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世紀二十年代,在大金鐵騎銳無可匹的酣擊之下,腐朽的遼王朝終于分崩離析,遼天祚帝幾番掙扎,走投無路(宋金已聯手),被俘于應州,遼朝滅亡。在一片山河變色,血雨腥風的慘景下,遼皇族耶侓大石率200鐵騎乘亂突圍,向西北方向逃逸而去,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傳奇人生。
歷盡艱辛,耶侓大石穿越了茫茫戈壁,沙漠,徹底擺脫了金軍,到達了遼的邊城可敦(唐北庭都護府故地,今新疆吉木薩爾),由于與中原遙隔,守將還不知道中原變故。大石憑借其無窮的個人魅力招集了遼在西域的屯軍和各部藩屬,得軍萬余人,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
1130年,由于受到金軍的壓力,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繼續西行,準備前往(征服)東喀喇汗國(今吉爾吉斯斯坦境)。途經高昌回鶻,大石兵臨城下,要求“借道”,回鶻王被迫同意,并臣服于大石。1132年,大石在葉密立(今新疆)稱帝,延續遼國號(史稱西遼),年號延慶,毗鄰東喀喇汗國。
1134年,東喀喇汗國康里人和葛邏祿人叛亂,被迫邀請西遼出兵協助平叛。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邏祿,并趁兵威把東喀喇汗國降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帶為西遼直轄地。當年,大石定都于虎思斡耳多(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安定后方后,大石決定東征金朝復國,率軍七萬出征。由于路途萬里之遙,難以補給,又遇大風雪,將士疲憊不堪,金又采取堅壁清野措施,西遼軍死傷慘重,被迫撤回。從此后,西遼和金再無接觸。大石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西喀喇汗國,在苦盞擊潰敵軍主力。西喀喇汗國向宗主國塞爾柱突厥(即后來的土耳其)求援。塞爾柱突厥蘇丹桑加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異教徒發動圣戰,集合呼羅珊,加茲尼等國士兵10余萬,于1147年7月,與大石在撒馬爾罕附近的卡特萬(今烏茲別克斯坦境)決戰,大石率領的契丹,漢,西域聯軍4萬余人列陣呼嘯而進。決戰結果,穆斯林聯軍慘敗,桑加只身逃脫。大石率軍一直進擊到爾漫(今伊朗境),西亞震動。此戰之后,西遼統治重心移往美麗富饒的費爾干納盆地,塞爾柱突厥勢力退出中亞,西喀喇汗國和花喇子模歸屬西遼。此時西遼的控制區域東至高昌,西抵里海,成為中亞霸主。
在耶侓大石心里,西遼是中原遼王朝在西域的延續,建立西遼也許是他復國情結的一種發瀉。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遼王朝的傳統,采取南,北面官制(契丹,漢族雙軌政治制度),官府文書通用漢文,錢幣上都印漢文年號,這一切,使這個在中亞統治不足百年的西遼在亞歐大陸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以至于“契丹”一詞變成了中亞各族對中國的稱呼,后來這一名稱又經中亞傳到俄羅斯(俄語“中國”發音即“契丹”)。這個雄據中亞的政權被后世中外史學界公認為中國的一個王朝。
耶侓大石一生叱咤風云,氣吞萬里,武威赫赫,中亞民族對其非常敬畏,以至于他去世后的二代,三代繼承者都被稱為“大石”。耶侓大石又是一位開明的征服者,雖然采用中原政治體制統治,但并不干涉臣民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亞已伊斯蘭化四百年),也正由于此,隨著耶侓大石一代契丹人的衰老死亡契丹人也最終消融于一片伊斯蘭世界的汪洋中(在中國本部的契丹族早已融合于漢族,或被金人屠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