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很適合小學三年級以上孩子的家長閱讀。
中國有句老話:“勤能補拙”,但問題是,沒有效率、不夠專注的“勤”大多都成了無用功。
相信很多老師的教師生涯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平時埋頭學習,很少調皮搗蛋,甚至別人玩的時候,他也在學習。
一到大考小考,更是會挑燈夜戰,上課的時候,還能看到他眼下日漸嚴重的烏青。
然而,成績卻始終不是那么理想,作為老師,有時候想批評他,都不忍心。
家長們也納悶:孩子平常很聽話,學習也很認真,可為什么成績上不去呢?
這樣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
其實,表面努力學習,卻沒有獲得好的結果,是因為孩子陷入了一個學習上的誤區——偽勤奮。
偽勤奮,是一種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孩子付出的時間很多,但往往沒有相應的回報。
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表現,看看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犧牲重要的睡眠時間
自欺欺人是在努力
熬夜學習,最容易讓孩子產生努力的感覺,覺得自己走在其他同學前面,其實這種行為是得不償失的。
美國有一個名叫塞梅爾的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分別記錄了洛杉磯535名高中生在自己九年級、十年級和十一年級,共三段為期十四天的睡眠和學習狀況。
調查結果發現,只要是有學生為有更多學習時間而放棄睡眠時間,第二天他在課堂上的表現更差。
熬夜的學生本想通過熬夜讓自己對學習內容理解地更好,但效果正好相反。
因為熬夜學習的孩子,第二天精神狀態和注意力欠佳,更難掌據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于是晚上又開始重新自學,惡性循環。
還有的孩子中午也不睡覺,下午上課時昏昏欲睡,老師在講臺上精彩地講,自己則在座位上眼皮子打架,精神恍惚地度過了一個下午。
這樣的孩子,時間用得不比別人少,身體健康也在慢慢消耗,似乎是“努力”讓自己身心俱疲,可是結果卻不如那些更懂得利用時間的同學。
學習最怕打疲勞戰,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是一種無效努力。
很多孩子用假裝努力學習來自我安慰,實際上卻是自欺欺人,結果是一無所獲。
對策:
和孩子溝通,休息好了,學習才能更高效。養成作息規律的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是孩子集中學習的前提。
養成午休的習慣。不要小看午休的休息時間,它直接影響了孩子下午上課的學習狀態,“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
對策:
課前預習很有必要。瀏覽課本上的內容,找到每節課的知識點,上課不至于對老師的講課內容過于陌生,也能提前發現有些內容可在書上批注。
有重點地記下老師講課的內容,比如提綱、老師強調的重點、解體技巧,課后再歸納總結。
給孩子準備的筆記本不要太小,盡量用活頁本,記筆記時不要太密集,方便下課補充。
錯題旁寫上出錯的原因,比如審題錯誤、概念錯誤、思路錯誤、知識點掌握不牢等等,方便孩子看出自己的薄弱點在哪,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
養成經常翻閱錯題本的習慣;考試前再翻翻,就會意想不到的效果。
錯題當新題做。隔一周或兩周,讓孩子重新做錯過的題目,檢查是否完全掌握知識點。
“偽勤奮”的表現還有很多,比如各科學習沒有合理規劃時間、學習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看手機、刷很多題但是遇到難題就跳過,不去思考......
勤奮如果沒有效果,大概率是方法和態度上出現偏差,慢慢就會變成偽勤奮。
一旦孩子用這種假勤奮來自我安慰,比不努力還要可怕,它讓孩子陷入昏昏沉沉、效率低下的學習狀態。
日本作家在《考試腦科學:腦科學中的高效記憶法》中寫道:“學習時間的長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意愿和方法。我們要高效地學習并做出成果,之后就可以把剩余的時間用在做其他的事情上。”
孩子的學習,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比誰更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