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病態歸因心理
山水
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一定非常熟悉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時仰天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的大意是說,他有蓋世之才、撼山之勇,然而時運不濟,天不助他,只能徒喚奈何。事實上,項羽由強轉弱終致失敗,主要是由于他的戰略思想有問題,指揮失誤,且又剛愎自用造成的,這已為歷史所公認。可他本人卻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命運的不濟。用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歸因心理。
所謂的歸因是指人們尋找導致自己榮辱、得失、苦樂、成敗原因的一種心理活動。健康的歸因有助于人們在遭到失敗時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以便吸取教訓,少走彎路。而病態的歸因則對人們的精神健康起破壞作用,它可將人們引向宿命論的歧路,摧毀意志的堡壘,使人變得抑郁、煩悶、焦慮不安,甚至精神崩潰。
常見的病態歸因有以下幾種類型:
偏執性歸因 將自己所遭受的挫折與失敗歸咎于別人。所謂“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了”,或者“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有人跟我過不去;不是我沒水平,而是沒有伯樂那樣的領導”等等,有這種心理的人,其人際關系一般都比較緊張。
疑病性歸因 把自己的一切不順利都歸為身體有病。仕途不順是因為有病,考不上大學是因為有病,晉升不了職稱還是因為有病,疾病成了保護傘和防空洞,主觀因素被推得一干二凈。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宿命性歸因 總是將失敗和不幸歸咎于命運,項羽就是一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感慨:“命中注定,有什么辦法呢?”“人算不如天算,認命吧”等等。歸因這種心理活動的軸心是責任問題。具有病態歸因心理的人,說到底是害怕承擔責任,害怕面對現實,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心理是不健康的。
如果你的親友中有人出現病態的歸因心理,那么首先應該幫助他正視責任,而后說服他、開導他,使他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承擔起應負的責任,最終克服病態歸因心理。
(摘自《科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