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專家一致認為,獨立精神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應該從小就開始鼓勵。但很多父母(加上親友的幫忙與教唆)總是幫孩子做他們自己早已能做的事,而從根本摧毀了孩子的力量;有時,父母一直干預孩子的活動,戕害了孩子的創造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孩子從行為的結果中學習
如果父母每天對著孩子嘮叨、叮嚀、說教,相信一定常會看到孩子不耐煩的神情,覺得孩子老是把自己的話當成耳邊風。所以父母必須改變教導孩子的方式,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失敗或犯錯,都視為只是他們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利用因果法則教導孩子,讓孩子從行為的結果中學習,父母只需在一旁因勢利導。如此,既可讓父母落得輕松,孩子所學到的也比成天聽父母嘮叨更多。例如,如果孩子拒絕吃飯,他就得餓肚子;如果孩子深夜里看恐怖片,他就會做噩夢,或半夜不敢起來上廁所而尿床;如果孩子忘了帶課本,他就會被老師處罰;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他的玩具就會被送走,而且父母也不會再花錢買給他。
2.引導孩子,讓他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出現問題,其實可顯示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感受,如果處置得當,不但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還能縮短親子之間的距離,而父母的反應對孩子終生的思想與態度都有極大的影響。例如,同學的惡作劇讓孩子非常生氣,他難過地向父母抱怨。這時,父母可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他思考:
“你想對那個人說什么?”
“下一次再發生時,你可以怎么做?”
利用引導法協助孩子自己找答案。孩子們所需要的是解說而不是定理或指令,同時,大人也不要裝出一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模樣,因為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助益。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絕不要像對學生口試那樣,而應該像朋友間在討論問題那樣,以問答的談話方式回答孩子的問題,也對孩子提出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孩子思索問題,慢慢把孩子的想象力引導至新的方向。
3.以同理心代替批評
看到孩子難過、生氣、害怕、失望或受到挫折時,父母必須能夠克制自己想撫平孩子傷痛的沖動。看到孩子不快樂,父母當然也會很痛苦,但若能以同理心傾聽孩子,且不具評斷地聆聽,通常會比主動介入來保護孩子更能表達父母的關愛之情。
以同理心傾聽,不只是張開耳朵聆聽孩子的故事,還要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孩子的肢體反應,看看孩子的臉部表情和手勢,仔細觀察孩子是否雙眉深鎖、緊咬牙關、生氣跺腳。從孩子的肢體語言中,父母可以看出孩子內心的感受,且可以用非批評的語言來回應孩子,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孩子經常眨眼睛,怎么辦?孩子說話晚說不清楚怎么辦?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孩子學習困難怎么辦?孩子多動好動怎么辦?孩子尿床有什么辦法嗎?孩子長不高怎么辦?孩子自閉癥怎么辦?孩子性早熟怎么辦?……
轉發給其他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