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中央有個2.5—4mm圓孔稱瞳孔。
視網膜后極部有一個無血管的凹陷區,稱為黃斑。這是由于該區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為黃斑中心凹,臨床上稱黃斑中心凹。
視路(visual pathway):是視覺信息從視網膜光感受器開始到大腦枕葉視中樞的傳導通路。從視神經開始,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至皮質視中樞的神經傳導通路。
視野(visual field):是指眼向前方固視時所見的空間范圍。相對于視力的中心視銳度而言,它反映了周邊視力。
視盤(optic disc)全稱視神經盤,也叫視神經乳頭,視網膜由黃斑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約1.5mm,境界清楚的淡紅色圓盤狀結構,稱為視神經盤,簡稱視盤。
瞳孔反射(light reflex):為光線照射一側時,引起兩側瞳孔縮小的反射。
眼表(ocular surface)的解剖學含義指起始于上、下眼瞼緣灰線之間的眼球表面全部粘膜上皮,包括角膜上皮和結膜上皮。
眼壓:就是眼球內部的壓力,簡稱為眼壓。它是眼內容物對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壓力。正常人的眼壓穩定在一定范圍內,以維持眼球的正常形態,同時保證了屈光間質發揮最大的光學性能。正常眼壓的范圍為11~21mmHg(1.47~2.79Kpa)。
急性或亞急性性細菌性結膜炎:又稱“急性卡他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傳染性強,多見于春秋季節,可散發感染,發病急,潛伏期1~3天,兩眼同時或相隔1~2天。發病3~4天炎癥最重,以后逐漸減輕,病程多少于3周。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肺炎雙球菌(冬季)、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春夏)。病原菌可隨季節變化。
“濃漏眼”:新生兒淋球菌性結膜炎分泌物由病初的漿液性很快轉變為膿性,膿液量多,不斷從眼瞼流出。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體,(chlamydia)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
角膜炎淺層的瘢痕性渾濁薄如云煙狀,通過渾濁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紋理者稱角膜云翳。混濁較厚略呈白色,但仍能可透見虹膜者稱角膜斑翳?;鞚岷芎癯蚀砂咨?,不能透見虹膜者稱角膜白斑。角膜瘢痕組織中嵌有虹膜組織時變形成黏連性角膜白班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種以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損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壓增高是其主要危險因素。
角膜后沉著物(keraticprecipitates,KP):炎癥細胞或色素沉積于角膜后表面,被稱為KP。
睫狀充血:睫狀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緣周圍的表層鞏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一個常見體征。
視網膜脫離(RD)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可以分為孔源性、牽拉性、滲出性。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可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大類。
正視:當眼調節靜止時,外界的平行光線(一般認為來自5m以外)經眼的屈光系統后恰好在視網膜黃斑中心凹聚焦,這種屈光狀態稱為正視。
近視:在調節放松狀態下,平行光線通過眼的屈光系統后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之近視。
遠視:當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后聚集在視網膜之后,稱為遠視。
弱視:是指視覺發育期由于異常視覺經驗引起的單眼或雙眼最佳矯正視力下降,眼部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老視:隨著年齡增長,眼調節能力逐漸下降從而引起患者視近困難以致在近距離工作中,必須在其靜態屈光矯正之外另加凸透鏡才能有清晰的近視力,這種現象稱為老視(presbyopia)。
雙眼屈光度數不等者稱為屈光參差。
Kappa角:瞳孔中線與視軸的夾角。
第一斜角:麻痹性斜視以正常眼注視時,麻痹肌所在眼的偏斜角。
第二斜角:麻痹性斜視以麻痹肌所在眼注視時,正常眼的偏斜角。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是指一眼穿通傷或內眼手術后的雙側肉芽腫性葡萄膜炎。受傷眼稱為誘發眼,未受傷眼稱為交感眼,交感性眼炎為其總稱
上瞼下垂:指提上瞼的提上瞼肌或苗勒氏肌功能不全或喪失,導致上瞼部分或全部下垂,影響外觀甚至功能。
白內障(Cataract)是發生在眼球里面晶狀體上的一種疾病,任何晶狀體的混濁,矯正視力低于0.5者都可稱為白內障。
散光:由于角膜或晶狀體表面這些不同方向的彎曲度不一致而使得不同方向子午線的屈光率不一致,使得經過這些子午線的外來光線不能聚集于同一焦點。這樣,光線便不能準確地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這種情況便稱為散光。
屈光不正:是指當眼球調節松弛狀態下,來自5m以外的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屈折后,不能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者。它包括遠視、近視及散光。
視網膜脫離: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相互分離的病理狀態??煞譃樵l性和繼發性。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是指一眼穿通傷或內眼手術后的雙側肉芽腫性葡萄膜炎。受傷眼稱為誘發眼,另一眼稱為交感眼。可發生于外傷或手術后5—56天,但多發于2周到2月。
視網膜脫離(RD)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可以分為孔源性、牽拉性、滲出性。
眼球壁分為三層:外層為纖維膜,中層為葡萄膜,內層為視網膜。
角膜組織學結構:1.上皮細胞層,2.前彈力層,3.基質層,4.后彈力層,5.內皮細胞層。
眼球中層為葡萄膜,又稱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血管和色素,由前到后為虹膜、睫狀體、脈絡膜。
屈光介質:房水,晶狀體,玻璃體。
眼瞼由外向內分5層:皮膚層、皮下組織風、肌層、瞼板層和結膜層。
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
眼外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上斜肌受第Ⅳ腦神經支配,外直肌受第Ⅵ腦神經的支配。其余眼外肌皆受第Ⅲ腦神經支配。
視神經:(一)眼內段,(二)眶內段,(三)管內段,(四)顱內段。
角膜上皮細胞的氧供來自淚膜,內皮細胞的氧供來自房水。能量物質主要是葡萄糖,大部分通過內皮細胞從房水中獲取,約10%由淚水和角膜緣血管供給。
房水循環途徑:睫狀體產生-進入后房-越過瞳孔到達前房-再從前房的小梁網進入Schlemm管-然后通過集液管和房水靜脈-匯入鞏膜表面的睫狀前靜脈-回流到血循環。
WHO診斷沙眼至少符合下述標準的2條:①上瞼結膜5個以上濾泡②典型的瞼結膜瘢痕③角膜緣濾泡或Herbert小凹④廣泛的角膜血管翳。
皮質性白內障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四期:⑴初發期,⑵膨脹期,⑶成熟期,⑷過熟期。
正常人眼壓平均值為16mmHg,標準差3mmHg,統計學將眼壓定義為10—21mmHg。
青光眼的種類:原發性青光眼(又分為閉角型青光眼(急、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和開角型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
前葡萄膜炎臨床表現(1)癥狀:患者可出現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在前房出現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或反應性黃斑水腫、視盤水腫時,可引起視力下降或明顯下降,發生并發性白內障或繼發性青光眼時,可導致視力嚴重下降。(2)體征:睫狀充血或混合性充血和體征角膜后沉著物
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治療原則:立即擴瞳以防止虹膜后粘連,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組織破壞和并發癥的發生。由于前葡萄膜炎絕大多數為非感染因素所致,因此一般不需用行生素治療,對高度懷疑或確診的并原體感染所致者,則應給予相應抗感染治療。對非感染因素所致的葡萄膜炎,由于局部用藥在眼前段能夠達到有效濃度,所以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藥治療。
眼外肌有拮抗肌、協同肌、配偶肌。
弱視分類: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和形覺剝奪性弱視。
酸性燒傷的損傷機制:
①酸性燒傷:酸對蛋白質有凝固作用。酸性溶液濃度較低時,僅有刺激作用;強酸能使組織蛋白凝固壞死。凝固蛋白可起到屏障作用,能阻止酸性繼續向深層滲透,組織損傷相對較輕。
②堿性燒傷:常見由氫氧化鈉、生石灰、氨水等引起。堿能溶解脂肪和蛋白質,與組織接觸后能很快滲透到深層和眼內,使細胞分解壞死。因此,堿燒傷的后果要嚴重的多。
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可分為四級。Ⅰ級:視網膜血管收縮、變窄。Ⅱ級:主要為動脈硬化。Ⅲ級:主要為滲出,可見棉絮斑、硬性滲出、出血、及廣泛微血管改變。Ⅳ級:Ⅲ級改變基礎上伴視神盤水腫和動脈硬化的各種并發癥。
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質,具有透明性。角膜無血管,其營養代謝主要來自:房水,淚膜和角膜緣血管網。上皮細胞的氧供來自:淚膜;內皮細胞的氧供來自:房水。能量物質主要是葡萄糖。
瞼緣炎:是指瞼緣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組織的亞急性或慢性炎癥。
主要分為:鱗屑性、潰瘍性和皉(目旁)部瞼緣炎3種。
眼表疾病的治療原則:
1正常表型的結膜上皮表型和角膜上皮。
2兩種上皮干細胞的解剖及功能必須正常。
3能產生及維持一層正常且穩定的淚膜。
4眼瞼的解剖及生理功能正常,能保護眼表和維持淚膜正常流體動力學功能。
5相關的神經支配及反射功能正常。
結膜炎癥狀有異物感、燒灼感、癢、畏光、流淚。重要的體征有:結膜充血、水腫、滲出物、乳頭增生、濾泡、偽膜和真膜、肉芽腫、假性上瞼下垂、耳前淋巴結腫大等。
細菌性結膜分泌物:膿性(病原菌是:淋球病、腦膜炎球菌)和粘液膿。
病毒性結膜分泌物:漿液性。(耳前淋巴結腫大為主要特征)
細菌性、真菌性、病毒性角膜炎的鑒別
細菌性 | 真菌性 | 病毒性 | |
誘因 | 外傷或挑異物 | 植物或農作物外傷 | 抵抗力低下 |
病史 | 起病急,發展快,癥狀重 | 起病緩,進展慢,癥狀輕 | 反復發作,癥狀多異 |
分泌物 | 多,膿性 | 少,泡沫樣 | 少,水樣 |
病變特點 | 潰瘍凹陷,基底壞死物多;周圍致密浸潤;少有前房積膿,若有則液平 | 病灶隆起,干燥;偽足,衛星狀;早期前房積膿,液不平;周圍淺溝、免疫環 | 樹枝狀、盤狀,壞死性,地圖性 |
治療反應 | 抗細菌有效 | 抗真菌有效 | 抗病毒有效 |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和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的鑒別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 急性虹膜睫狀體炎 | |
病史 | 有發作史,先痛后紅 | 無發作史,先紅后痛 |
癥狀 | 眼球劇痛腫臟,伴有頭痛、惡心、嘔吐 | 畏光,流淚,睫狀體區明顯壓痛,輕度偏頭痛 |
視力 | 高度減退 | 不同程度減退 |
角膜 | 霧狀混濁,水腫 | 透明后有灰白色KP |
瞳孔 | 散打 | 縮小或變形 |
前房 | 變淺 | 正常深度房水渾濁 |
眼壓 | 急劇升高 | 多數正常 |
麻痹性斜視與共同性斜視的鑒別
麻痹性斜視 | 共同性斜視 | |
病因 | 器質性改變 | 不清楚 |
發病 | 驟然 | 逐漸進展 |
眼球運動 | 受限 | 無受限 |
斜視角 | 第二斜角大于第一斜角 | 兩個斜角相等 |
復視 | 有 | 無 |
代償頭位 | 有 | 無 |
治療 | 戴鏡手術 | 三棱鏡手術 |
上皮,神經,基質,內皮型角膜炎的機理,特點,病變:
上皮型角膜炎 | 神經營養性角膜病變 | 基質性角膜炎 | 內皮型角膜炎 | |
發病機理 | 病毒在上皮細胞內活化復制 | 角膜神經功能異常,基質浸潤、藥物毒性 | 病毒侵襲伴免疫炎癥反應 | 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 |
基質損害特點 | 繼發于上皮損害的基質瘢痕 | 潰瘍引起的瘢痕 | 組織浸潤壞死伴新生血管 | 內皮功能受損,慢性水腫引起的基質混濁 |
其他病變 | 樹枝狀、地圖狀、邊緣性角膜潰瘍 | 持續性上皮缺損 | 角膜病變繼發上皮角膜炎 | 盤狀、線狀彌漫性K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