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形成除了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加深遠。”
自卑,會因成長的不同環境導致,但家庭,往往是孩子自卑的源泉。
在成長過程中,自卑的孩子大多數與原生家庭有關。
家庭的氛圍,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長大后自卑的孩子,大都是因為父母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
喜歡向孩子“哭窮”的家庭
知乎上有個提問:“家長對孩子哭窮會有什么影響?”
有網友回答道:
“低到塵埃里,感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花錢變成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感覺自卑,不配擁有好東西,喜歡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旦現實跟自己不一樣就會變得敏感易怒?!?/strong>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高中女孩的故事。
她說,在外人眼里她是個陽光開朗的女孩,其實這些都是假象,真實的她,自卑、敏感、脆弱,不敢去和優秀的人結交,不敢參加同學的聚會。
因為她窮,沒有一點能支配的零花錢。
其實,她家條件還可以,可是她父母嚴格控制她的零用錢,總是念叨賺錢不容易,不能亂花。
哪怕是買學習資料,媽媽都不舍得。
如果參加的比賽需要報名費,爸媽就會勸她放棄,說萬一輸了沒得獎不就白花錢了,更不必說向他們要錢買其他的。
她喜歡一個男孩子,只敢偷偷喜歡,不敢采取任何行動,因為覺得根本配不上他。
女孩說,最痛苦的不是貧窮,而是父母向她哭窮,不斷向她灌輸窮的理念,讓自己自卑到了骨子里。
其實,很多家庭并不是“沒錢”,父母只是想通過對孩子“哭窮”來教育孩子更懂事。
從表面上看,“哭窮”家庭長大的孩子,很早就學會節儉、懂事了;
但是,孩子內心的自卑,從與人打交道開始,會逐漸升級。
“哭窮”給孩子造成的自卑心理,會一直根植心底,影響著孩子的生活觀、婚姻觀,甚至終其一生也難以自愈。
所以,對待“哭窮”的家庭,正確的解決方式,在于:
如果家里真的不富裕,也應該對孩子坦誠相告,讓孩子勇于接納自己的出身;
如果家里有錢,但不想孩子揮霍,就可以帶著孩子多體驗生活,感受賺錢的艱辛,盡早樹立孩子的獨立意識。
喜歡“比較”的家庭
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癥是什么?是“比較”式教育。
曾經有人向俞敏洪提過一個這樣的問題:
我國的孩子相比美國的孩子,自信程度明顯要差很多。
我們教育的本質是希望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如今為何離目標越來越遠。
請問是教育生病了嗎?那么該如何治療?
俞敏洪認為,中國現在的“比較式”教育,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
“你怎么這么笨,你看鄰居家的孩子,比你強多了?!?/p>
我們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家的孩子“比較”。
希望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學:于是將其與學霸進行“比較”;
希望孩子懂事上進,于是將其與鄰居家懂事乖巧的孩子進行“比較”;
......
我理解父母們的“良苦用心”,但通過“比較”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孩子在家長無數次地“比較”與“打擊”中,很容易慢慢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
而且,連續的被“比較”,也會讓孩子養成喜歡與外界進行“比較”、攀比的習慣。
父母在孩子學習成績方面的“比較”,會導致孩子逐漸發展出“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家庭條件、父母背景、老師賞識、長相優劣等。
孩子們為了在“比較”中能夠取勝,會偏向于追求本來不應該追求的東西。
比如,追求穿更好的名牌產品,為討好老師而逢迎拍馬,為博得父母贊揚而弄虛作假。
父母的這種“比較”式教育,以及周圍的攀比環境,會直接傷害孩子的心理,讓孩子走上彎路。
經常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會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為,比如: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
這樣伴隨著家庭暴力的場景,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也會讓孩子變得易怒。
因為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會讓他產生一個錯誤的認識:暴力能解決一切問題。
有網友說,原生家庭就像生來自帶的胎記,像深入骨髓的基因,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處事方式,價值觀念。
這話一點不假。
在知乎上,曾看到過一個很心疼的回答:
從記事起到初中畢業,被親媽打罵是家常便飯。不高興了揍一頓,家里東西壞了揍一頓……純發泄怨氣的對象。
中考成績可以上高中重點班,為了逃離報了高職,一個沒聽過的地名,想遠離家暴。
但是我太樂觀了,電話維系起了語言暴力,諸如“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每天都死人怎么你不死”、“大車轱轆怎么不軋你”。
16歲,那么美好的年紀,我抑郁了。
十幾年了,一直獨自抵抗抑郁,期間辛酸無法言說。
被親媽以死逼婚,嫁給了一個下三濫(婚后才得知)。
婚后生下女兒就分居了,在準備離婚。
我女兒四歲半,可愛聰慧。
我愛她,愿意用我的命去愛。但是我又不知道如何去愛她,大概是自己從來沒被父母愛過。
自卑,怯懦,寡言,這些大概要跟隨我一輩子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當了父母的人,不一定是合格的父母。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長期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
一種是變成施暴者,將自己受到痛苦發泄在受害人身上,從別人恐懼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
另一種,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所以,千萬別再將自己的暴力,強加到可憐的孩子身上了!
習慣否定的家庭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的中國家庭,都比較擅長否定式的教育,而不是鼓勵式的教育。
中國父母的三大育兒法寶是:
“聽媽媽的話”、“你不應該這么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種不被肯定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做、做得多好,都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
于是,自暴自棄,缺少動力,自我認同感缺失等,就很容易出現了。
泰國曾經拍過一條公益廣告:
放學時,每個不知情的媽媽都接到了一個渾身臟兮兮的孩子,媽媽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有的媽媽雖然有點抓狂,但是依然會面帶微笑的問孩子:“你這是干什么去了,弄成這樣?”
面對這樣的家長,孩子也會回以笑容。
有的媽媽一看孩子臟兮兮的,立馬板著個臉,不問緣由的開始指責起孩子:“你看看你把衣服弄得多臟,我不會幫你洗的,你回家自己洗!”
孩子會露出委屈甚至害怕的表情。
其實,這些孩子都是為了幫助一個老爺爺搬花而弄臟了衣服。
親子間相處的前提,是理解與尊重。
尊重的前提是信任,父母該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而不是在孩子犯錯之后,下意識習慣性地否定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的實際情況與感受,才是父母最應該做的。
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才能學會自尊,更能學會尊重他人。
忽視型教養的家庭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挺關注孩子的,真的是這樣嗎?
忽視型教養,有兩種。
一種是:缺少時間的陪伴。
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很小就留給爺爺奶奶照顧。
有的父母雖然自己帶孩子,但由于工作問題、夫妻關系問題等因素,沒有多少時間真正陪孩子。
另一種:忽略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對手機的熱愛甚于對孩子的關注。
有新聞報道:家住東陽市橫店鎮的一位爸爸,因癡迷于玩手機,女兒墜樓后,竟渾然不知。
還有一則新聞:父母只顧玩手機,孩子離家出走10多次表達“抗議”。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說的就是父母只在乎自己的主觀感受,不理會孩子的真實感受。
“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放棄,或找到一種歸屬于其他地方的辦法。”
被父母忽視、缺愛的孩子,心里就會極度地缺乏安全感,這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極其不利的。
蕭伯納曾說:“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地保護孩子的心靈,讓自信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孩子更有底氣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要首先從教育入手,杜絕上述行為,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不再讓孩子,受到無謂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