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曾說:
“人的一生,就是自己說服自己,自己看見自己,自己給自己一個幸福的生命過程。人的內心,既求生,也求死,我們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們既渴望被愛,有時候又自毀似的浪擲手中的愛。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蕪的夜地,留給那個幽暗又寂寞的自己。”
對于人性,哲學家看得透徹。
人,就是一個矛盾體。
得到的,慢慢歸于平淡,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既求生,又求死,既向往光明,又想躲在陰暗處,既渴望愛,又不想被束縛。
一輩子,每個人都奔著幸福而去。
然而,出走半生,有的人擁有了很多之后,卻仍然感受不到幸福。
而有的人,擁有的不多,還瑣事纏身,但小日子卻過的簡單輕松。
為何?
無他,內心滿足了。
人生,其實并沒有什么終極目標,無非活出自己的境界罷了。
人這一生有兩種境界,一種是知道,一種是知足。
知道,是讓人看清楚自己,抬頭有方向,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足,是看清之后的看淡,放下,感恩自己擁有的。
每個人這一生,都在跋涉,都在光明與黑暗間,正與反之間,來回穿梭徘徊,辯證的活著。
從知道走向知足,從被外界的東西掌控,到改變自己,活出內心的平靜。
所謂的幸福感,從來不是外界給予的,而是內心創造的。
心若滿足,人生就幸福。
心若不知道滿足,就成了欲望的奴隸,即使擁有再多,也難有幸福感。
說真的,我們來人世走一遭,除了自己的感受外,其余一切都不曾真正屬于我們。
所謂的幸福和痛苦,都是主觀的感受。
那些得到的,失去的,遇見的,錯過的,回頭來看,所有一切,都并不能占有,只能經歷。
然而就像楊絳先生所說:“人生一世,無非是認識自己,洗練自己,自覺自愿地改造自己。”
在這個紛繁蕪雜的人世間,糊涂之人會迷失沉淪,但通透的人會尋求自渡。
即使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看似大山一樣,擋在面前。
但越是艱難處,越是修行時。
人生說穿了,就是一個不斷修煉自己的過程。
人雖渺小,但人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人能學,能反思,能修身,能自我完善。
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淬煉自己,沉淀自己,真正把自己活通透了。
通透,就是把自己打通了,把自己說服了,活出了自己的境界。
一切經歷的得失榮辱,來時坦然,去時淡然。
或許,余生未必過得繁花似錦,但一定活得淡定從容。
一輩子活到最后會發現,淡定從容,安靜平和,才是人心中盛開的那一片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