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龍攪海”又稱“咽唾養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該法可補腎精,健脾胃,滋陰補虛,恰好與干燥綜合征陰虛諸竅失養的病機相吻合。在目前干燥綜合征沒有特效療法的情況下,此法不失為一種合理的保健方法。
唾液俗稱口水,是由遍布口腔粘膜深處的許多大小不一的唾液腺分泌出的黏稠液體,現代醫學證實,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維生素、激素、礦物質、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幫助消化、保護牙齒、殺菌、抗衰老、解毒、防癌等多種作用。
古代養生家稱唾液為金津玉液、靈液、神水、玉醴、瓊漿、玉泉等,認為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養五臟六腑。正如龔居中在《紅爐點雪》中所言:“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澤,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功法具體操作方法:
1.叩齒:晨起端坐床上,或閑時端坐(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然放松肢體,閉目含口,摒除雜念,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宜。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狀況而定。
2.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海”,即叩擊后,用舌在口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內后外,(用舌頭先從左上牙床內側轉至右側,然后,舌再從右上牙床外側轉至左側,再從左下牙內側轉至右側,又從右下牙外側轉至左側)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咽唾養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唾液與脾腎兩臟的內在關系:
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唾亦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脾在液為涎,腎在液為唾,故唾液與脾腎兩臟關系密切。
脾主運化, 開竅于口。脾具有主管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的化生及輸布的生理功能。生成唾液的津液, 來源于脾所運化的飲食水谷。唾液一方面化源于脾, 另一方面對脾的運化功能又起著促進作用, 唾液迎糧納谷, 潤澤食物, 對飲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唾液作為人體津液的一部分, 來源于脾, 又受到脾的制約。唾液依賴脾氣的固攝和氣化, 源源不斷地分泌于口腔, 既不因進食時分泌較多而溢于口外, 也不因非進食時分泌較少而口咽失潤。故唾液生成于脾, 受制于脾。
腎主水, 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重要作用, 人體津液賴腎中精氣的氣化蒸騰和固攝閉藏, 才能正常輸布和排泄, 維持其代謝平衡, 故《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賴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 唾液源源不斷地上泌潤澤口腔, 不因過多而外滋, 不因過少而口腔干燥。
脾與腎同為主水之臟, 腎為先天之本, 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健運, 化生精微, 輸布津液的功能,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煦,“脾陽根于腎陽”。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不斷培育和充養, 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二者相互資助,互相促進。因此,唾液受脾腎兩臟的共同調節, 張志聰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五谷之津淖注于外竅而化為五液, ??液者, 所以灌精濡竅者也。??五液者, 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而為血,入肝為淚, 入肺為涕, 入脾為涎, 自入為唾,是以五液皆咸。”臨床上脾虛而致的唾液病變, 久治不愈則可及腎,腎虛之多唾,多涎,也常伴見脾虛癥狀。
唾、涎雖為脾腎兩臟共同所主,但因其生成于脾, 而脾開竅于口, 唾液又乃口中之液, 助消化, 故而與脾臟的關系尤為密切。
赤龍攪海的保健機理:
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古代導引家認為“咽唾養津法”有補養腎精的作用。筆者認為唾液作為津液屬人體的精微物質, 有濡養作用,并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而五液中惟唾涎可回, 回則先入胃中, 養胃益脾而后補腎, 故“咽唾養津法”不單補腎, 也可養脾。
1.補腎固精: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中醫藏象學說認為,“齒為骨之余”,“腎藏精,主骨生髓”。齒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于松動,甚至早期脫落。叩齒以及用舌按摩齒齦能促進牙周組織微循環,增強牙齒抵抗力,強健牙齒的同時有可激發腎氣,補充腎精。二是腎“在液為唾”,叩齒催生唾液,又可稱“金津”。“津”通于“精”,為腎中之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內經知要·卷上》曰:“腎為水臟……,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于舌下以生津。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因此“赤龍攪海”法具有補腎固精之妙用。
2.健脾和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的負擔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谷(飲食物 )”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并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赤龍攪海在干燥綜合征中的應用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口干、眼干,它可累及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神經等系統以及肌肉、關節等組織,造成多系統、多器官受損。干燥綜合征是現代醫學病名, 在中醫古籍中缺乏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燥象叢生”的特點,多數醫家將其歸于“頑燥”的范疇。
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多用替代療法、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雖然能取得一定的療效,但其所用藥物的毒副作用較大,很難被患者接受。
燥證有內燥與外燥之別, 而本病當屬內燥證, 因其起病緩慢, 無外因可尋, 病程漫長。《類證治裁》云:“燥有外因、有內因……因于內者,精血奪而燥生”提示肝腎精血虧虛是內燥的關鍵。腎主水生精,腎陰虧損則津不上承,口干咽燥,陰虛內熱則低熱時作,小便短赤。肝腎同源,肝失濡養,目失濡潤則雙目干澀,視物模糊,或月經虧少或閉經。肝主筋,腎主骨,肝腎之陰不足,筋骨失于榮養則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此皆為肝腎之陰耗損之象。另外,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女性,也是因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肝腎精血虧虛之證。所以,本病以陰虛為本,病位主要在肝、腎。
脾虛不能生津、散津在本病的發生過程中也相當重要。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生化氣血津液,柔潤九竅,四肢百骸。口為脾之竅, 涎為脾之液,口干涎少當為脾虛之癥。由于脾不散精,胃津枯涸,水津不能四布,致皮膚干澀、口干、眼干、鼻干等多種燥癥表現。綜上所述,本病的病機為陰虛諸竅失養,病位主要在肝腎,常累及脾胃。故對其治療應滋陰潤燥以治其本,適當佐以益氣健脾。
本病以肝腎陰虛為主,叩齒能健齒牙、充腎精, 咽唾可養腎精,故可健腎,腎陰為一身之元陰,腎陰充足乃可濡養五臟,肝腎同源,肝腎之陰充足方能生唾、潤目、滑利關節,緩解口、眼干燥及關節疼痛、屈伸不利之癥。脾胃乃后天之本,陰津化生有賴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叩齒吞津使脾胃運而津液得生,布散有常,濡潤九竅、四肢百骸,則可使皮膚干澀、口干、眼干、鼻干等多種干燥癥狀得以緩解。
“赤龍攪海”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對干燥綜合征患者大有裨益。如能配合本科室“解毒通絡生津方”則療效更佳,是攻克“頑燥”的上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