛無比。
楊麗萍選擇了傣族舞蹈作為自己舞蹈的主要表現方式,認定孔雀為一個很好的舞蹈表現形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楊氏”孔雀舞。
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后,與每個訓練芭蕾基本功的演員不同,楊麗萍幾乎不參加任何排練,她覺得這些動作太模式化,離感情和生命太遠。她被孤立在大環境之外,老師同學都不喜歡她。她也從不巴結領導,不會阿諛奉承。不讓她演,也沒關系。她從不與人比,卻一直與自己較勁。她按自己的方式訓練,和在西雙版納一樣,晚上沒人了,點著蠟燭去練功房,常常一跳就是一個通宵。她反復琢磨自己的舞蹈形態,靠著從童年沿襲的記憶和想象,編排了獨舞《雀之靈》。
第二屆全國舞蹈大賽征集作品,團里沒有選送她的節目,她自己騎車給當時的組委會送錄像帶。最終,《雀之靈》獲得當年表演和編導兩項大獎。這是一場被舞蹈界稱為“胳膊擰過了大腿”的勝利。
三年后,這個節目在春晚演出,成為三十年來春晚最精彩的節目之一。
藝術是生命的往來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對一個演員來說,北京才有最多的演出機會,但就在1999年,楊麗萍離開北京,把戶口遷回云南。她去大山深處,一個一個挑選農村里的青年,把民間的樂器搬到舞臺上,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表演。她把這個大型的演出叫作《云南印象》。
民間的東西太繁雜,楊麗萍用了一個極其貼切的動詞——“擦”。 她不想讓自己的團員像旅游景點一樣,穿著緊身衣和游客一起跳民族舞。她要讓他們在舞蹈中表現:螞蟻如何走路,男女如何相愛,跳神靈、天地和表現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然而,投資方覺得這種表演方式太土,拒絕投入。
執著于舞蹈的楊麗萍,毅然決定靠自己養活舞團。她開始接拍商業廣告來給團員發工資,甚至賣掉了房子,傾家蕩產。
2003年4月25日,終于等到了首演。然而,非典來襲,四十人以上的場所一律禁止聚會,《云南印象》變成了一場沒有觀眾,只有三臺攝像機的錄像。原本在酒店定下的慶功宴沒法退掉,楊麗萍拿著話筒哽咽,這是她唯一一次當眾流露脆弱。
楊麗萍耳邊響起那段歌謠: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來么,火塘會熄掉呢……漸漸平靜下來的她咬著牙對自己說:“我們團的演員,需要我去抻頭帶領,我一定要戰勝自我,戰勝那個脆弱的自我?!?br>
五個月后,非典過去,團員歸隊?!对颇嫌∠蟆吩?003年8月8日正式演出,獲得成功。那時,楊麗萍的舞團是國內唯一依靠一臺節目就可以養活自己的舞團。
楊麗萍今年已經54歲,春晚表演時,很多人都吃驚于她的肩、手、腰的動作,都還像二十年前一樣的精準,好像沒有歲月之感。除了有驚人的天分,楊麗萍在舞蹈訓練上的付出,甚至比年輕舞者更多。她在技術上的把握讓同行嘆服,但她幾乎從不談及這些,也反對在舞蹈中過分強調技巧。春晚時,她要求搭檔王迪放下技巧,用心表達。有人說炫技是一個很難放下的誘惑,尤其在那么大的場面上,聲音忍不住會高八度,動作也做得夸張一點,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楊麗萍卻說:“藝術不是技巧,是生命的往來?!?br>
看天時要把天看出洞來楊麗萍的個性在業內很鮮明,在春晚跳《雀之戀》的時候,有人說,公孔雀才能開屏,她卻像孩子一樣回答:“那我喜歡啊,怎么辦?”
剛認識楊麗萍的人,會認為這種藝術家的脾性不容易相處。但對她稍有了解之后就會發現,她并非只專注于自己,她只是全身浸泡在藝術的感受當中,對外界的每個細節都很敏感和關切。這種關切,是一種審美的本能,也有一種單純的善意。孔雀是完美與驕傲的象征,長期在舞臺上表演,楊麗萍對布景、燈光、走位,都有自己強烈的主見和要求。為2012年春晚彩排《雀之戀》時,她會讓人替她在舞臺上表演,自己站在攝像機后,尋找最有表現力的景別和角度。她是唯一會這么做的演員。她說:“我是急性子,急性子有時候更適合做藝術家,比較激情一點。我不高興,我也可以罵,我不喜歡你,我也可以表現出來。但是我很健忘,所以,我很干凈。這一點很好?!?br>
楊麗萍經歷兩次婚姻,早年嫁給一位在云南插隊的北京知青,后來又與一位臺灣商人結合。她說:“現在,我已經過了喜愛孔雀公主與王子傳說的年紀。以前我曾經甜過,但是后來我意識到太甜的東西太膩。你看我所有的作品都在講述不停地占有,不停地忘記。我覺得兩個人之間只是一種關系,是人類給規定的一種關系,不是歸屬,不可能是歸屬。如果羅密歐和朱麗葉永遠地生活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樣子,沒有人可以想象出來的——我對愛情是有渴望的,但它絕對不是我這種人非要去體驗的人生。我只是觀察,為什么非要去占有或者去體驗呢?”
對大部分的女性來說,丈夫或者孩子是她們的命,是活著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楊麗萍卻說:“這只是寄托的對象不同,我的寄托對象是舞蹈。可能一朵花也是我的女兒,一棵樹也是我的兒子,這也是一種天倫之樂,這樣挺好的。”
外甥女小彩旗從小在楊麗萍身邊長大,彩旗說,姨媽教給她,舞蹈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和投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看天的時候,要把天看出洞來。
當問到:“你不怕衰老嗎”?楊麗萍答:“你怕也沒用,還是要無謂一點?!彼恢庇浀?村子里有一個老太太,老得腰都彎了,手里還拿著一片樹葉在跳舞,可以在水邊,在樹旁,在云底下……楊麗萍感嘆:“如果我沒有離開農村的話,我也一定是那個村子里種地種得最好的女人。”這句話指的其實是一種活著的態度,一個不愿意無知無覺、不愿意機械重復的人,總會有所感受,也總想有所表達。這就是為什么楊麗萍說,舞蹈對她來說不是職業,而是一種對世界的觀察和對話。就算是老了,病了,不能動了,也會在頭腦中默舞。她說,誰能阻止我跳?
“不是我很瘋魔,我覺得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孔雀的化身,這是我的信仰。”她如此為自己定義。(摘自《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