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昌弋進行一場名叫《走出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的講座,他從尋常事件入手,剖析身邊的教育誤區,幫助家長走出經驗和慣性約束。家長不妨對照這些案例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影子。
誤區一 輕視孩子心理感受
一些孩子不愛說話,和家人吃飯只愛看手機,周末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參加同學聚會。這些情況,很多家長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種現象太普遍了,現在小孩都這樣。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楊昌弋說,現在的家長很少關心孩子心理狀況,很少主動了解孩子內心的困惑、焦慮、渴望。少有家長主動關心孩子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相處如何,是否受到大家歡迎等等。
楊昌弋稱,現在的孩子希望父母無條件愛著他、永遠相信他,在生活中,盡量避免說“如果考得好,我就給你買部手機”這樣帶有條件的話,這有可能讓孩子認為愛是有條件的。當孩子做錯事,父母也不要立即貼上“作弊”、“偷懶”這樣的標簽。當他們犯類似錯誤時,家長要引導并相信他以后不會再犯錯誤。
孩子會偶爾跟父母爭吵,很多父母會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認為“孩子怎么可以跟大人吵”。但楊昌弋說,家長也應適當理解孩子偶爾的小情緒,不與孩子過分較勁。
誤區二 輕視孩子自主意識
楊昌弋指出,家長在很多時候總是顯得很自信,認為自己有絕對的權威性,有足夠能力規劃孩子的成長,往往忽視孩子的想法。
以“擇校”為例,楊昌弋說,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主城名校就讀,不少家長還有攀比情緒,不管成績怎么樣,硬要往名校擠。這部分家長其實是把子女當成了自己實現愿望的工具。如果孩子學習跟不上,甚至可能變得自卑。
除了滿足自己的想法,不少家長還沒有幫助孩子實現一次他的愿望。楊昌弋舉例,一群江北區玉帶山小學的小學生僅參加兩年DI(青少年創新大賽)就獲得非常優異的成績。“這群參賽的小學生大多來自普通工薪階層,他們得到了老師、家長的支持,有機會到美國參賽,還參觀了哈佛大學。”這是孩子們一輩子寶貴的財富。實現孩子的愿望,比滿足家長的愿望更重要。
誤區三 家長輕視自我克制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時,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自己卻沒有做到。比如家長自己都是手機不離手,看到孩子耍手機就大聲呵斥,這樣的教育效果很差。楊昌弋說,家長言行不一,給孩子的印象會很壞。
他認為,家長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說給孩子聽,遠遠不及做給孩子看有用。如果家長自己看電視、玩手機不加節制,那么當家長規定孩子看電視、休息時間時,孩子心里就會很抵觸很反感這種要求。還有家長抱怨,孩子不愛看書、學習也不專注。楊昌弋認為,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就要做到。家長回家就打開電視機、或者把孩子帶進書店自己卻在玩手機……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會有好的效果。如果家長有良好閱讀習慣,那么孩子也會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習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