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國家電力政策設想到2012 年“能為所有人提供電力”,在印度第十一計劃末期,即2011年12月,印度的人均電力供應將增加1000 多單位,節約能源是當務之急。印度能源比較短缺,國家的電力供應也非常有限。相對于全球人均電能消耗9090千瓦時/年的平均水平,印度只有人均606 千瓦時/年。印度人均電能消費位居世界最低的國家之列的主要原因是印度的電能短缺,而且缺乏適當的輸配電基礎設施。據報道,印度平均短缺8%的電能及11%的峰谷電,2007年印度的裝機容量為1.32 千兆瓦,印度對電能的需求預計每年會增長7%,因此印度對電能的需求在2012 年將會達到220 千兆瓦,到2030 年則會達到778 千兆瓦。但是如果節約措施不到位,能效不改善,任何裝機容量或發電都不足以滿足整個國家對電能的需要。
印度擁有蓬勃發展的核電計劃,到2020年預計擁有核能力20000MWe。目前煤炭為印度提供了半數以上的電力, 但其儲備畢竟有限。2006 年印度核能發電量為156 億千瓦時,隨著新核電站的不斷建成,這一數值還將穩步增加。印度礦物燃料短缺,這也推動了政府對核電的投資,預計到2050 年核電比重將占到印度發電量的25%, 約為2002 年的100 倍。
印度國內關于核能的一些討論
印度工程師們已經成功掌握了控制核裂變的技術,現在已經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建設核電站。
盡管在整個電力供應中核能所占份額還非常小,只有約3%,但運作核電站的經驗讓印度有信心利用鈾和釷,減少對煤炭的依賴。自然產生的鈾同位素鈾-235的核裂變反應在核能發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鈾,自然界中還有大量的釷,印度原子能計劃非常注重釷的應用,釷的裂變反應堆在未來將為其能源生產提供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印度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冷聚變前景不會完全消失,世界將能夠成功地控制其裂變過程,使能源短缺成為過去。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印度科學家已經成功掌握了利用PHWR (加壓重水反應堆)、FBR (快增殖反應堆)和釷的技術。可以推測在未來的15-20 年內,印度將可能開始應用LWR(輕水反應堆)。
在印度關于核能有兩股思潮:一種是支持核能;另一種是反對核能。.
支持核能的理由
(1) 無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的排放。(2)優先發展核電站有三點理由:第一,有利于降低長期邊際成本。為遠離煤藏的地區供電,核電是非常經濟的選擇,特別是當水力發電在這些地區也不適用時候。第二,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核電設備本地化生產技術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到了90 年代初已經基本解決。目前,印度在這一領域是完全能夠自力更生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第三,在最近幾年,印度的核電站產能利用率水平良好,這也意味著核能成本在慢慢接近常規水平。(3)如果核電站得到應有的特殊防護,其輻射只有2 米,安全界限為5000 米。(4) 核廢料只有總量的4%,按照國際安全標準可以安全存放。如核電站以4×235 兆瓦的產能運行了一年, 活躍的核廢料可以保存在一個4 立方米的盒中。(5)核燃料每克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因此運輸不是問題。(6)自動中央控制系統設置多重屏障,幾乎無差錯,核能發電的可靠性很高。(7)地球上有儲量豐富的釷, 可以從這里獲得廉價電力, 擁有巨大的開發前景。
反對核能的理由
(1)由于輻射,電站的核設施退役成本很高,應當加強輻射防護管理,避免輻射危害。(2)根據印度經濟監測與塔塔能源研究所研究,每一單位的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小水力發電的生產成本為Rs./-3-3.5/3.5-4/1.5-2.5,而核能發電約為Rs.4/-,這一調查清晰顯示與非常規能源相比,核能成本還是很高。(3) 操作有危險:如美國的三英里島(1979 年)和前蘇聯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1986年)。(4)核廢料處理非常復雜,花費昂貴。
印美核能條約對印度電力的后效應
印美核能協議是印度和美國戰略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印美核能協議使印度可以在不簽署《核不擴散條約》的情況下,從美國拿到民用核能工業的核燃料和技術,印美承諾在核能研發、培訓、管理、設計標準、安全以及環境領域方面,雙方可以分享信息與經驗。作為回報,印度承諾將民用和軍用核設施分開,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民用核設施的監督。在簽署協議時,印度成功保留了研發FBR(快增殖反應堆)的權利,印美核能合作協議不會以“任何方式” 妨礙印度未來進行核試驗的權利。印美核能協議無疑會幫助印度保持其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