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德經》第64章分享暨平衡月分05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明確了要在“于為無為,于事無事,于味無味”中修靜修德,才能從源頭上化解禍患。
本章中,則進一步揭示了防微杜漸、轉化禍端的具體方法。本章全文共分兩部、六層、十八段,第一部分原文共五十一個字,分三層闡述:
今天,我們進入第一層,了解事態演化的規律,才能一舉破冰。
本章一開篇,老子就用“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揭示了禍患由小及大、從無到有的四個遞進過程,意在告訴世人:
原文:“其安易持?!?/p>
所謂“安”指寧靜;“持”指執掌。
這句話表示,大道好靜,人的天性也是清靜,但人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內心感物而動,貪欲妄念一升起,天性就被遮蔽了。
如果在欲望還沒動、人還處于寧靜中、事態還平穩時,就守住它,讓安靜之心不亂,這是最省事的方法,所以說“其安易持”。
但有人說:“人生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就在病中?!睘槭裁磿@樣?因為,現在的人身心都很難靜下來。
我們所處的時代,外界飛速發展,讓人目不暇接,似乎一天不學習就會落伍,所以大家每天都在尋找新思路、新方法,以獲得新成就、新享受,以至于身心無一刻在靜中。
但安靜是強大的心力——心煩意亂時,唯安靜可平復;心神不寧時,唯安靜可化解。
生活就是這樣,心靜才能見吉祥。
仔細想想,人一生所做的努力,無非都是為了一個安穩的生活。這本來不難,雖然人生不會給我們“圓滿”,但我們卻可以給自己“知足”。
所謂知足,不是安于現狀,而是清楚:圓滿具足之處在哪?
知道真相,心有依止,就不會惶惶不安了。
是無形規律支撐有形世界,因此宇宙之源在大道。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是無形內心駕馭有形人生,所以生命之源在內心。
想獲取力量很簡單,就是一個字:靜。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說:“含德之厚,比喻赤子?!?/p>
意思是說,德行深厚者沒有分別執著,就像初生嬰兒般純凈,所以精滿氣足神豐。此時,他心中明明白白,但一念不住,因為心虛空廣大,念無處可存,就像鏡中影像一樣,自然而來,也自然而去。
這種清靜中,人的心是最安定的;有了內在的安定,外界無論怎么變化,他始終泰然自若。
所謂“其安易持”就是穩定時易守。
無論是做事還是修心,把握住這種安定的狀態,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內心向安、事態向平、人生向泰,這樣的安平泰是人生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