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欲望猶如炭火,必須使它冷卻,否則,那烈火會把心靈燒焦。”
面對欲望時的態度,體現了一個人的層次。
層次低的人,只知道滿足一時的欲望,結果往往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層次高的人,懂得權衡利弊,合理的控制欲望,所以,他們能夠走得更穩、更遠。
克制懶欲
有人說:“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
一個人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去爭取。
一方面貪圖安逸,不愿意行動起來,一方面又抱怨老天不公,只會讓時光白白溜走。
一個人想要某樣東西,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那樣東西。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配得上呢?
那就需要克服惰性,在一點一滴的沉淀中,讓自己變得閃閃發光。
有的人覺得“時間還多的是”,于是就一味拖延,不到最后一刻,他們絕不行動。
然而,等到最后一刻到來,他們卻發現,在如此緊迫的時間里,自己是無法把事情做好的。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個人付出了足夠多的汗水,那些美好的事物,才會來到他的身邊;否則,那些美好的事物即使來到他的身邊,他也把握不住。
克制貪欲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一個人滿足“眼耳鼻舌”的欲望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沒有了節制,就會令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
事實上,很多欲望,不過是妄想帶來的。
這些妄想帶來的欲望,即使我們費盡心機獲得了滿足,也不過是帶來暫時的愉悅,緊接著,又會出現下一個欲望。
如果我們不斷追逐,那么,就只會讓自己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六祖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
每個人的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無染的。
只有摒棄欲望的糾纏,才能還自己的生活,原有的寧靜。
《道德經》里有一句話:“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
很多時候,所謂的禍患,不過是“貪心”引起的。
面對有風險的事情,有的人在貪心的驅使下,便把風險拋之腦后。等到他們陷入了絕境,才幡然醒悟,可惜為時已晚。
這世間的很多東西,都是兩面性的。
活得清醒的人,不會一味追逐欲望,而是能夠看到欲望背后的“陷阱”、
“養心莫過于寡欲。”
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養生方式。
克制爭欲
楊絳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蠻不講理的人。
遇到這樣的人,如果我們一定要爭個對錯,那么,結果很可能對錯分不出來,反而還白白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與心情。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遇到“牛”的時候,收起自己的琴,默默離去。
如此,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聽過這樣一句話:“怕小人不算無能。”
人生在世,免不了吃虧的時候。
有些“虧”默默吞下,也就安然無事了;如果非要與“小人”一較高下,那么,很可能不但不能挽回損失,反而還會失去更多。
小人做事情往往沒有底線,也不知道“畏懼”。與這樣的人爭,只會拉低了自身的層次。
對“小人”敬而遠之,不是害怕,而是一份權衡之后的清醒。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一時的得失并不重要。
只有把目光放長遠,不與“小草”爭,才能讓自己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
結語:
亞里士多德說:“所謂奴隸,就是欲望戰勝理性的人。”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
只有握得住欲望的韁繩,才能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任由欲望的驅使,那么,就只會讓自己的人生,漸漸失衡。
愿你我,都能掌控好自身的欲望,活出那份簡單與克制。
與君共勉。
*來源:哲學 作者:龍靖,一個熱愛哲學的理工男,自由撰稿人, 愿用一支筆,點亮每一盞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