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乎上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
話題中的場景多么的熟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曾為孩子在公共場合中的哭鬧而感到手足無措,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投來的種種疑惑眼神,更是尷尬無比。
父母對此的反應無非這幾種:
第一種:忽視、冷處理,隨孩子鬧;
第二種:打罵、將拋棄當威脅;
第三種:妥協,心軟地做出退讓。
以上這幾種方法,針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下,可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事實上,每一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冷處理的弊端
冷處理的方式一般表現為視而不見、不和孩子講話、不及時回應孩子,等孩子冷靜下來再教育。
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將其發展成為和孩子較勁,冷處理慢慢變成了冷暴力。
以前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有個孩子在外面哭了一個多小時,媽媽站在幾米外,全程冷漠地盯著孩子看,最后孩子哭累了,才乖乖地跟媽媽回家了。
許多父母都很贊同這位媽媽的做法,孩子哭,別理他,哭一會他就停了。
但事實是,這種漠視會讓孩子覺得:我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
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也提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傷心難過時,孩子無法在最愛的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安慰和回應,這是一種深深的絕望。
打罵、威脅的弊端
對孩子來說,最殘忍的一句話是:媽媽不要你了。
可我們做父母的,卻總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過來去威脅孩子。
在超市和商場,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哭著要玩具,大人不理他:“那你呆在這里,我回家了!”接著,頭也不回地走了,孩子發現大人不見了,便開始歇斯底里找爸爸媽媽。
這個方法見效非常之快,孩子馬上忘記要求并追了上去,失去父母的恐懼早就蓋過了對玩具的渴望。
整個過程,孩子都陷入了不安和恐懼之中。
這種方法使用次數過多,孩子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他們會更加黏著父母,比如有的孩子去幼兒園擔心爸爸媽媽不來接,有的孩子在外面玩一會就回過頭來看媽媽在不在,“被拋棄”的心理陰影很可能長期存在于孩子心中。
威脅孩子的效果最好,但影響也最大。
妥協的弊端
不少父母看到孩子哭就覺得心疼,為了讓孩子馬上開心起來,輕聲哄著,想買什么就買吧,想玩就再多玩會。
有一位媽媽就曾經吐槽爸爸寵孩子寵到毫無原則。
夫妻二人帶著4歲的女兒逛超市,女兒喊著要吃冰淇淋,考慮到孩子的感冒剛剛好,媽媽就沒答應。
女兒見媽媽態度強硬,委屈壞了,賴在冰柜前不走,而且越哭越大聲,一旁的爸爸心疼了:“不就是個冰淇淋嗎?孩子哭出病來怎么辦?”
最后,父女倆一人拿著一只冰淇淋走出超市。
媽媽擔心地說:“女兒現在可會見人下菜碟了,我不答應的事,她就跑去找她爸爸鬧。”
因為爸爸的心疼和妥協,讓女兒誤以為哭鬧可以得到原本得不到的東西,無理要求變得越來越多。
當孩子發現一哭,大人就會滿足他的要求,慢慢地,哭泣就不僅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成了經驗總結后的“最佳作戰武器”。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父母如何有效安撫?
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訓練成一個不會哭的機器,更不是要冷眼旁觀,消極面對。我們最終要解決的,是孩子哭聲背后的需求。
將孩子帶到安靜的角落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時,我們要做得第一步,不是急著去教育他,而是先帶他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低聲溝通,比如商場的母嬰室,電影院的衛生間,公園里的角落......
為什么要這么做?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是在保護他的“面子”。
人們常說:“教育孩子要關上門”,對孩子的贊美要公開,批評卻要私下。在外也一樣。大庭廣眾下的批評,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也會慢慢剝奪孩子對你的信任。
如果你懂得在人前給孩子留一條自尊底線,孩子才能真正地學會自尊和自愛。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當眾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失控,常常意味著父母教育的失敗。
我們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有外人在的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哭鬧也更容易過激,最后,對孩子的教育變成了給別人看的“表演”。
將孩子抱到一邊,能緩解我們心中的尷尬,也能避免其他人對教育的干擾。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說,帶哭鬧的孩子到一旁的角落,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讓孩子知道,出門在外,不能影響其他人,培養孩子理解別人、尊重別人的能力。
比起孩子,父母自身要先冷靜下來
面對一個在公共場合耍賴的孩子,家長的怒火很快就會被點燃,很容易演變成親子對抗的局面。
而在戰斗模式下,傷害是最容易發生的。
所以,想要安慰哭泣的孩子,首先,父母的情緒就必須是平靜的,學會察覺自己的憤怒,可以給自己幾秒暫停時間平復心情。
如果我們能夠快速處理情緒問題,就能有效避免因憤怒而導致的對抗,孩子才能學會平靜面對問題。
一定要明白: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將孩子的行為當成求助而不是對你的反抗,也許心情就能平靜許多。
陪在孩子身邊,先做情緒的疏導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一哭,就會被上一輩嚴厲呵止,鮮少有大人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
事實上,每個人都要有機會讓情緒平靜下來,孩子也一樣,需要有釋放情緒的時間。
對于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不認同,但是要試著允許孩子心情不好。
因為情緒只能被理解,無法被壓制。情緒疏導是教育的前提。
不妨試著跟孩子“共情”。所謂共情,并沒有特定的模式和話術,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是不是能夠平靜地、耐心地安撫孩子。
你可以抱著孩子,拍拍他的背,讓他的情緒“飛”一會;
你也可以坐在他旁邊,陪伴他,陪他默默地哭泣;
你還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委屈,想哭就哭吧,媽媽會陪著你。
積極的回應是為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懂你的委屈。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會更愿意聽從你的教育。
回應完情緒,再來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中曾經提到過,大多的父母認為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無法溝通)。
孩子哭鬧時,不必驚慌著急,不要急著說道理,先等他發泄完,你只用守住你的底線,接納他的情緒并給予陪伴。
當父母不被孩子的哭鬧所影響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大概就能懂得了行為邊界在哪里,下一次,他往往不會再蠻不講理地提要求,這就是規矩建立的過程。
當孩子冷靜下來后,再來復盤問題,簡單向他解釋為什么你要說“不”,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比如為什么不能買玩具?什么時候才能買?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和需求。
小孩通過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幾乎是一種本能,但隨著孩子長大,他們需要更加理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為什么一定要這個.......這些需求如何表達,需要父母慢慢去教孩子。
孩子的情緒管理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別怕孩子鬧,這些不可愛的瞬間,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文末點個“在看”,愿我們都能淡定面對孩子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