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于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譯文】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孔子的孫子,字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 “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孔子弟子,后人尊稱為曾子),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中書熟 孝經通 如六經 始可讀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譯文】《書經》(《尚書》)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譯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圣賢的著作,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譯文】后來由于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譯文】經傳都讀熟了然后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并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后,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