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空間醫學》是通過調整人體內部,存在的各空間部分之能量場的運動和功能,凈化人體內部空間,為細胞的輻射與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同時推動與撞擊各細胞群體,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恢復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發揮和調整人體本身潛能狀態,進而達到防治疾病及健康長壽的目的。
《空間醫學》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醫學精華,并融匯西醫的細胞理論,以及傳統中醫「天人合一」、養生健身、整體治療、增智開慧等完美體現,是試創中醫唯象理論的成功嘗試。
醫學博士郭志辰(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終身名譽教授)經四十多年教學、臨床,研究、發明的人體空間醫學理論和“小方治病”的療效機理,蜚聲海外,名揚華夏。
人體空間醫學理論
郭志辰大夫提出的人體空間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可劃分為四大空間,空間存在著能量運動,高度概括人體疾病形成的原因在于水的輸布不均衡,而調治人體疾病就是調解水的分布。人體空間醫學診斷,采用舌診法,通過觀舌就可以準確疾病成因。
人體空間醫學神奇的療效、精妙的理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2005年5月和12月,來自北美和歐洲的兩批次、170名學員到達河北正定,拜郭大夫為師,學習人體空間醫學理論和方法,他們感嘆:“人體空間醫學將在世界醫藥史上引起一場革命,為現代主流中醫學注入新的力量。”
“小方治病”的療效機理
國寶中醫藥學博大精深,中醫用藥浩如煙海。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介紹藥物1982種,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又補充了716種。經過46年臨床實踐和研究,郭志辰大夫發現:傳統本草雖有多藥治一病或一藥治多病的情況——但多藥治一病,即治療人體某種疾病,往往是解決了人體某個關鍵部位,其他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一藥治多病,所謂的那“多病”,實質上是由一個原因引起的多種癥狀,用一味藥解決了病因,就解決了相應癥狀。
研究藥性,要從藥物的主治返回去研究藥物的本質,要看準藥物的主攻方向。郭大夫用極精確的一句話點清藥物的功能主治——用藥不在多,而在于拿捏得準,分寸得當,在于藥之精確、神速。所謂“神”,是指藥性直接在病灶處發揮作用;所謂“速”,是掌握好藥物的能量速度。
“小方治病”之“小”的意義
從費用上看,郭志辰大夫四十余年臨床的認真體察、研究、總結,從數以千計的中藥列伍中,篩選出公英、獨活等六味一般草藥,作為自己處方的核心用藥,基本上適用或滿足了自己對一般病人、一般病癥的需求處方,且效果很好。郭氏中藥每副兩元上下,三、五元一方為常事,十幾元一方則少見,這與某些地段的醫療機構以醫為器開大方魚肉百姓,動軋要患者幾百元、幾千元的花銷,確有天地之別!另一方面是指每方僅用兩、三味藥,最多不超過五味藥,有時只是根據病人病情調整配比和用量;而從效果上看,方雖“小”,因選藥精當,藥力集中,常有一兩撥千鈞之功效。郭大夫認定:越重的病,用藥越要集中,速決果斷。
為了方便患者就診,郭大夫還開展了網絡處方服務,不論患者身處何地,只要有電腦,能上網,用數碼相機拍攝下舌圖,將相片發送到郭大夫的電子信箱,寫清楚癥狀和大小便的情況,郭大夫就會回復處方。每天,郭大夫都要回復百余個網絡處方。
2006年5月,郭大夫邀赴加拿大埃德蒙頓出席“自然健康產品和北美替代醫學研討會”,他的演講論文獲一等獎,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綜合醫學研究院聘請他為“終身名譽教授”。郭志辰大夫的人體空間醫學理論是傳統中醫藥的創新和發展,也是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貢獻,這其中,凝結著他近五十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著他對傳統中醫文化的深情,更是他一生鐘愛百草的真實寫照。
人體概況
人體表面是皮膚。皮膚下面有肌肉和骨骼。在頭部和軀干部,由皮膚、肌肉和骨骼圍成為兩個大的腔:顱腔和體腔顱腔和脊柱里的椎管相通。顱腔內有腦,與椎管中的脊髓相連。體腔又由膈分為上下兩個腔:上面的叫胸腔,內有心、肺等器官;下面的叫腹腔,腹腔的最下部(即骨盆內的部分)又叫盆腔,腹腔內有胃、腸、肝、腎等器官,盆腔內有膀胱和直腸,女性還有卵巢、子宮等器官.
骨骼結構是人體構造的關鍵,在外形上決定著人體比例的長短、體形的大小以及各肢體的生長形狀。人體約有206塊骨,組成人體的支架。
人體《空間醫學》是通過調整人體內部,存在的各空間部分之能量場的運動和功能,凈化人體內部空間,為細胞的輻射與吸收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同時推動與撞擊各細胞群體,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恢復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發揮和調整人體本身潛能狀態,進而達到防治疾病及健康長壽的目的。
人體由無機物和有機物構成。無機物主要為鈉、鉀、磷和水等;有機物主要為糖類、脂類、蛋白質與核酸等。
人體結構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之間存在著非細胞結構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
細胞可分為三部分: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膜主要由蛋白質、脂類和糖類構成,有保護細胞,維持細胞內部的穩定性,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的作用。細胞質是細胞新陳代謝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質、核糖核酸、酶、電解質等組成。細胞質中還懸浮有各種細胞器。主要的細胞器有線粒體、內質網、溶酶體、中心體等。細胞核由核膜圍成,其內有核仁和染色質。染色質含有核酸和蛋白質。核酸是控制生物遺傳的物質
神經組織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具有高度的感應性和傳導性。神經元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樹突較短,像樹枝一樣分支,其功能是將沖動傳向細胞體;軸突較長,其末端為神經末梢,其功能是將沖動由胞體向外傳出。
肌組織由肌細胞構成。肌細胞有收縮的功能。肌組織按形態和功能可分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類。
結締組織由細胞、細胞間質和纖維構成。其特點是細胞分布松散,細胞間質較多。結締組織主要包括: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軟骨、骨、血液和淋巴等等。它們分別具有支持、聯結、營養、防衛、修復等功能。
人體空間醫學的理論
自然界中,萬物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積聚在人體的四大空間部份:胸腔(膈膜以上);小腹腔(膈膜以下,臍以上);腹腔(臍以下),以及脊椎以內,從頸部到尾椎的所謂「太陽區」空間(后背內側大空間),統稱為三焦和后(外)焦空間。能量在此四空間中混合、撞擊、化合并產生新的能量,其運動、變化、積聚和形成之能量場的濃度以及其它性質、狀況,直接反映和影響到各臟腑各機體部份的性能、病變,因而是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關鍵。
人體空間能量運行的路線,是人體所謂的「公轉」與「自轉」。《空間醫學》中的公轉,就是任、督二脈的運行。至于厥陰,《空間醫學》稱之為自轉。公轉是人體之大道,人體一切細胞輻射的能量物質,均通過公轉做調整。經過深入研究和大量臨床實踐,《空間醫學》認識到人體細胞輻射與空間的關系,太陽區對公轉與自轉的重要性,以及人體上、中、下三焦與太陽區的關系。因此提出了以「癥」為主,即以癥狀做為診斷依據,打破了以常規的病名做為診斷依據,對病名,在臨床上僅作為參考。
《空間醫學》理論認為,癥狀是由人體的空間能量的不均衡所造成的。
空間精微能量物質的運動和更新,是恢復人體功能的方法。因為它們的運動,撞擊了周圍的細胞,從而能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故要使細胞功能恢復,必須激活細胞,改善其周圍的環境,改變其周圍能量的濃度與壓力。人體內能量的運動規律,是壓力高的向壓力低的方向運動,濃度高的向濃度低的方向疏散。能量運行特點,是細胞外空間的能量物質向上行,細胞內的實體物質向下行。在升降的運行中,細胞與空間能量的撞擊,是細胞運動的動力之一。
人體的空間是細胞運動、能量調節的場地,只有這些空間純凈,能量流通順暢,人體才能回歸自然,恢復和保持健康。細胞的運動與細胞的周圍環境有密切關系,細胞周圍空間能量的壓力與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細胞的開合與輻射。周圍空間能量濃度越高,壓力越大,其細胞內的物質越積聚,即形成傳統中醫所謂的氣血淤滯,它是造成細胞功能失調的主要因素。臟腑疾病的起因是物質、能量不能疏散,從而形成淤滯所致,即氣血不通而形成疾病。
《空間醫學》是在傳統中醫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抽象、升華,不已臟腑之分為主,而著重于人體的四大空間;不已經絡之說為主,但著重于人體的公轉和自轉;不已系統之論為主,卻著重于細胞群體;不已病名為框框,以身體本身反應的癥狀為依據。因此,與傳統中醫及現代醫學的理論有所不同,前者僅起到先導、基礎、參考的作用,《空間醫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華及簡明,因此易學、易用、易普及之特點。
人體空間醫學的診斷方法
《空間醫學》診斷方法不再是「四診」、「八綱」,而是以問、觀為主,問癥狀,觀舌質與舌苔的變化。《空間醫學》對舌的診斷,是在傳統中醫學掌握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能量撞擊物質的變化,掌
握人體空間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調整治療人體的疾病,必須從調整能量的濃度與壓力入手。傳統醫學之“六邪”的變化,是造成濃度與壓力改變的基礎。“六邪”是空間物質的屬性,調整濃度與壓力的武器是藥物之“氣”與“味”,“氣”能降低濃度與壓力,“味”能增加濃度與壓力。
《空間醫學》在治療上,是以「至實、至空」,回歸自然為原則,以「調功能,袪其疾」為手段,以「升、降、浮、沉」為基礎,以藥物的“氣”與“味”為工具,整體地運用、調動各部位空間的能量,以“推”、“宣”、“提”的方法使能量轉變成壓力,促進人體的清升濁降,以細胞群體的能量輻射為動力,整體的調動人體的功能,改善人體的病理變化。《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則為加大空間能量濃度差與壓力差,加大虛、實對比力度,而達到至虛,至實,使能量高速運動,有目的的造成細胞間的大撞擊,能量場的大改變,使能量流通順暢,從而恢復人體場的自然正常狀態,及恢復人體健康。
《空間醫學》主張參考病名,但不拘泥于病名。見肺之病不治肺,見肝之病不治肝。所以沒有癌癥之說,沒有哮喘之說,主張以疾病之臨床的癥狀為治療的著眼點。人體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上焦不通,下焦無力,中焦不動。上焦不通,是物質與能量沒有出路,從而淤滯。下焦無力,是人體元動力虧缺,依傳統中醫,此為正氣不足(內經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說);依五行學說,此為“氣”沒有生路。中焦不動,是上焦無去路,塞之不通,下焦無來路,是動之無力,中焦不動,是無活力,故病生焉。學習《傷寒論》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疏通太陽經,因為太陽經是“邪進”、“邪出”的門戶,所以治療疾病,一找出路,二找來路,才有活路。
《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是以收帶動,以小帶大。特別注意左、右心臟功能的變化,清楚地、辨證地闡述了心臟左、右心房及心室的功能,并以大量的臨床實踐驗證了人體小循環的動力可促進、推動大循環的運行。以右心為動力,加大右心的回流,以右心帶動左心,是解決、調整血壓的關鍵,也是調整下肢循環的關鍵。
人體空間醫學的用藥
中藥是傳統中醫的醫療工具,藥物的總綱是四氣、五味。《空間醫學》指出,人體的空間是四氣、五味發生作用的場所。中草藥的“氣”和“味”是人體能量升、降、浮、沉的調節器。每一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和“味”,它們游離在人體的空間,改變空間能量的濃度和壓力,改變細胞內、外物質和能量變化的方向,即細胞外能量的濃度高,壓力大時,在“氣”或“味”的作用下,則滲透入細胞內,轉化為物質,反之亦然。
人體內的升降浮沉,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體空間能量流動的方向。中草藥的作用改善了局部空間的濃度變化,從而改善了臟腑、經絡等的作用。中草藥無一不通過“氣”和“味”的變化,來調整、恢復人體的功能。
《空間醫學》指出,藥物并不是作用在某一臟腑上,而是作用在人體某部位的空間。例如:1、人參:增加下焦的能量濃度。2、白術:增加腸胃區域空間的能量濃度,故重用白術有瀉下作用。3、夜交藤:臨床觀察增加右心房回流的效果,故對人體回流有獨特的效用,是治療靜脈疾病的首選之藥。不同的藥物依其“氣”和“味”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空間區域,而且它們在空間關系、牽引和清化的作用,清化則是騰出空間,牽引則是補給動力。
《空間醫學》在藥物的應用上,與傳統用藥的方式截然不同,是以藥物功能具體化為基礎,是針對人體的功能變化而用之,故有用量小、藥物少、療效好的特點。
人體空間醫學的應用舉例
例一:
治療肝病的代表方劑為小柴胡、大柴胡,逍遙散等,其主要作用是疏散調整肝臟周圍的氣機變化。通過《空間醫學》之觀點來看,便是凈化肝臟周圍的空間,使肝臟細胞內的物質易于輻射,依傳統中醫「肝病疏之」的理論為依據,恢復其肝臟的功能。
《空間醫學》的治療方法,不僅是凈化肝臟周圍的氣機淤滯(即:高能量區),同時認識到肝臟周圍的氣滯是一種潛藏的動力。因這種動力在運動的過程中,還會產生一種爆發的推動力:(1)對心周圍細胞產生推動力,傳統中醫稱為「木能生火」;(2)對膈膜的推動力,能起調節升清降濁的作用;(3)肝臟的活力增加,能增加門靜脈的回流。所以《空間醫學》充分地應用了調整“淤滯”時所產生的動力,巧妙地應用了人體內部的動力之源,變害為利。
其用藥方法:首先是減少膈膜區的壓力,人為制造膈膜與肝周圍的壓力差,從而充分地應用能量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爆發力與撞擊力不斷地補充了元氣的動力,即所謂「能量所及之處,萬物生焉,生機生焉」,因此,增加了心周圍及肺部的細胞活力,在能量的協助下,不僅可以調整肺部的功能,食道的功能,以及調整兩乳房的功能。即是所謂的,「無效能源的有效利用」,變廢為寶。
例二:
胰臟疾病多見于胰腺,而在臨床癥狀上多數為左心擴大。西醫之治療方式,是通過藥物加強左心的排量。《空間醫學》反其道而行之,以加大右心的回流為主,帶動左心,以解決浮腫問題。《空間醫學》特別注意右心周圍能量的濃度,與壓力的變化,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是加大人體循環的動力,解決血管病的關鍵。傳統中醫有四妙永安湯,是治療脈管炎的主要方劑,其作用是宣肺清炎,為減少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安宮牛黃丸調節了右心周圍的濃度與壓力,起到安定心神,鎮靜醒腦的作用。《空間醫學》又提出新的觀點,以小循環帶動大循環,以頭帶全身。因此,《空間醫學》著重于熏頭方法、火灸法。首先恢復小循環之功能活動,以小循環的正常運動帶動全身血液循環的正常。例如血栓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大動脈炎、頭部腦血管疾病、腦瘤等的治療。
《空間醫學》用藥奇特,不僅采用了藥物的主治特性,更取其功能作用。其方法是「調功能,袪其疾」。是調整人體的各細胞群的功能,正如《內經》所言:「下病上取,上病下取,左病右取」的方法。依《空間醫學》理論分析,就是運動空間內的能量。而能量所過之處,就是調整之處。例如枸杞與菊花配伍,枸杞是增加下部命門區域空間能量的壓力;菊花是疏散頭部的空間能量,使微循環的細胞內的物質易于輻射于外,這就是「上病下治」的方法。《空間醫學》的用藥不但重視空間的用藥,而且還掌握了左、右心之功能的不同,小循環與大循環的不同,三焦與太陽大區域的關系,來調整全身的能量運動,從而使能量在空間形成高速的運動,形成一個大循環、大撞擊,增加細胞的消化吸收功能,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人體空間醫學的意義與展望
人體《空間醫學》強調的是整體醫學、預防醫學,是釜底抽薪清除病因的「治本」醫學和養生學。對于很多疑難病、慢性病,甚至西醫普遍認為的不治之癥,具有良好的對策和效果。通過二十幾年的臨床實踐,患者達數萬人之多,并涉及多種西醫認定的不治之癥,顯示出非凡的療效,證實了這一新理論的正確性。
人體《空間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不但可以同時理解中醫和西醫的生理、病理學,為深入理解傳統中醫奧妙開辟了新思路,對大部分過去現代醫學無法解釋,或認為是不治之癥的許多病癥,通過《空間醫學》的新理論、新發現的啟示下,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釋,并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這是一千多年來中醫史上具有時代意義的創造與發展。人體《空間醫學》還進一步涉及到宇宙科學奧秘的「潛意識科學」,為揭示許多醫學和人體科學的千年奧秘提供了科學線索,也為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現代挑戰,和目前醫學所遇到的困境預示了新出路,更為人類未來健康、繁榮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