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璽心理空間(ID:wangxixinli)不像別的夫妻為了挽救婚姻來做咨詢,他們是決定了要離婚才來咨詢的。他們的咨詢目的只是想了解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如何妥善處理離婚的相關事宜,以盡量把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最初咨詢時,夫妻倆都表現得比較冷靜,談到未來孩子的撫養、探視以及房產、財產分配等問題時,會主動為對方考慮,甚至互相謙讓。在一次咨詢中,妻子突然情緒失控,開始攻擊丈夫,說離婚都是他造成的。正因為他的懶散懈怠、不思進取、沉迷手機,讓自己越來越失望,才導致了婚姻的失敗。她用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瞪著他:他的家族還有高血壓、糖尿病史。我怕他以后也得病,總勸他去運動,他永遠不聽,你看他現在已經開始發胖了......丈夫突然開口:老師您看啊,我身高1米8,148斤。她身高1米6,140斤,您說我倆誰胖?。?/span>這無疑激怒了她,她隨手抄起茶幾上的筆筒,直接砸向他的臉,他來不及躲閃,鼻梁被砸中,當即血流不止。他捂著鼻子,怒視著她,然后突然站起來,冷冷地說:以后我再也不來咨詢了,真是多余。約個時間直接辦手續吧。我試圖緩和一下:今天的事讓我覺得,你們可能并非真正想離婚。婚姻出現問題,有很多解決方式,除了離婚,還可以調整修復。他說:謝謝老師,來咨詢前我還真有一個念想,也許做了咨詢,我們就不離了呢。但這回我一定要離。她已經不是第一次打我了,過去我只是忍了,現在我不想忍了。因為孩子已習慣爺爺奶奶家的生活,所以雙方協商孩子先由爺爺奶奶撫養,等上小學的時候再回她家。經歷了婚姻破裂、與孩子的分離后,她越來越不快樂,情緒明顯低落。她開始失眠,起床困難,上班遲到,做事拖拉,經常莫名其妙的哭泣。我懷疑她抑郁了,建議她去醫院檢查一下,結果被診斷為中度抑郁。她把自己的抑郁全都歸咎到前夫身上,對他有很深的怨恨。認為他對自己不好,不愿為自己改變,沒有對婚姻承擔足夠的責任,才導致了自己的痛苦。
一個人抑郁的形成,是生物學因素(遺傳、疾病、先天性因素等)和社會心理因素(成長中的創傷、挫折、壓力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身為老大,小時候她也曾被家人寵愛,但自從媽媽生了弟弟,全家人的關注點就轉移到弟弟身上了。她從小就很敏感,總覺得父母更愛弟弟,對自己很忽略。加上她性格內向,沒有什么朋友,總是獨來獨往,郁郁寡歡。前夫是她的初戀,她對他一見鐘情,認定他就是自己想嫁的人。他的出現,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快樂和希望,她很依賴他,一度認為擁有他就夠了,其他的都不重要。也許是她對父母有怨恨的時候,也許是跟弟弟、同事攀比的時候,也許是工作不順心的時候。她把很多負面情緒傾倒給他,把自己的不如意也歸結到他身上,對他百般挑剔。她最愛講的口頭禪是:如果你愛我的話,你就應該......他也曾努力討她歡心,但他越是妥協、忍讓,她越變本加厲。他若偶爾表達一些不滿,或流露出負面情緒,她就要死要活地鬧騰,說他不愛她了。最后,當他發現無論自己怎么做,她都不滿意的時候,他干脆不再討好,進入消極對抗模式。在她的自我意象中,自己是孤獨、怯懦、無能、被嫌棄的存在,她對自己有很多的不滿意,認為無論哪方面都非常糟糕。很多夫妻早就沒有感情,互相早就看不順眼,甚至視對方為仇人;家庭生活常處在冷戰或爭斗的狀態,不僅夫妻倆受罪,連帶他們的孩子也跟著受罪。曾經有來訪者跟我說,他從小在父母的爭吵打斗中長大,這樣的婚姻太可怕,自己實在受不了了。勸父母離婚,父母都不愿意,還口徑一致地把他臭罵了一頓。既不能好好過日子,也不能分開各自解脫。他很想知道這是為什么。我沒有錯,是你錯了,需要改變的人是你,我等你改變。就這樣等啊等,從早春到深秋,從青春到白頭,到了也沒等到自己想要的。當我們對另一半不滿意的時候,最應該改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就像我的那位來訪者,在遇到她老公以前,她的性格和情感模式早已形成。她過往生活中遭遇的那些創傷、挫敗、壓力,她內心的自卑、孤獨、不被愛、被嫌棄的感覺,其實早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沒有被激發出來而已。當她遇到她的初戀,后來成為她丈夫的男人,她會對他有一個理想化的期待。期待他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人,期待他成為完美、全能的照顧者,把自己內心的情緒黑洞全部填滿。許多進入婚姻的人有同樣的期待,這很正常,但要有度,接受對方做不到的部分。事實上,兩個原本陌生的人能夠相知相愛,一定是彼此身上有自己熟悉的、需要的東西。她把對父母的怨恨投射到丈夫身上,把經營婚姻的責任完全交給丈夫。在婚姻關系里,她只看到了自己,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在意自己的需要有沒有獲得滿足。或許她從來都沒有真正愛過丈夫,她愛的只是想象中的那個人。一些人在婚姻中遇到心理困擾時,會去聽一些心理學的課,看一些心理學書籍。然后覺得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常常理直氣壯地指責另一半:我都開始成長(改變)了,為什么你還不成長(改變)?真正的改變,是接受自己或對方可以不改變,且不管對方改不改變,自己可以先去做一些改變。劃清邊界,不把自己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推到另一半身上。有一次咨詢時,這位來訪者有了一個很深的洞見,她說:我指責他(前夫)做不到的事情,其實我自己也做不到,甚至比他更糟糕;我不想上進,不想運動,不想看書學習。我只想玩手機,只想徹底躺平,什么也不干;現在想想,他對我挺寬容的,從來沒有像我抱怨他那樣抱怨我,也從來沒有像我要求他那樣要求我......她想起前夫許許多多的好,驚訝地發現,從戀愛到婚后他其實一直都沒有變,變了的人是自己。是自己對自己有許多無力與不滿的部分,且把這部分投射到他身上。當他無法滿足她的時候,她就會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以破壞彼此關系來泄恨。一些父母看孩子不順眼的地方,也許對應的正是自己內心深處的某個痛點;一些孩子長期活在對父母的怨恨中,一心等待父母的改變,卻從未想過為自己的怨恨和痛苦負起責任。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十年前就活在怨恨和痛苦中,十年后依然活在同樣的怨恨和痛苦中。他(她)們一直待在同一個坑里備受煎熬,一直在癡癡等待,等待別人為他(她)改變。很神奇的是,當一個人發自內心愿意開始改變的時候,往往會發現,自己周圍的人(尤其是另一半)也在不知不覺中跟著一起改變了。事實上,我見過真正的改變,是在被允許可以不改變之后發生的。婚姻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去面對和改變是最好的應對方式。夫妻共同成長,是婚姻關系、家庭生活長久和諧的秘訣。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王璽心理空間(ID:wangxixinli)。作者: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13年),著有《路在腳下延伸》、《當人生艱難時刻來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