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肉質,短而橫臥,有淡棕色鱗片[1]。葉2列,二型,基生葉(腐殖葉)厚革質,直立或下垂,無柄,貼生于樹干上,長25-35厘米,寬15一18厘米,先端截形,不整齊3一5次叉裂,裂片近等長,全緣,兩面疏被星狀毛,初時綠色,不久枯萎,褐色,宿存;
分布區為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年平均溫22.6℃,1月平均溫15--17℃,極端最低溫不低于5℃,極端最高溫39.5℃;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相對濕度不低于80%。
原產澳大利亞東部波利尼西亞等熱帶地區,我國各地溫室常見栽培栽培。
鹿角蕨為稀有種。系近年來在我國云南發現的新記錄植物,分布區極狹窄,為熱帶季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于森林受到嚴重破壞,附生母樹常遭刀斧之滅,生態系統失調,鹿角蕨也就難于生存。
云南盈江那邦壩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應從速建立保護機構,開展工作。少量植株已從產區移植到昆明植物園溫室中的枯木林,已栽培成活,生長正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引入西雙版納勐侖栽培,也生長良好。
鹿角蕨是觀賞蕨中葉形最奇特的一種,別致逗人,在歐美十分流行。是室內立體綠化的好材料,若將鹿角蕨貼生于古老朽木或裝飾于吊盆中,點綴書房、客室和窗臺,獨有情趣[1]。
稀有種。 系近年來在我國云南發現的新記錄植物,分布區極狹窄,為熱帶季雨林中的附生植物。由于森林受到嚴重破壞,附生母樹常遭刀斧之滅,生態系統失調,鹿角蕨也就難于生存。
海拔下限(米) :210
本種系新分布于我國的稀有植物,分布范圍極為狹窄。它在我國的出現,對研究蕨類植物區系有科學意義。其植株形態奇異美麗,可栽培供觀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