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醫學已經如此發達,“癢”仍然是折磨科學家們的一道坎。癢這種感覺究竟該怎么定義?是疼痛嗎?還是根本就是另外的東西?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們雖然也未能解開謎題,但怎么治療癢倒是有了新突破。
癢并不好治,因為我們對它了解太少。有趣的是,科學家是在研究曬傷導致的疼痛時,意外發現了可能和癢有關的分子機理。
在研究中,科學家在皮膚細胞里發現了一種名為 TRPV4 的離子通道,負責在受到強紫外線照射后傳遞疼痛。研究者想知道 TRPV4 和曬傷后的瘙癢感覺是否相關,實驗證明了猜想。
科學家采用一種基因改造過后的小白鼠,使得它們的皮膚細胞里 TRPV4 程度偏低。結果發現,當受到皮膚刺激時,這樣的小白鼠抓撓患處的頻率大幅降低。繼續深究則發現,TRPV4 會激活一種名為 pERK 的物質的產生。如果采用化合物來阻斷 pERK,即使是普通小白鼠也不容易抓撓自己。
這項新發現可能將非常有用,患者或可以不用再承受難忍的瘙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