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孝文化傳承與創新”研討會暨徽州文化黟縣研究所2012年會交流論文
談“孝文化”的現實意義及其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黟縣中學:江畔青
百善孝為先,那么,孝是什么?孝是指子女對父母尊敬、愛戴,讓父母順心、愉悅,對他們起到生養死葬責任的言和行。《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即人們愛護自己,成家立業,使父母名聲遠播,也是一種孝的表現。
一、徽文化與“孝”文化的關系:
橫絕明清三百年的徽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而孝文化正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程朱理學的發源地的徽州,其先人是孝文化的推崇者和實踐者。遍及徽州的孝子碑坊,縣志中的行孝楷模多得不可勝數。徽州民居中的倡導孝文化的對聯就是無可辯駁的明證:如“萬石家風唯孝悌,百年世業在力田”,“東魯雅言,詩書執禮;西京明昭,孝悌力田”,“墩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
在西遞追慕堂中傳為朱憙題寫的“孝”字匾,更被解說得明理形象:盡孝則為人,不孝則為猴。把書法的象形和做人的道理緊密結合。 探究徽州先人崇孝的原因,我覺得是齊家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徽商經年在外打拼,家中唯存婦孺老弱,不講孝則倫常乖違,家庭不睦。老無所終,幼無所養。后院不寧,要想全力投身商海,取得成功,也難以做到。
二、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舜以德報怨,孝感動天;漢文帝親嘗湯藥,衣不解帶;唐玄宗親注《孝經》、康熙舉辦“千壽宴”,曾國藩以“孝”治兵,李嘉誠以“孝”理業。郭居敬《二十四孝》以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遭遇,不同身份的典型事例,講述了古人行孝的故事,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三、盡孝是我們的精神的需要,是修身的根基,是無可旁貸的責任。
一個有傳統精神的民族是永遠不會消亡的民族。中華民族歷經了多少磨難仍能屹立如山,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優秀的民族精神。“孝”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之一。我們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所以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要慎終追遠,我們可以被打敗,但永遠不會被打倒。
“孝”是個人道德修養的一種外現。盡孝是心靈所需,是父母所盼,是社會認同,是國家所倡。有道德的人往往都是大孝子。孫中山曾說:我們要人類進步,就要造就高尚的人格。修身立德要從忠孝做起。毛澤東三十二年后重回故鄉,第一件事就是祭拜父母的墳塋。許世友不在火葬協約上簽字,說:我活著為國盡忠,死了要去陪伴我的母親。
對父母盡孝,是子女的責任,不在乎形式,有心就能做到。要重生養輕葬斂。黟縣話說“活不敬猴,死了敬木頭”,那是做給人看的假孝。
四、盡孝是一種對父母的感恩,感恩不能等
比爾蓋茨說過:“我認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順。”道理大家都明白:生命有他的保鮮期,“歲月也枯常青藤,父母難有百年春”。我們絕不能以“工作忙,事業累,等功成名就再盡孝”作借口,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就會造成終生的遺憾。要知道:牢記是一種責任,淡忘則是對親情的背叛。
生而為人,應感謝父母的賜予。從出生到成人,父母為我們無私奉獻,艱辛不易。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常懷感恩之心,感恩同學、師長、同事、朋友、愛人,其實我們最該感恩的是父母,最需要感恩也是父母。
五、盡孝與齊家治國之關系。
中國人何來倡導“為家盡孝,為國盡忠。”孝是人立身的根本。小孝立本家,大孝行天下。家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國和江山定”。朱子格言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如果家庭不睦,“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聚訟紛起,四分五裂,哪里還有幸福可言?所以說“孝”是維系親情的粘合劑,是家庭生活的幸福源。
將這種事親之心推廣開去,就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成“敬老、愛老、助老、孝老”的風氣,善行善事不斷,矛盾就能化解,民心就會理順,國家復興所需要的和諧穩定局面就能形成,所以說“孝敬父母如孝天,一個孝字天下安”。
六、弘揚“孝道”面臨形勢與對策
據統計,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全國老齡人口約2.3億,2040年將增至3.76億,而2053年將達到峰值。多數家庭人口
為了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我們有必要謀在機先。
首先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宣傳孝文化對修德、齊家、治國的重要意義,申明盡孝是子女的義務和責任,讓盡孝走進每個人的心中,使盡孝成為社會的正氣,并蔚然成風。
其次,要通過立法,督促子女對父母盡到生養死葬的職責,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明文規定:“公務員不盡孝道,情節嚴重者將被開除。”這對弘揚孝道文化,意義非凡。
第三,國家應把老齡問題作為不容回避現實課題擺上議事日程,出臺新政策,提供資金、人員等方面的支持,既解獨生子女的后顧之憂,也盡政府維護社會穩定的責任。
最后,讓我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