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戲想必是很多家長頭疼和焦慮的事情。
尤其在孩子青春期的階段,游戲更是很多家長爭端的導火線,也是因為游戲,很多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
但是游戲和一些電子產品,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們不可否認,因為有這些的存在,人們才能在業余之間,享受這些帶來的便利和多元化的選擇。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游戲同樣如此。
我們無法讓游戲消失,也無法讓社會倒退幾十年前那個什么娛樂設備都沒有的年代。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在這個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的時代,教會孩子正確的面對這些誘惑,如何在沉迷和休閑娛樂之間掌握好這個度。
如果當一個孩子已經開始沉迷游戲,家長要做的也不僅僅只是切斷孩子玩游戲的途徑,而是透過沉迷游戲的本質,去探索孩子更深層次的需求。
因為很多人都會接觸游戲,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沉迷,在這堵墻之間隔著的,究竟是什么?
我們有一位家長,分享了她半年來的成長與感受。
以下是分享正文。
01
我是一位單親媽媽。
在孩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跟孩子爸爸離了婚,從此開始一個人帶孩子。
為了能讓孩子有好的生活,我把孩子從農村帶到了城市,白天我辛苦的工作,晚上回來,即便再累,我也會堅持檢查完孩子的作業,聽他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點都記住了,老師要求背的課文都背過了,我才能安心的去睡覺。
我總是跟孩子說,咱們家里的條件不好,你一定要格外的努力,考上個好大學,出人頭地。
憑借著這樣的一股信念,即便是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這樣辛苦的打拼,我也一直堅持著,可是這一切,都在孩子初三的時候被打破了。
孩子瘋狂的迷戀上了網絡游戲。
一開始,孩子還跟我撒謊,說去同學家一起復習,一起寫作業,可是時間長了,我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孩子身上總是有一股煙味,跟我要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
直到有一天我在孩子放學后悄悄的跟蹤孩子,看到孩子和一群小混混一樣的人勾肩搭背,有說有笑的進了網吧時,我那一瞬間都懵了,孩子身上經常出現的煙味、越來越頻繁的要零花錢、經常晚歸,這一切好像都有了答案。
當我上前質問孩子時,本以為孩子會有愧疚和被發現后的狡辯,事實上,我內心還是希望他辯解的,我希望他跟我說,我就來這玩了一次,我就是學習太累了,就是放松放松。
如果是這樣,我會原諒孩子,我一定會原諒他。
可是孩子沒有,沒有狡辯,沒有愧疚,而是把書包扔到我身上,還當著那么多人的面說:我就是不想學了,我就是不爭氣,怎么樣?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到家的,我只記得回到家以后,看著我們生活的出租屋,看著因為平時沒時間收拾的雜亂的房間,我失聲痛哭。
在那一次過后,孩子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掩飾他對游戲的癡迷。
家里沒有電腦,他就去網吧,在家的時候也是手機不離手。
孩子變得越來越沉迷,學校老師給我打過多次電話,讓我一定要管教孩子,可是老師不知道,我真的已經管不了!
孩子的成績大幅度下滑,還不間斷的出現了逃學去網吧打游戲的現象,我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充耳不聞,還讓我別多管閑事。
看著孩子這樣,我既焦慮也無助,我不知道去求助誰,我們的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我去動輒一小時幾千塊的心理咨詢。
但是孩子這樣的現狀,真的讓我不甘心。
直到無意間接觸了默薇老師的課程,我開始了學習和成長。
我自己本身是沒有什么文化的,上學也只上到高中,但是在學習的時候,我一點沒有覺得吃力,而且在聽課學習的這段時間,不知不覺我的焦慮在逐漸的減輕。
02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也慢慢的在學習中一點點的找到孩子問題的所在。
首先是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游戲。
孩子正處于青春期的階段,而我對孩子的關注其實是沒有跟上的。
我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發育規律,才會讓游戲有機可乘。
因為自己的經歷,我對孩子的期望是很大的,我迫切需要從孩子身上,去證明我的價值,可以說我將自己的一些需要,強加到了孩子身上,謀求一種共生的狀態。
帶著這樣的包袱,孩子一直在負重前行,而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想要脫離父母控制,想要獲得自主權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被完全壓制了。
另外,孩子生活的太壓抑了。
本身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但是我卻時時將學習掛在嘴邊,剝奪了他很多和朋友外出放松的機會,孩子的情緒和攻擊性都沒有可以釋放的渠道。
除此之外,孩子本身缺乏成就感和價值感。
雖然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我給孩子灌輸的一直是以考上好大學,將來出人頭地才算是成功,才算我的辛苦沒有白費。
這是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即便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錯,他自身的價值感也很低。
這些問題堆積起來,促使孩子在游戲中謀求自己在現實中未被滿足的需求。
默薇老師在課程中講過,人是需要補充一些微量元素的,這是人的生理需要。
和生理需要一樣,人的心理也需要補充一些營養元素,比如重視、尊重、接納、關注、滿足,而這些最直接的來源就是父母。
當孩子的心理營養缺失的時候,就會造成一些部分的匱乏,由此產生問題。
了解到了這些,我能做的,就是去補足孩子的心理營養,讓孩子重新恢復學習動力。
03
首先,我們需要先緩和關系。
因為游戲,我和孩子的關系一度到了形同陌路的階段,孩子對我愛答不理,即便有交流,那也是朝我要錢。
我對孩子講的道理,他一概置之不理。
基于這樣的情況,我暫時只能去接納他,讓他先放下防御,只有這樣,才能有破冰的可能。
我不再成天將關注點放在他的學習上,也通過學習,自己的焦慮慢慢的減輕了,避免將自己的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
我開始分清界限,只是做好我該做的,比如準備好他的一日三餐,在我的經濟能力范圍內,給他一定的零花錢。
在規定的范圍內,給他自主權,零花錢可以隨便花,可以去打游戲,但是一個月只有這么多,花完就沒有了。
除此之外,我沒有了評判,有的只是我作為母親,對他最初的期待——希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和我之間的那道門,好像慢慢的開了一道縫隙,至少我們能在一起吃飯,說一些彼此間的所見所聞。
當關系緩和,溝通順暢的時候,我開啟了下一個階段的改變。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是我能給孩子最大的底氣。
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他本身是缺乏安全感的,在學校也會有一些自卑和討好,這一切,是我原先一點都沒有重視的地方。
所以,我開始一點點的嘗試從很多方面,去彌補孩子所缺失的安全感。
第一點就是欣賞。
原先我總是注重結果,看孩子考的分數高,就鼓勵孩子繼續努力,考的不好,就看哪科不好,著重的去復習、下功夫。
我根本不知道孩子的長處在哪,優勢在哪。
雖然孩子現在學習上一塌糊涂,但是我發現,孩子本身很有主見,他的統籌能力和分析能力,讓他一度成為游戲中所在團隊的leader。
而當我跟他這樣說的時候,我能夠感受出,他的眼里好像一下充滿了光彩。
我想那就是被看到的欣喜和滿足吧。
默薇老師經常說,要帶著放大鏡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當你發現了并給與正面的引導后,孩子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第二點,不將自己的焦慮帶給孩子,管好自己的事。
孩子和家長,本身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是有太多像我這樣的家長,把自己的希望寄托給孩子的同時,又將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每當在學習時,就會想到父母的付出、和承載的任務,試問這樣的狀態,如何能讓孩子對學習抱有主動和熱情。
所以我學會了,不再動不動的就將我的辛苦放在嘴邊,也將那些目前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未來拋擲腦后。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走好目前的每一步。
我開始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也會在下班后適當的出去放松放松。
事實證明,當父母變得有力量時,孩子也能被這份力量所感染,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沒有后顧之憂的去成長,去走自己的路。
第三點,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我們要知道,孩子沉迷游戲,這不是墮落,更不是不上進。
看著同學們奮發努力的學習,看著自己的成績一路下滑,他內心是最煎熬、最難受的。
而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也不接納他,他會感覺到被拋棄,會感覺到沒有人愛他。
所以,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是孩子無論什么時候,都有一個人能夠接住他,讓他知道他有一個港灣,讓他知道,無論自己什么樣子,他都是被愛著的。
因為愛他,所以我信任他,相信孩子有自己的節奏,也相信,孩子終究會走出來。
而我要做的,只能是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目前,孩子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雖然還在玩游戲,但是已經能夠有所控制。
而我們的親子關系,也已經恢復的不錯了。
雖然說起來有些簡單,但是這個過程,只有經歷過的家長才懂,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堅持下來的結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問題的發生不可能是突然發生的,問題背后,隱藏著多年被積壓的情緒和不滿。
而青春期這個時期問題的發生,恰恰是父母可以查漏補缺的時期,借由孩子的這些問題,去彌補孩子缺失的養分,才能幫助孩子,平穩的過度到成人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