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就讀了作者的書,他的視頻在網絡上流行的也很廣泛。后來聽說他對于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有新的解釋,以至于顛覆了歷史教科書以及很多歷史學家的言論,對作者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本書中作者拿出了儒釋道各家的代表著作來提煉其中的精髓,論述學習經典的重要性。
《尚書篇》:
《尚書》為五經之一,核心講人心與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性是一切的根基,是人類研究永恒的主題。《尚書》不管是從它的地位還是從它所講的內容來看,都是非常值得去讀的。
《管子》《孫子兵法》篇:
《管子》、《孫子兵法》主要講道和術,關于兩者的關系,“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這也是經典的表達。這一章作者還介紹了“道”這個字的詞源,回頭繼續查證學習。
做營銷的劉克亞講商場如戰場,他通過研究《孫子兵法》來指導自己做營銷的思想,非常受益。
《大學》篇:
孫中山有著非常深厚的西方學術修養,辛亥革命之后建構的國家體制,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西方近代的政治學理論,同時對《大學》有著極高的評價:中國政治哲學謂其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外國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過,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
內圣和外王是辯證關系:只有內圣,自己修的好,才能往王——有能力做一番偉大的事業。只有在外王德過程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修為。
《易經》篇: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內容極其豐富而重要,聽朋友講她家上幼兒園小朋友跟著老師學《易經》,卦象畫的很好,也覺得很贊嘆。
其重要內容: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一陰一陽為之道。“陽”是一種剛健有為和主導型的力量,“陰”是一種陰柔的輔導和成全的力量,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易經》教人知進退、積善,思考善和德的標準。
《道德經》篇:
《道德經》里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和光同塵。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些篇章再去著重深入研習。
《論語》篇: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圣人的尊稱已足見《論語》及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力,稱為每個中國人都需要學習的經典和人物也不為過。
單說一點,孔子的好學幾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怨天不尤人,下學上達,就值得學習和追隨。
本篇內容作者提到了對境智和根本智,也有思辨的部分,這要建立在足夠的學識積累之上,充分利用時間,還有太多的書需要去讀。
《莊子》篇:
道家通俗講看得開,總覺得它的境界要比儒家更高一籌,比如儒家講大德者,必得其壽,道家則講壽者多辱。
有兩個很喜歡的老師都是以《莊子》作為他們助人學問的理論基礎,也覺得他們更加灑脫自然一些。
這一篇講到人生格局,格局的大小正是反映了人生的智慧的高低。講到了從“混沌”之死看中國文化的密碼,莊子擅長講故事。越了解這些經典的內容,越是覺得花大力氣學習經典的重要性。
《孟子》篇:
提到孟子,耳熟能詳的是浩然正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這樣的個人成長規律。
孟子特別看重人性、人的教育對于良好的政治建構和運作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孟子》的字里行間能體會到積極和振奮的力量。
這一篇章,作者講到修養的根本方法是對正念的護持,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個有正念的人才有可能: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一篇還講到了《墨子》以及其“非攻”“兼愛”的思想,主張天下的人無差別地互相愛護。
《中庸》篇:
“中道”既是《中庸》智慧的重要表現,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與觀察世界的智慧,不偏不倚,就是把握好各種力量之間的動態平衡點。因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我的理解,中道也是我們所說的正,實際不管是古往今來的各種組織形式中偏左或偏右為常態,同時又處在不斷被矯正的狀態之中,正和中道是最理想和智慧的狀態。
禪宗篇:
作者文中提到:不懂禪宗經典,無法閱讀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說是史學界范文瀾先生晚年的反思。我自己雖然很喜歡禪宗智慧,但目前對這個表達還是有些存疑。
圍繞這一觀點作者還講了文學圈的白居易、王維、蘇軾的禪宗智慧以及四大名著中包含的禪宗思想,這一部分分開來講也是很有趣的。
《傳習錄》篇:
王陽明心學是儒釋道傳統文化集大成者,《傳習錄》中強調立志,講致良知,良知即儒家所講至善、道家的道心、佛法所講的佛性。講知行合一,真知必真行,真行才有真知。講心外無物,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復旦大學的王德峰和浙江大學的董平講王陽明心學都比較系統,值得收聽學習。
《了凡四訓》篇:
這一篇講的是袁了凡改命的事,從宿命論即命運被規定的狀態,走向覺悟者——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狀態。
易經里講根據人的生辰八字算命,而修行者的命運是算不出來的,所以人人皆可把握自己的命運。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有分別,更多的是相通,都是教人修身,教人成圣成賢,放下小我,立大志向,承擔責任,利益他人。
我們能做的是選擇首先適合自己的一部經典,一門精進,長期熏修,然后通融更多的經典。
人生有限,多讀經典。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