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689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
我們社會中的每一項職業(yè),都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實踐,才能上崗,可為人父母,卻不用經(jīng)過訓練和考核,就直接上手養(yǎng)育孩子了。
也正因如此,許多父母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對教育缺乏學習和思考,造成很大一批缺愛、受傷的小孩。
如果父母的人格、觀念、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不夠成熟,反映到教育方式上,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匱乏、不自信、處理不好人際關(guān)系。
甚至當孩子長大后,會將自己所經(jīng)受的養(yǎng)育方式,重復到下一代的親子關(guān)系中,帶來新一輪的傷害。
不成熟的父母,最常見的表現(xiàn)有這3種:
缺乏同理心,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一種家長,他們對待孩子像對待一個物品一樣,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想說就說,也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度。
孩子小的時候,渴望父母的陪伴、親密互動,卻被父母冷漠拒絕,推得很遠;
分享喜悅的時候,父母漫不經(jīng)心、不予回應;
孩子沮喪時,希望得到溫暖的安慰,可得到的只有父母冰冷的指責;
孩子害怕時,渴望得到父母堅實的擁抱,告訴他“不用怕,有爸爸媽媽”,然而聽到的卻是“膽子這么小,有什么用”······
不成熟的父母,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缺乏同理心,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關(guān)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能夠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
因此,他們常常不經(jīng)過思考就做出一些不當行為,不考慮自己的言行給會孩子造成的影響。
比如,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訓孩子,容易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隨意打罵孩子,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叛逆、抑郁······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寫道:
一個成熟的父母,必定是有同理心的父母,有共情能力,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情緒,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
在孩子開心的時候積極回應,陪他一起開心;難過的時候表達理解,給他暖心的鼓勵;生氣的時候說一句“我能明白你的感覺”,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流動、紓解,而不是只會打壓、否定。
記得之前收到過一位家長的留言,深受感動:
有同理心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將心比心,親子關(guān)系更好,孩子也更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情緒管理能力差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不順心、令人抓狂的事:
孩子不聽話,不讓干的事非要干,讓他往東非要往西;
孩子調(diào)皮搗蛋,把身上弄得臟兮兮,家里搞得亂七八糟;
不好好學習,天天哭著鬧著玩手機、看電視;
寫作業(yè)不認真,字跡潦草,錯誤百出······
心理成熟的父母能夠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過程,犯錯、闖禍,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冷靜、有耐心地收拾殘局、引導孩子。
然而不成熟的家長,他們的心理、情感發(fā)展還停留在需要被人照顧的層面,一旦孩子給自己惹了麻煩,或者事情不按照自己想要的發(fā)展,就非常容易憤怒,朝孩子大發(fā)脾氣,甚至做出一些失控的行為,對孩子成長發(fā)展十分不利。
看過一則新聞報道:父母吵架不順心,父親一生氣就把女兒扔在高速上,被民警發(fā)現(xiàn)后,女孩表示,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
還有河南洛陽一個12歲的男孩,某一科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的95分,只考了81分,被媽媽一氣之下扔在了高速路口。
民警發(fā)現(xiàn)后聯(lián)系男孩媽媽,得到的回應卻是:“反正我不要他了,就算坐牢也不要他了。”
除卻孩子帶來的心理波動,不成熟的家長還容易被生活中其他事情影響情緒,陰晴不定、喜怒無常,長期成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內(nèi)心總是惶恐不安的、被迫成為了父母情緒的“容器”。
比如夫妻吵架,媽媽對孩子總是抱怨,經(jīng)常處于一種憂郁的狀態(tài),爸爸對孩子冷漠、疏離,缺少交流,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必定是被抑制的,缺乏安全感、歸屬感,敏感自卑。
因此,做一個成熟的父母,必須要懂得管理好情緒,學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
在孩子的事情上,認清事實,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多一些耐心和理解,遇到問題就想辦法通過實際的行動解決問題,而不是無謂地宣泄情緒。
生活中其他方面產(chǎn)生的情緒,不要總是朝孩子發(fā)泄,盡量讓孩子在一個和諧、溫馨、安定的環(huán)境中成長。
自己不努力,把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的一個研究生學生曾經(jīng)跟我說:
還有一類不成熟的父母,就像這樣,沒能力承擔自己生活、人生的責任,放棄了自我成長,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目標,實現(xiàn)自己未達成的愿望。
父母自己不好好讀書,提升自己,要求孩子爭第一、考名校;
自己把生活過得一團亂,沒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卻讓孩子好好努力,給自己爭面子。
自己小時候沒條件學鋼琴,逼著孩子一定要學好鋼琴、考級、參加比賽······
這樣的父母,缺乏界限感,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捆綁在一起,孩子被迫背負了兩個人的人生,心理上負擔很重,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而且,這類父母,因為對孩子期待高,迫切地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發(fā)展,于是會表現(xiàn)出很強的控制欲,當孩子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又會著急、焦慮,心態(tài)很不穩(wěn)。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愛的不是自己本身,而是那種表現(xiàn)好、成績好、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外在條件,內(nèi)心缺愛;在嚴格的管理和控制下,孩子缺少獨立做選擇和決定的權(quán)利,內(nèi)心十分壓抑,影響心理健康。
著名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曾提出課題分離的概念,告訴我們要區(qū)分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別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需要自己獨立完成。
做一個成熟的父母,需要有界限感,明白孩子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獨立的個體,有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在成長早期,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顧,但是隨著成長,父母必須學會放手,少一些干涉,讓他們獨立做事、思考、探索,走出他們自己選擇的人生。父母只需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幫助和支持。
而父母自己的目標、心愿,應當自己去努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強加給孩子。
今日活動:
在本條文章下方留言,我們將為留言點贊前5名的粉絲朋友,送上即將推出的公眾號五周年精選文集《亮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