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后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意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臺的中心。
1885年爆發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境的某些特點。
?。ㄒ唬?
普法戰爭后,統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勢的矛盾。1戰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境。
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準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
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
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于密 切以致于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
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于歷史環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回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生革命,并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并。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由不聽命于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兩 地的統一,
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調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亞統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
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采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后果。而在當時環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節。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爭俄軍浴血奮戰,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
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并引發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于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面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干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表演說:
俄國無權占領保加利亞并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調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采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質,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于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愿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于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回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么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么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并肩攜手,共度難關 。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愿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并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動對奧匈的戰爭,或使俄國的戰爭威脅產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ǘ?
第三共和國成立后,法國政局一直動蕩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閣”倒臺,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閣任陸軍部長后,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于惡化。
俾斯麥并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生。一旦德國卷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的冷酷現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吁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于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略利益和戰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并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狀并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后,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發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生后,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生對抗、沖突,而深陷于巴爾干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干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制造戰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借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生,意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約的機會,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意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意大利為橋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并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系創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于1882年英國單方面占領埃及后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采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狀 的政策,并在近東地區調動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卷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合遏制法國,并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于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F狀。
地中海聯合結成后,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愿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德國發動“預防性”戰爭。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后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于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余。在俾斯麥眼里,孤立法國與聯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生 后,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至于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度,正如德國駐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穩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出對德國的憎惡。”
卡托科夫3月發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并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棄與德國的聯合,要么公開表態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于沙皇斷然拒絕續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準備以俄德雙邊協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于法德兩國對于1871年以來現狀的不同態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德國。現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借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后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愿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采取進入戰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占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F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一后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 一,俾斯麥由現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的空間,以至于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上說是屬于現狀的國家,對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境已初現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斗。
俾斯麥在臺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后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俾斯麥紀念館位于俾斯麥家鄉福里德里斯魯莊園,它坐落在離漢堡20多公里的一個小城奧姆勒。100多年以前,德意志帝國政府就已在莊園附近,為首相專門鋪設了一條直通柏林的私用鐵道,李鴻章就是坐著火車來拜會俾斯麥的。
1896年6月中旬,李鴻章到德國購買軍火,并且訪問俾斯麥,想學習強國之道。他在親筆信中寫道:“仰慕畢王(指俾斯麥)聲名三十余年,今游歐洲,謁晤于非得里路(即福里德里斯魯)府第,慰幸莫名?!碑敃r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二世因德國擴張殖民地事,意見相左,已經被罷官閑置在家幾年了。
據德國史料記載,李鴻章到德國訪問,是漢堡商會主動邀請的,目的是想和中國多做生意。出乎預料的是,李鴻章要求拜會俾斯麥,這使德皇頗為不快,但又無可奈何,而俾斯麥則高興異常。
“副國王”(當時德國翻譯官不懂“直隸”之意,將“直隸總督”譯為“副國王”)李鴻章和他的隨從1點49分抵達。俾斯麥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給他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勛章。一開始,李鴻章夸獎俾斯麥,大意是說:早就聽說您的大名和偉大功績,今天能見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覺您的偉大。俾斯麥也回敬說: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勛的總督。李鴻章謙虛地表示:不能與閣下相比,您的貢獻有世界意義。
到吃飯的時候,俾斯麥不讓李鴻章隨從攙扶李,而是親自扶著李的手臂走到飯廳。李鴻章說:30年前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就仰望俾斯麥大名,緣慳一面,如今總算如愿以償。俾斯麥設法擺掉這種恭維,就換個話題說:“我已不如前,我已經老了。”
李鴻章立即關心地問俾斯麥的健康,什么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么?俾斯麥笑著回答說:“什么都不做,不愿再找氣受。我目前一身輕,只是一個村夫,喜歡到森林和四野去散步,不再問政。”
談話進入正題。李鴻章說:“我這次很高興來到您這里,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薄罢垎柺鞘裁磫栴}?”“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變革?”“在這里我不能斷言。”
李鴻章說:“在我們那里,政府、國家都在給我制造困難,制造障礙,我不知該怎么辦?!辟滤果溁卮鹫f:“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請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崩铠櫿聠枺骸叭绻实垡恢笔芷渌擞绊?,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么辦?”俾斯麥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com-mecheznous(跟我們這里一樣)?!崩铠櫿滦πφf:“但您有一個堅強的性格,難道都能夠平和地化解這些矛盾嗎?”俾斯麥說:“怎樣能夠把上面的旨意貫徹到下面,而讓下面服從呢?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俾斯麥繼續解釋說:“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李鴻章回答說:“我們有的是人,就是缺少受過訓練的部隊?,F在我終于看到了德國優秀的部隊。即使以后我不在任上,我仍將在能力范圍之內根據閣下的建議施加影響。”俾斯麥說:“問題不在于把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而在于你是否能把這個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使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李鴻章發現俾斯麥氣色不很好,關心地問起他的睡眠狀況。當他知道俾斯麥的睡眠不佳時,便表示出極大的關心。在座者都能夠覺察到,他們之間的關系逐漸加深。人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副國王”也是一個有氣質的人物。到告別的時候,兩人依依難舍。當俾斯麥聽說,李鴻章在家不太愿運動,就勸告他:“要經常走路,對身體有好處?!薄耙蚕M喽啾V?!”李鴻章忽然推心置腹地說,“對我目前遇到的阻力,我已經無能為力了?!?
俾斯麥語重心長地說:“您過于低估了自己。對于一個國家人物來說,謙虛是非常好的品德,但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有充分的自信。”
李鴻章告辭之時,兩位政治家互相凝視不語。最后,李鴻章說:“我希望能來祝賀您90歲生日?!被疖囆煨扉_動,俾斯麥挺著胸膛,右手舉到帽檐,行著軍禮。而李鴻章站在火車上,兩手握在胸前,頻頻擺動,用一種虔誠的姿勢,為俾斯麥祝福。俾斯麥一直注視著李鴻章,直到火車離去。顯然,他的內心已受到觸動
俾斯麥的外交戰略
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素以“鐵血宰相”聞名于世,對他知之不深的人,多以為他是一個一味崇尚武力的軍國主義分子,其實不然。俾斯麥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外交家。他比同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更加懂得怎樣利用各種綜合手段來達到目的。他一方面強調要用“鐵與血”來解決德國的統一問題,另一方面卻又時時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做超出實力的事情。他并不是一個只會用強的莽夫。他非凡的戰略眼光和外交手段,成就了德國統一的傳奇。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打了三次戰爭。第一次與奧地利聯合進攻丹麥,獲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打通北海。第二次則要對奧地利作戰,將其排擠出德意志。奧地利是大國,是德意志諸邦的盟主,在表面上比普魯士更加強大。為了打敗奧地利,俾斯麥一直注意追求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東面的強國俄國,是他拼命拉攏的。1863年普魯士幫助俄羅斯平定波蘭之亂,俄羅斯投桃報李,對普奧后來進攻其保護國丹麥也不聞不問?,F在普奧相爭,俄羅斯也保持善意中立,并不干涉。而西面的法國,俾斯麥也誘使其保持中立,方法是默許法國合并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地。對于南面的意大利,則通過許諾分給它奧地利所占的威尼斯地區,與它達成同盟。這樣,在普奧開戰之前,奧地利周邊的強國已經全部倒向了普魯士一邊。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由于普魯士軍事準備充分,多次大敗奧軍,直打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城下。此時俾斯麥又力排眾議,勸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不要進攻維也納,也不要逼奧割地。因為奧為大國,一時之敗并不足以使它亡國,若戰事遷延,戰局甚至有可能逆轉,而法國也有可能干涉。而普魯士的目標,不過是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邦聯,別來管閑事就好了。所以,應該給奧地利一個面子,給它一個體面的和約,讓它安靜地走開。此招果然奏效。普奧戰爭,是把目標限定在一個合適的可控范圍內的成功范例。
由于德意志南部的天主教諸邦被法國視為勢力范圍,普魯士若想統一南德,法國必然干涉,所以第三場戰爭就是針對法國的了。在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前,俾斯麥又把外交工作都做好了。繼續親近俄國,以之牽制奧地利;又向南德諸邦透露法國對他們的野心,拉攏他們,一起締結了軍事同盟。又離間英法關系,將法皇拿破侖三世欲吞并比利時的證據秘密交給英國人。英國素來把比利時看作自己的保護國,此時一怒之下就不愿意再幫助法國了。
軍事上,普軍也早就做好了準備,倒是法軍匆忙開戰,連戰皆北。一個多月后法皇拿破侖三世就在色當被普軍俘虜,巴黎也接著就被包圍了。次年,1871年2月,法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金法郎。
普魯士三戰皆勝,德國遂告統一。這里面,俾斯麥真是居功至偉。此后,他作為德國宰相,繼續拉攏俄、奧,竭力避免和英國發生沖突,集中精力打壓法國。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任何國家,皆不愿于國際政局中自居少數黨之地位。五大強國(英德法俄奧)所支配之世界中,達成三國之互相提攜,為外交之要訣?!?br>
可惜老皇威廉一世父子相繼駕崩,神經有些問題的威廉二世登基。他上來沒有多久就把俾斯麥趕下臺,然后就開始自鳴得意地摧毀祖父和俾斯麥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外交基業。他拒絕與俄國續簽“再保險條約”,結果把俄國推進了法國的懷抱。他又拒絕了英國的結盟建議,并挑戰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遂終于造成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許多戰爭在開打之前,就已經可以看到結果。普魯士統一德國三戰皆勝,絕非偶然;而德國一戰戰敗,也早在戰前就埋下了伏筆。后來希特勒在二戰中的失敗,也同樣是由于基本策略錯誤,使自己在諸大國中居于少數地位,被東西夾擊而亡。
比較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希特勒的高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得到這樣兩個意見:第一,野心必須與國力相匹配,不能做力不從心的事情。有些果實看上去很誘人,但是若沒有消化它的實力,就不要去摘取,要能夠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把它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若有多個目標,則應該分清輕重緩急,在較長的時間內爭取逐次解決??释吰涔τ谝灰鄣南敕?,往往導致盲目自大和冒進,最終反而會喪失所有的成果。第二,外交的真諦,就是永遠讓自己(在強國中)處于多數地位。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正如孫子所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br>
以上兩點,都是極難做到的,非有大智大勇者不可。以此反觀我國第一代領導人的外交政策,便覺得實在是不高明。新中國處于美、蘇兩大陣營之間,若要自存,必須和其中一方結盟。開始是選擇了蘇聯,對抗美國,后來竟然跟蘇聯鬧砸了,幾乎要兵戎相見,殊為不智。和蘇聯有矛盾是正常的,保衛獨立自主也是沒錯的,但是絕對不到非撕破臉不可的地步。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中國在國際上實在是太孤立了。這就和我們日常交朋友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沒有幾個朋友,別人都不愿意和你玩,你不能說那是因為別人都很壞,就你自己是好人。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當時外交部長陳毅在新聞發布會上公然發出戰爭威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要徹底地報銷!”今天的許多愛國青年常常為此豪言壯語而歡欣鼓舞,而我則為之汗發沾衣。陳毅的這個姿態,其實是毛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縮影。有幾個和平年代的外交部長是這樣說話的?在國際輿論面前,中國就是這樣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老子曰:“強梁者不得其死?!辈灰f中國當時整體經濟實力、尤其是工業實力還很落后,即便是像今天這般強了,也不能那樣兇橫驕狂。看看歐洲第一工業大國德國和亞洲第一工業大國日本在二戰中的下場,就知道了。后來蘇聯一度想對中國進行核打擊,因美國從中作梗而作罷。如果當時蘇聯真的對我們用核武,我國幾乎是沒有還手之力的。雖然造出了核彈,卻缺乏遠程投射手段,無法真正擁有核報復能力。當時我國的國運,甚至是作為長期敵國的美國人挽救的。真所謂“衛青不敗由天幸”,我們能夠平安度過毛時代而沒有受到大戰之苦,真是要額手相慶。
在同時與美、蘇兩大國對抗的格局下,中國是難以持久的。所以才有了180度的轉彎,與美國交好,這才逐漸突破外交困局。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才逐漸成熟。毛時代的中國,就如一個剛剛開始進入發育期的亡命少年,瘦小卻強橫,熱血沸騰,常常攘臂欲斗。別人怕他,卻不是出于由衷的欽佩?,F在的中國已經是青壯年,外交沉穩有力,經濟軍事穩步發展,常常低調行事,韜光養晦,卻誰都敬畏他的力量。
說幾句豪言壯語是很容易的,所以也是膚淺和廉價的。這種精神原子彈便如韓國人反日示威的時候切自己手指頭一樣,自己鬧得挺歡,卻不能傷敵人分毫。只停留在這種層面上的人,根本不足以談謀國。一個國家要最終崛起,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和穩健靈活的外交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主義情緒用得好,足以興國,濫用卻足以亡國。要興國,要統一,就必須眼光長遠,老成持國。有志于此者,不妨重讀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人稱鐵血宰相。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地區申豪森的容克家庭。他2歲時隨父親移居其尼普甫霍夫莊園,并渡過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來入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逐漸形成極端保王的立場.為人桀驁不馴,脾氣火爆,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且僅受傷一次。大學畢業后,在政府部門供職。后因為屢次違反紀律和對上司不滿而去職,并回到家鄉管理領地。后成為當地堤壩主管,并參加了普魯士聯合省議會。
1848年,德意志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準備入京勤王。因其極端保王思想而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認識.
1851年~1858年,受國王任命為普魯士邦駐法蘭克福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2年改任駐法大使. 在任駐俄大使期間,因為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錯亂,其弟威廉一世任攝政王.后腓特烈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并與議會發生"憲法爭執".政局動蕩.在陸軍大臣羅恩保薦下,俾斯麥于1862年被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一向政治立場強硬,常用恫嚇威脅手段以達到目的.但是在其成為首相之際,其政治立場發生變化.由單純的頑固保王分子變成以"德意志"為目標的政治家,并逐漸與極右頑固派決裂.
俾斯麥當上首相的第一周,他在下議院一次會議上即興說道:“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边@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么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原來,許多世紀以前,德國就一直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名聞歐洲。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各封建戰勝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維也納會議決定組織德意志邦聯以承接被法國在戰爭中徹底摧毀的神圣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邦聯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邦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邦聯,只不過是封建帝國的最終表現形式而已。由于分裂不利于自由經濟發展,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因此德國統一成為了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要求,成為了歷史必然趨勢。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所謂"大德意志"),并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俾斯麥心中的以普魯士為中心的統一則不同,他計劃要在統一的國家中排除奧地利(即"小德意志")。
50年代初,普奧爭霸中奧地利處于較優勢地位。1848年革命后,普魯士趁機意欲統一。1850年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在奧地利的操縱下要求恢復全德議會,并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普魯士拒絕。奧地利聯合他國威脅普魯士。普魯士最終妥協。普魯士稱其為“奧爾米茨之辱”。此事件加劇了普奧關系惡化。50年代末,普魯士與眾多德意志小邦發展了經濟聯系,建立“關稅同盟”。并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
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于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里的資產階級議員有著很強的軟弱性,沒有勇氣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干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表示:“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后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么,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
1863年末,丹麥合并了屬德意志邦聯的施列斯維希和霍爾施泰因。次年初,俾斯麥以此為由對丹麥作戰。奧地利亦隨之參戰。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聯軍,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奧地利也得到了霍爾施泰因?!拌F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打敗丹麥后,俾斯麥調轉槍口,對準了奧地利。但打敗奧地利并不象打敗丹麥那樣容易。于是俾斯麥先聯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區與奧地利有嚴重沖突,所以馬上答應了普魯士的請求,雙方結成反奧聯盟。然后,俾斯麥三次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拿破侖三世,打敗奧地利后,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穩住了法國。做好了這些后,俾斯麥一再挑起摩擦,要求奧地利將不久前從丹麥手中得到的霍爾施泰因讓給普魯士,同時提出改革德意志聯邦法案,以期排除奧地利在整個德意志的影響。奧地利當然不答應,于是就聯合不少德意志小邦反對普魯士。普奧戰爭爆發。
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主力集結于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并自帶毒藥,準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結果,普軍獲勝。10天后,普軍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包括國王在內的多數人提議一舉攻入奧都維也納時,實際而有政治遠見的俾斯麥拼命抵制,他估計到法俄會出面干預,另外,他一旦和奧地利簽訂寬松條約,那么未來奧可能成為德潛在盟友。果然,拿破侖三世出面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被迫宣布退出德意志。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北德意志聯邦。這時只有德意志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邦國(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達姆施塔特)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并這四個邦國,但他知道,法國一定會干預,導致德國的統一難以實現。所以,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在1870年,以"埃姆斯電報"事件為導火索,污辱法國,向法國挑釁,拿破侖三世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色當一役中,普軍大獲全勝。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并在凡爾賽宮,宣布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為帝國宰相。德意志的統一最終實現。這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他采用這種政策,終于使德國走上統一。
統一后,俾斯麥一方面對內以軍工業為主導發展經濟,并同時頒布《五月法令》擠壓以中央黨為代表的天主教的勢力,頒布《非常法》鎮壓無產階級與社會主義者極其政黨社會民主黨。同時,他也領導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福利系統.另一方面對外展開"均勢外交",維護歐洲的相對和平以利于德國發展。威廉二世上臺后,二人發生嚴重沖突。在互相鄙視的情況下,俾斯麥于1890年被迫辭職。1898年7月3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