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教家風】有一種傷害比離婚更傷害孩子
婚姻是整個家庭維系的基礎,夫妻親密關系不僅影響家庭幸福指數,還深刻影響著孩子的心靈成長與健康人格的形成。在關系序列中,夫妻關系是家庭第一關系,其次才是親子關系。而常常存在的認知誤區就是夫妻關系次于親子關系,這讓很多家庭對于影響夫妻親密關系的事件不以為然——其中就包括經常性的夫妻吵架。
不是突然變得“懂事”而是因為發自肺腑的“怕”
一對夫妻經常吵架,每次只要爸媽一吵架,孩子就會一改往日吃飯要媽喂、寫作業要爸催的模樣,而變得異常懂事,會自己盛飯安靜地吃,會自己脫衣自覺地睡,也少有再聽到他的嬉笑……
在孩子的潛意識,他們把父母吵架的根源毫無理由地歸咎到自己身上,而且都急著并愿意去付諸行動來彌補這些由自己造成的“過錯”。當父母發生激烈的爭吵,極具敏感性的孩子會察覺到自己生存環境的岌岌可危,本能地選擇收斂自己的行為以獲取安全感,因為他們擔心父母不再喜歡自己,害怕自己會被拋棄,于是他們開始學會偽裝,變得“懂事”。
事實上,不是他們突然變得“懂事”,而是因為發自肺腑的“怕”。
盛怒下極易把糟糕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加以發泄
父母吵架,拿孩子撒完氣后,希望孩子能收拾一下零亂的房子,孩子沒有立刻行動,于是被關在房間整整一個下午,直到晚上才允許出來,而且孩子還必須認錯。孩子不知自己為什么要道歉,但沒有絲毫辯駁的機會,于是只好認錯。
人非圣賢,誰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尤其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跟前,情商會變得極低下。夫妻間,有著很強的同化對方的欲望,伴隨這個過程,是爭吵的發生。有些不成熟的父母,盛怒之下,很容易把糟糕的情緒直接轉嫁到孩子身上加以發泄,甚至要求孩子反過來安撫自己,成為照顧自己情緒的人。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能不提前“懂事”嗎?他們習慣了承擔一切罪責,習慣默默做好一切,顫顫巍巍地活在父母的身邊。
這樣的恐懼情緒和自我懷疑,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損害是巨大的。
父母的爭執不會有任何輸贏卻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對于在爭吵聲中長大的孩子來說,很羨慕那么一些人:家庭有矛盾時,他們能在中間進行溝通、調和;節假日時,他們能精心準備一些小禮物……而這些人,每當去他們家做客時,總發現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感情很好,經常在一起相互開開玩笑,家庭氛圍非常和諧。
經歷過才懂,不和諧的夫妻關系造成的不健全性格,需要一個孩子在成年后付出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有一天和那些從小在慈愛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相平齊。
孩子降臨到每一位父母的懷里,首先浸潤的就是父母的氣息。父母出現矛盾時,如果能本著耐心的方式去處理,那么孩子日后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持有耐心,嘗試與他人溝通,而不是干發脾氣、擺臭臉或者打冷戰;如果父母能本著一顆善待孩子警惕的心,全心全意盡到自己的責任,凡事共同配合,那么孩子日后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處事剛柔并濟、懂得拿捏分寸的人。
所以,下次,再跟愛人發生爭執,你讓著他,又何妨?有些夫妻大多數生命都浪費在語言的糾葛中。其實,很多時候,爭執并沒有留下任何輸贏,卻會失去一個家庭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其中就包括——孩子的未來。 (云端花海家庭教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