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歷代狀元考2——狀元的數量
 
歷代可考知姓名的狀元數
目前人們研究唐代狀元,主要的依據是《文獻通考》和《記考》,而《記考》更為詳細。《記考》共考出了139位唐代狀元的姓名和1位狀元的姓,其資料頗翔實,大部分考證是站得住腳的,但也有的地方值得商榷。如,它將孫伏伽列為唐代第一位狀元就未必妥。在唐代,狀元遠不如宋代中期以后那樣受優待與重視,考上普通進士也好,被定為榜首也好,都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一般并不能立即有官做,到了有官做的時候,其起點也很低。據《新唐書?選舉志》,一般進士得從從九品下④做起,甲科,包括狀元,也只授從九品上。孫伏伽在隋代就已經做過多年官,唐代建立不久,即“上書拜官”(《記考》卷一),至武德五年,已官至治書侍御史,這是七品,他何必再去參加進士考試,再爭取做官資格,又從頭做起呢?筆者認為列孫為狀元乃屬失考。
上述并未產生狀元的12年,《記考》也“考”出了6名“狀元”,當除去,即除去永泰元年的蕭遘、大歷四年的齊映(實為東都第一)、五年的李搏(實為上都第一)、六年的王溆(實為上都第一)、七年 的張式(實為上都第一)、九年的楊憑(實為東都第一)。另外,賈至乃明經出身,并非狀元,同時筆者認為應補入18人:源少良、賈季陽、崔明允、程行謀、 顏康成 孔敏行 孔振、吳康仁、趙昌翰、賈餗、李超、趙蒙、孔拯、 李亮、李訓 、李叔、 李秀、賈季鄰 。亦即唐代有名姓可考的狀元共151人(含1人僅知其姓)。
五代,《文獻通考》也好,《記考》也好,都僅僅只注意了中原5朝。其中《記考》標明為狀元的只有11人:崔邈、陳逖、崔光表、王歸樸、黃仁穎、郭晙、盧華、寇湘、王溥、王樸、扈載。筆者認為就《記考》本身的記載即應補入王徹、李飛、李覃、劉坦等4人,另據《莆陽比事》應補入徐寅、據《玉壺清話》應補入艾穎、據《南部新書》、《廣卓異記》等應補入鄭雍,共18人。
據《十國春秋》、《陸氏南唐書》、 《馬氏南唐書》《江南余載》等可考出南唐狀元10名:王克貞、伍喬、楊遂、樂史、盧郢、趙綺、姚端、張確、鄧及、王崇古;據《十國春秋》《南漢書》等可考出南漢狀元2人:梁嵩、簡文會;據《十國春秋》、[民國《簡陽縣志》、[民國]《雙流縣志》等可考出 后蜀狀元2人:王歸、費黃裳。
五代可知名姓的狀元共32人
宋代,據前述諸書,其118名狀元的姓名均可得知。
遼代,據前述諸書,能知其中55人姓名,筆者據《山西通志》、《中州集》等補入邊貫道,尚差1人。
西夏,目前僅知1人:李遵頊。
金代,筆者曾在《四川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撰文考出狀元61名(其中1人僅知其姓)。
偽齊的兩位元的姓名,前文所述書中均有載,為羅誘、邵世矩。
元代所產生的32為狀元,《元史》均載有姓名
明代89位狀元、清代114位狀元,《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里全有
大西政權所產生的4名狀元,僅知其二:一個據《明末農民戰爭史》,為陳玨;另一個上述諸書說法不一,筆者認為當從《寄園寄所寄》、《蜀碧》及《平寇志》,為張大受。
太平天國知姓名的17位狀元是程文相、傅善祥(女)、武立勛、朱世杰、吳容寬、喬彥才、楊朝福、劉闥忠、葉春元、陳某、劉盛培、范樸園、沈掄元、吳鎮坤、汪順祥、陸培英、徐首長。
總之,歷代已知姓名的狀元有671人,僅知其姓的3人,共674人。筆者2001年曾寫過一篇《歷代狀元知多少》[1],發表后被廣為轉載。也有學者跟筆者討論過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以及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算不算狀元等問題,筆者仍然堅持原來的看法: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不能算狀元,只能稱分場榜首;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也不是狀元。不過,通過近幾年的繼續研究,狀元資料方面又有些新的發現與思考,原來公布的統計數據需要有所更動。
歷代應有狀元914人
原來統計的應有狀元總數是886人:其中,唐代252人、五代121人、宋代118人、遼代57人,金代74人,西夏1人,偽齊2人,元32人,明89人,清代114人。大西4人,太平天國22人。[1]
經過進一步研究后,西夏科舉資料有新的發現,其狀元數需要重新考慮,還有明玉珍的大夏政權也開過進士舉,當時忽視了。
西夏,據《西夏書事》、《宋史》、《金史》、《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而且頗受重視,進士出身的人也都能得到重用。其具體考試次數未見記載,但首尾兩次開考的時間是有記載的,筆者據同時的宋、金兩個政權的科舉考試情形推測,西夏大約舉行進士考試27次,應約有狀元27名。①
元末明初,還有一個農民起義政權——明玉珍在重慶建立的大夏,它也實行過科舉。大夏國的創建者明玉珍跟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統治的“戰友”。 明《太祖實錄》、《明史?明玉珍傳》、《明玉珍與大夏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十四冊)等都提到大夏政權在明朝建立前夕曾開科取士,也產生過狀元,但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所有書本的、網絡的“狀元錄”、“狀元譜”均遺漏了大夏狀元。大西舉行進士考試2次,產生狀元2人。[2]

狀元系列著作:清
喜歡分享
這兩個政權共約29名,其中西夏有1名已計入原來統計的886名中,因此歷代應有狀元數現更正為914名。
狀元龍汝言書法
近年,陸續有人在談中國古代共有多少狀元這個話題。1992年重慶出版社版《狀元史話》、1993年沈陽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都只列出596位狀元姓名;1994年7月30日《文匯讀書報》說從唐武德五年(622年)第一個狀元孫伏伽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止,有姓名的狀元共599人;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版《中國歷代狀元錄》則收羅了歷代狀元602名。筆者不想評論他們的對錯、得失,只想依據自己十余年來的研究,重新再來談一談。 
 
歷代應有多少狀元?
也許有人要說:考過多少次就有多少狀元。雖然大體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具體考察起來,其實不那么簡單。比如說唐代,有考了不算數的,也有考是考了,也算數,但是沒有產生狀元的;元代一榜出兩個狀元;金代則一榜時而一個狀元,時而兩個狀元,時而三個狀元。所以,我們得分朝代進行具體分析統計。
隋代,雖然首創科舉 取士之法,也開有進士科,但每次取人極少,在筆者所能見到的史籍之中,尚未見有排名次的記載,故不計。
唐代,據《文獻通考?選舉考》及《登科記考》等書記載,共舉行科舉考試265次,其中,有一次因考題泄密而作廢,剩下的264次是否每次產生了狀元呢?
為了談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哪些人能算狀元。筆者以為,狀元應是:由朝廷任命的知貢舉主持,用同一套試題,在同一個地點開考,然后又經統一閱卷、排名,并經最高當局認可的進士第一名。
依這個標準,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乙丑科、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乙卯科進士考試,都經過兩次排名,第一次排名均被最高當局否定,其“狀元”在重新排名時被刷掉(均見《登科記考》該年),自然都不能再稱狀元。還有12次進士考試是沒有產生狀元的。
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丁酉科,因安史之亂,交通阻隔,分4處開考,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考后亦未統一排名(見《登科記考》該年)。雖然4處都有個第一名,但我們既不能說這4個第一都是狀元,也沒有理由說其中哪一個是狀元,所以這科沒有產生狀元。
代宗朝,自永泰元年(765年)至大歷十年(775年)處于安史之亂后的殘局中,時艱歲歉,進士科及其它科目的考試都未能統一舉行,也未能統一排名,而是分上都(即長安)、東都(即洛陽)兩處開考,且各派知貢舉,各自出題,各自排名、放榜。每年兩處各有個第一名(均見《登科記考》該年及《唐摭言》卷上)。同樣,我們既不能說這11科每科有兩個狀元,也沒有根據說其中哪邊的第一名算狀元。因此,這11科也沒有產生狀元。在這個問題上,連《文獻通考》和《記考》都是界限不清的,致使現在不少人沿誤。除掉這12次,唐代共產生狀元252名。
五代:中原5朝,據《文獻通考?選舉考》 和《記考》,共開進士科47次,產生狀元47名;據《十國春秋》、 《馬氏南唐書》、 《陸氏南唐書》、《江南余載》等,南唐開進士科19次,產生狀元19名①;又據《十國春秋》等,筆者推估吳、前蜀、后蜀、南漢4國共產生狀元55名②;也就是說此期共產生狀元121名。
宋代,據《文獻通考?選舉考》、《宋史》、《續資治通鑒》及《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共開進士科116次,加試兩次,產生狀元118名。
遼代,據《遼史》、《遼史紀事本末》及《續資治通鑒》等,共開進士科57次,產生狀元57人。
西夏,據《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次數未見記載,也無法推測,目前僅知其中1位狀元姓名。
金代,據 《金史》、《金史紀事本末》、《中州集》、《歸潛志》等,我們發現,其貢舉情形較為特別,同是進士舉,有時分辭賦、經義兩科,各自產生狀元;有時又分辭賦、經義、策論3科,也是各自產生狀元;后期仍分3科,但又明確規定,經義第一視同辭賦第二;鑒于向來沒有完整的記載,亦無人作系統研究,筆者曾撰有《金代貢舉考略》③一文,考證出本朝共開進士舉43次,產生狀元74 名(其中辭賦狀元43名、經義狀元13名、策論狀元18名)。
此期還有個國中之國-偽齊,據《大金國志校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它也開科舉,產生了兩名狀元。
元代,據《元史》、《續通鑒》等,其科舉考試時開試停,共考過16次,每次都分“南北榜”,各有1名狀元,狀元總數是32人。
明代,據《明史》及《明史紀事本末》、《明清進士提名碑錄索引》等,基本上是3年考1回,但有一年卻考了兩回,稱“春夏榜”,共考89回,產生狀元89人。
又據《寄園寄所寄》、《平寇志》、《蜀碧》、《明末農民戰爭史》等,明末張獻忠在四川所建立的“大西”政權,開過6次科舉,有兩次以大屠殺告終,只有4次是成功的,產生狀元4名。
清代,《清史稿》、《清史列傳》、《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等有載,共開進士舉112次,其中有兩次象元代那樣分“滿榜”和“漢榜”,各榜都有狀元,因此狀元總數為114人。
又據《江南春夢庵筆記》、《遁鼻隨聞錄》、《賊情匯纂》、《金陵癸甲紀事略》等,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明目繁多,有男科、女科;天試、東試、北試、翼試等,共考過21次,有一次分男、女科,產生狀元22名。
綜上所述,我國歷史上共約產生過狀元886名。 歷代應有狀元914人
原來統計的應有狀元總數是886人:其中,唐代252人、五代121人、宋代118人、遼代57人,金代74人,西夏1人,偽齊2人,元32人,明89人,清代114人。大西4人,太平天國22人。[1]
經過進一步研究后,西夏科舉資料有新的發現,其狀元數需要重新考慮,還有明玉珍的大夏政權也開過進士舉,當時忽視了。
西夏,據《西夏書事》、《宋史》、《金史》、《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而且頗受重視,進士出身的人也都能得到重用。其具體考試次數未見記載,但首尾兩次開考的時間是有記載的,筆者據同時的宋、金兩個政權的科舉考試情形推測,西夏大約舉行進士考試27次,應約有狀元27名。①
元末明初,還有一個農民起義政權——明玉珍在重慶建立的大夏,它也實行過科舉。大夏國的創建者明玉珍跟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統治的“戰友”。 明《太祖實錄》、《明史?明玉珍傳》、《明玉珍與大夏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十四冊)等都提到大夏政權在明朝建立前夕曾開科取士,也產生過狀元,但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所有書本的、網絡的“狀元錄”、“狀元譜”均遺漏了大夏狀元。大西舉行進士考試2次,產生狀元2人。[2]

狀元系列著作:清

這兩個政權共約29名,其中西夏有1名已計入原來統計的886名中,因此歷代應有狀元數現更正為914名。
歷代狀元中有3個特例:
狀元皇帝1個:西夏李遵頊;
名副其實的狀元駙馬1個:唐代的鄭顥;
真正的女狀元1個:太平天國的傅善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歷代狀元之最,你知道多少?
學者考證:哪些古代狀元終成大器?
古代科好考嗎?歷代的科舉錄取人數是多少?
妙艷文譚|潮州兩宋進士考略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選舉典  第九十三卷
中國歷代黃氏狀元名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长治市| 板桥市| 稻城县| 平阳县| 廉江市| 诸城市| 台湾省| 麻江县| 乌兰察布市| 如皋市| 新化县| 凤翔县| 阜新市| 东兴市| 静乐县| 祁阳县| 大姚县| 阳泉市| 定州市| 皋兰县| 孟村| 临海市| 德格县| 灵山县| 汝州市| 高雄市| 宣武区| 珲春市| 钟山县| 清涧县| 静宁县| 金昌市| 城口县| 东方市| 即墨市| 资溪县| 萍乡市| 云龙县| 鹰潭市|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