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的三次叛逆期,到底該怎么管?
經常聽家長抱怨,孩子進入叛逆期,不聽話,實在太難管了,真是讓人頭疼,打不得也罵不得,說了又不聽,到底該怎么辦呀?
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而且還不止一次,在孩子的一生中一共會經歷三次。“叛逆期”指孩子處于一個心理的過渡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這是生理成長反應在了孩子的行為上,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要,學會理解尊重孩子,就能避免許多親子沖突。
對于孩子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叛逆表現,孩子心理發育特點也大有不同。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在孩子三次叛逆期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大概出現在2-3歲,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生理生長的發展和心理成長緩慢造成的不對等,讓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叛逆反應最直觀和最激烈。
在這個時期孩子從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行動上,常常用“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抗議。語言上,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在孩子還沒有樹立規矩意識前,如果家長總以命令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經常對孩子說“不”,那么孩子說出的第一個“不”字就是從家長這里學來的,想要改變孩子就得先調整自己。
切記不要太民主。現在很多家長都崇尚民主教育,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這個年紀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民主,只知道如果家長在和我商量那我就要說不。
讓孩子做選擇題。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選其中之一。如,吃飯時,父母與其命令孩子:“要多吃蔬菜”,不如換成可供孩子選擇的陳述句:“你想吃胡蘿卜還是吃白菜?”睡覺的時候,父母給出的選擇可以是:“咱們是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后上床?”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不要“以暴制暴”,命令是一種下意識的爆粗,孩子聽到后就會跟著爆粗甚至反應更加激烈。心平氣和地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才是家長應該做到的。
7-9歲時,孩子終于進入了小學,開始正式進入了社會模式,和老師、同學等外人打交道,這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慢慢覺醒,有了自己是獨立一份子的想法,于是他們就會慢慢的和家長唱反調來試圖證明自己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再被家長管著了。
這個時期的孩子以及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了,家長的教育在他們耳朵里會變成不耐煩的指責,這個時期的孩子一方面易怒、易沖動、會和父母頂嘴,另一方面又非常依賴大人、愛哭、嬌氣等。
有家長抱怨道:“我兒子九歲了,最近特別調皮,愛唱反調,總頂嘴。寫作業、彈鋼琴,我讓他做,他總要找個理由跟我辯解。今天我陪他聽寫單詞并幫他記不會的,他不是摳鼻子就是摳手,我制止他,他不聽。一放學就去找小伙伴瘋玩,管不住,也不好好吃飯就想著看電視......”
脾氣和秉性的轉變,以及強烈的叛逆心理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都是正常的。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得跟著改變。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不妨與孩子多商量,在涉及到孩子自身事的時候也可以逐漸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
有時候,溝通會比命令更有效。當父母嘗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去理解尊重孩子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張弛有度,那么家庭關系可能會緩和許多。
同時還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其天天盯著孩子學習,不如幫孩子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制定好固定的作業時間、正確的坐姿等;孩子因為磨蹭作業沒寫完,也要定時收作業;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去打擾更不去點評,除非孩子求助。另外,幫孩子確保規律的作息,比如八點之后上床睡覺,讓這些成為約定俗成的行為來更好地養成習慣。
孩子到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所謂的“青春期”了,這個時期,是孩子人生里一段最敏感、最難忘的時期,只要這個時期好好度過,那孩子一定會破繭成蝶,向陽而生。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發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于是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在身體與心理矛盾的自我糾結和成長中,孩子的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對女孩來說,會變得內向并體驗到自我懷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緒;對男孩而言,則更多地體驗到暴躁和憤怒。
家長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適得其反。家是孩子避風的港灣而不是孩子急于逃脫的牢籠,如果不注意家長觸發了孩子的敏感與其起沖突,那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沖突。
這時候的孩子往往忽略父母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表現為,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很好面子,自尊心強;重視同伴關系,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等“成年人的象征”但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癮、早孕、酗酒、犯罪等。有的父母會過度憂慮孩子可能面臨的危險,不過,我們必須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能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除了對孩子予以信任,家長還應該做好孩子堅實的后盾。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父母很有必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不用陪了。讓孩子有多種傾訴的渠道,這些都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同時,父親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不要對孩子進行指點批評,而是要讓孩子看到一個成熟而有責任感的父親。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和引導者,父母的言行不一或者家庭關系不和諧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當一個家庭總是能給孩子溫暖和安撫的時候,孩子的叛逆期何嘗怕會過不去。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期,給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環境,那么孩子將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