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流傳一種叫“英語思維”的東西……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這東西是騙人的,至于為什么是騙人的,我們以后再詳細講。
今天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不用英語學英語學不好英語》,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叫你“用英語學英語”。然而“用英語學英語”感覺起來就和騙人的“英語思維”是一樣的……是這樣嗎?
騙子們經常說的“英語思維”,在某百科的定義是:英語的掌握程度與母語一樣,可靈活的使用流利的、純正的英語表達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方式。
注意!騙人的“英語思維”,強調的是“思維方式”,然而正常人類在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運用“思維方式”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用到語言(更別說英語了)!!
在沒有語言文字之前,人類都已經活了幾百萬年!在這沒有語言的幾百萬年里,人類依然在思考判斷——甚至用那“不經過語言”的思考判斷,就學會了運用“火”!
這里引申出一個知識點:語言這東西,只是將我們想的東西,表達出來的工具而已。
既然“想”,也就是“思維”這個層面用不到英語,那真正需要用到英語的地方,也就是“表達”了——所以你去背一堆單詞,就是為了將你所想的詞句,用英文表達出來罷了。
然而這里有個誤解——“表達”不等于“翻譯”,或者準確點說,不等于“直譯”。
很多人問別人一個英語單詞,或者一個句子的時候,最經常出現的疑問句是:“這怎么翻譯啊?”
即使你沒問過別人“怎么翻譯”,你自己在查字典,或者背單詞意思的時候,也是下會意識地這樣問自己的。
當然,這樣問在很多情況下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你會養成一個習慣——習慣中文和英文一一對應。
中文和英文有很多可以直接對應的情況,比如“這是我的狗。”可以一一對應成“This is my dog.”
然而,有很多情況,如果你這樣對應了,就會“不地道”,比如“我想不起來他的名字了。”,如果你是對應的話,就會變成“I can't remember his name.”,這樣,雖然大家都知道你在說什么,然而大家真正常用的是“His name escapes me.”
有些人會說,反正能聽得懂就行了,要那么“地道”干什么。這句話很有道理,不過也就是說這種話的人學不好英語的最重要原因——本質上,這些人智商還很……算了,不說了。
當然,有些詞語是沒有直接對應的外語的,比如中文里面的“西裝”,在英文里面就沒有這個詞。雖然你硬要說那個什么鬼 Western-style clothes 可以翻譯成“西裝”,我也……你為什么不去看醫生。
如果硬要翻譯“西裝”的英文,你可以說 suit。不過請記住,我們這里說的對應關系,具體指的是在英語中也有“對應的概念”,英語中的 suit 只是他們普通的套裝而已,英文里是絕對沒有中文的“西裝”這個概念的。其他例子還有很多,這里就不舉了。
現在問題又來了,既然“翻譯”(這里指的是“直譯”)是有問題的,那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在之前寫過一篇《用總統詞法學英語,還背什么鬼單詞》里寫過:
想想我們平時說中文的時候,腦子是怎么樣活動的?
以上面這句話為例,我們用“-”作為一個間隔
1. 想-想-我-們-平-時-說-中-文-的-時-候,腦-子-是-怎-么-樣-活-動-的?
2. 想想-我們-平時-說-中文-的-時候,腦子-里-是-怎么樣-活動的?
3. 想想我們平時-說中文的時候,腦子里是-怎么樣活動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這里僅舉一例)
· 第一種,是按照一個個字母為分隔
· 第二種,是按照一個個單詞為分隔
· 第三種,是按照一個個 XXX 為分隔
正常情況下,第三種分隔方式才是我們說話時,腦子的思維模式。由于總統的中文詞匯量有限,所以把第三種案例里面的“XXX”,成為“總統詞”。
舉個例子:
'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
其中,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hadn't been fired from,就是“總統詞”。
'pretty sure' 如果按照單詞,就是 'pretty'(相當)和 'sure'(肯定的);如果按照“總統詞”就是 'pretty sure'(確信)
現在我來重新講一講,上面這段話的進階解讀。
我們學英語,“翻譯”只是其中的一種目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學英語是為了我們能“用英語表達我們所想的內容”。前面已經說了,“想”是不需要用到語言的,不過,“表達”肯定是需要語言的,我們表達的時候,是以上面所說的“總統詞”為單位的。
而“總統詞”的原理,本質上就是脫離單個單詞的翻譯含義,而追求“理解含義”。
“理解含義”的關鍵詞是“理解”,一個詞即使不好直接根據你的母語翻譯,但是也能用“理解”的方法,去知道它的含義的。
一般來說,一個英文單詞,只要看中文的解釋,就知道它的“理解含義”,然而有些詞,它如果硬搬中文的解釋,會顯得很繁瑣,一旦繁瑣起來,大部分人的記憶力就會下降, 再加上是跨語言轉換,而且很多英文單詞的單詞本意是一個意思,在句子中和其他詞組合起來又是另一個意思……嗯,不言而喻了。
這還沒完,剛剛說的英語句子“不地道”的問題,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只按照中文來這樣對照翻譯……你這樣學英語好蠢(我就這樣直說了)。
好了,現在來談談應該怎么做——看看標題:
“不用英語學英語學不好英語”,也就是“用英語學英語才能學好英語”。雖然我不想用“才能學好”這樣的詞,不過這個方法,是一個“看起來慢的捷徑”。
我在《最慢的千萬計劃……看了就有得賺》里寫過:
我再說一次:
無論是你想獲得“千萬資產”,還是我們想得到“千萬粉絲”,請記住一句話——
“積累,積累,再積累。”
英語也是這樣,你想取得巨大的成就,關鍵就在于——“積累”。
而“用英語學英語”就是以“積累”為核心的可操作的方法論。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們要積累“用英語去理解的英語單詞,用英語去理解的英語句子”,直至用英語去理解英語。
為什么要“用英語去理解英語”呢?
因為我們在文章前面的文字里說過:
然而有些詞,它如果硬搬中文的解釋,會顯得很繁瑣,一旦繁瑣起來,大部分人的記憶力就會下降, 再加上是跨語言轉換,而且很多英文單詞的單詞本意是一個,在句子中和其他詞組合起來又是另一個意思……
用英語去理解英語,雖然也很繁瑣,但那只是“現在看起來”很繁瑣。
說它“看起來”繁瑣,而實際不繁瑣,是因為它少了語言轉換的門檻,直接用英語去理解英語,而且很多英文句子,用簡單的英文單詞就能表示出來,而用中文卻很繁瑣……
而說它“現在”繁瑣,是因為一旦你開始用英語去理解英語——我們假設你是用 10 個 A 類型(簡單類型)的單詞去理解一個 B 類型(復雜類型)的單詞,你不僅能理解這個 B 類型的單詞,那 10 個 A 類型的單詞你也會順帶完成了理解。
也就是說,你只要理解了 B 單詞,那 10 個用來理解 B 單詞的 A 單詞,你也就理解了——再簡單點說:理解了 B 單詞,A 單詞,你就理解了。——就是成語“一舉多得”的意思。
……更神奇的是,由于——我寫過一篇關于“整體學習法”的介紹文章,里面有過這樣的話:
整體性學習是將所有知識,進行聯系學習。聯系越多,記憶越牢固。
即使是在同樣記住的情況下,相比機械記憶,整體性學習能夠更好地理解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
由于你“用英語去聯系了英語”,于是你能神奇地把“一個 B 單詞”和“十個 A 單詞”牢牢地記住(至少比你蠢萌地記憶要有效)。
現在你再想想,“用英語去學英語”只符合“現在看起來繁瑣”,等你以后“積累”(注意,一定要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會明白,這個才是最有效率、最不繁瑣的“大計”。
當然,“用英語學英語”還有更多的好處,而我不想告訴你……因為當你自己試了之后,會發現很多新的好處,你會很開心的;而我不想讓沒試過的人開心,我希望他們不開心(哈哈,開玩笑的)
看到這里了,我建議你在XX號回復“千萬”這兩個字,因為你將會得到一篇關于“千萬計劃”的文章。至于這篇文章有什么用……你不看就算了,哼! ̄へ ̄
好了,現在宣布一件事:
為了配合“不用英語學英語學不好英語”這篇文章,我們將在不定期更新的“總統詞版英語學習文章”里,加入大量“用英語學英語”的實踐內容——也就是用英語去解釋“總統詞”。
敬請期待——或者說,等著吧……
等著吧,只要你關注了我們,無論是你的英語水平,還是……(算了,不嘴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