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通過家校合作可以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共贏的結果就是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實現了孩子的培養目標。家校合作在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校合作這條路要走。實施家校合作尋求共贏,我覺得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二是搭建家校合作平臺。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厚積薄發,家校合作必能給孩子的成長插上更豐滿的羽翼。
關鍵詞:家校 合作 共贏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毋庸置疑,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通過家校合作可以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共贏的結果就是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實現了孩子的培養目標。不言而喻,家校合作在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已引起教育部門領導的重視,2009—2011年,云南省教育廳羅崇敏廳長與香港真道書院達成了一個培訓協議,由香港真道書院開展“云南千名校長培訓”。而這個書院最突出的辦學特色就是家校合作相當成功,由此可見羅廳長的遠見卓識。
家校合作這條路要走,而且必須走,這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們之前也有過嘗試,但實質上還沒有真正邁開步伐。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實施家校合作尋求共贏,我覺得要解決好兩個問題:
一、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思想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思想上不到位,行動是不可能到位的。2010年的“兩基”迎國檢,到2011年的省級教育督導評估,都有家校合作這方面的工作內容要求,甚至省州縣教育主管部門還就此下過相關的文件。但家校合作沒有列入檢查評估的一項硬性指標,因此家校合作大多流于形式。有必要重新認識家校合作的問題。實際上,家校合作涉及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諸多問題,光靠誰都不行,只有這幾方的認識統一了,形成合力,家校合作才會高效運轉實現共贏。
(一)有必要把“家校合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眾所周知,“兩基”目標是國家提出來的,在我們農村地區實施起來是多么的困難,但還是實現了;教育督導評估是省人民政府提出來的,這項工作也極為浩繁艱巨,但在各部門的有效配合下,結果還是完成了。提的高度不同,影響的面就不同。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應站在州級以上的高度來提出家校合作的目標和任務,牽動社會的每一根神經,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培育家校合作的辦學模式,推動教育的發展。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家校合作,制定符合各地實情的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完善管理體制,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并使之形成制度。把家校合作放在振興教育的高度上,廣泛調動全社會參與,使之無論在社會中、家庭中、學校里都成為一項正常的工作。
(二)大張旗鼓的宣傳、培訓,讓家校合作理念深入人心。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頒發的《綜合行動綱領》中倡導:“就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協作而言,應該采取措施以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我國同時也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教育部門、家長以及社會各界有效參與課程建設和學習管理的制度”。因此,從國際社會和國家的層面上看,家校合作已列入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我們對這方面的理論學習宣傳是不夠的,大多數人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是有偏差的。現在農村地區的家長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支持學校教育的,他們配合學校教育,但卻是被動的,往往也是學生反感的;另一類是不支持學校教育的,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學校的事,如果孩子有事,就告學校,導致部分地區學校與家長糾紛不斷,官司不斷。學校和教師的認識也不到位,很少有人把家長看作學校的一份子,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孤軍奮戰。基于這些認識,也就形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不良現狀:隨意性強,計劃性差;單項灌輸多,雙向交流少;階段性強,連續性差;相互挑剔多,彼此合作少。事實上,家庭和學校,是兒童教育過程天然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倒塌下來”。只有通過多形式、多渠道、深層次的學習、宣傳、培訓,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合作才有希望。
(三)教師地位的再認識。教師地位的形成,取決于兩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師的收入;二是教師的素質。目前,這兩個方面都令人堪憂。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曾幾何時,有多少農村孩子夢想著做一個光榮的人民教師。現如今,又有多少人想終身從事教育這個行業?近年來,邊疆地區、廣大農村地區教師工作環境惡劣,工資收入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加之教育行業大門敞開,很多非師范類的人才走進教師隊伍,以教師為跳板,目的是考公務員,不注重教師這個特定行業所需的思想、業務素質的提高,教師隊伍良莠不齊,教師素質有所下滑。以上兩方面原因導致農村地區教師地位逐年下降,現在連我們農民兄弟都看不起,更不要說公務員了。“親其人,信其道”,只有教師的可信度提高了,家長和教師二者之間才會形成良好的心理共同體。這種良好的心理共同體,正是家校合作的基石。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論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時,簡要而鮮明地指出:“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許多教育理論專家、學者的研究也一致認為,學校應在與家庭的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應擔負起指導家庭教育的作用。但廣大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的現實是,教師地位下滑,學校面臨著信任危機,其“主導作用”的發揮非常有限。這幾年,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為教育的發展注入了大量資金,但主要用于改善學生生活,用于改擴建校舍,用于教學設備的添置上,忽視了教師的發展需要。香港真道書院丘日謙校長于2005年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談到對內陸教育改革和發展時說:“內陸的不少學校越建越大,一所中小學就要占地上百畝甚至幾百畝,裝飾很華麗。這樣的校園不要說香港沒有,就是在那些發達國家也很少見。當然,這反映了我們各地政府重視教育,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建得越大,裝飾得越好,花錢肯定是越多。我想,即使我們有錢,也沒必要過多地花在外表上,而是應該花在促進學校內涵發展上,像提高教師素質、進行課程改革等方面”。丘校長的這席話對我們農村地區辦教育也許會有些啟發。
二、搭建家校合作平臺
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兒童成長的兩個重要場所,兩者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影響最大,也最直接。二者“必須和衷共濟,互相配合,才能令教育變革成功,令學生和社會整體得益”。家庭和學校是休戚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家長是學校的重要持份者。家校合作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視的課題,歐美發達國家為確保教育質量的提高,一直在努力爭取影響學生成長中的關鍵力量——家長的支持。我們農村地區的教育要發展,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因此,站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高度,學校應著力構建家校合作平臺,實現教育的共贏。
(一)成立家校合作的機構。一是領導機構:像香港真道書院就設有家長聯絡部,有教學水平很高的資深教師專職擔任聯絡部主任,主任不在兼任學科教學的課程。家長聯絡部專門負責與全校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和引領家校合作的工作,包括應對家長咨詢,協調家長與教師的關系,安排各種家校活動。常設這樣的機構,能保證家校聯系的專業化,使家校合作成為學校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重要內容,工作開展起來也就更有序、更規范。二是參與機構:參與機構可設家長委員會,受家長聯絡部的領導,但要相對獨立,完全由家長會選舉產生,有一定任期,任期長短根據學校實際確定。家長委員會在學校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活動,一個星期不少于一次。該機構主要負責領導學生家長,與學校溝通聯系,反饋學生、家長信息、建議,監督學校工作,幫助學校改進工作。
(二)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會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多數學校都有這方面的安排,有的學校還根據地區特點采取“送會下鄉”的形式,常規是每學期召開一次。主要內容是宣傳學校的制度規定,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協助學生完成一些重大的教育工作任務。講的是教師,聽得是家長。基本上不存在家長和教師的互動,主被動關系很明顯。有沒有效果呢?有,但作用很有限。這里提出的“家長會”,比我們目前已有的“家長會”內容要廣闊、豐富得多,運作也完全不同。首先,家長會的組織者是家長委員會而不是學校,講是學生家長,聽得也是學生家長。其次,會議的內容除了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外,重要的是針對家長的訴求和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難題(包括學生的問題),共商良策,幫助學校解決。如香港真道書院的家長會,就沒有教師參加,完全沒有學校組織、教師左右的色彩。他們的家長會,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困難和問題,成立若干“家長關顧小組”:校巴檢查工作小組、膳食檢查工作小組、學生服飾檢查工作小組等。面對問題,由家長出面,在家長中征集相關專業或職業的家長成立小組去解決。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做好這些工作,新形勢下我們農村教育許多困難可以迎刃而解。例如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就可以放到其中解決。香港學者鄭燕祥在其《教育領導與改革新范式》中指出:“家長參與學校工作的功能除了提供物質和人力資源外,還可幫助學校分擔管理責任,加強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激勵教師士氣、監察學校,甚至可以幫助學校面對社會次文化的壞影響”。最后,家長會的召開時間,每月應該定期召開一次,遇重大問題,還可以臨時召開。每月召開一次,可以及時掌握家長訴求、學校工作動態、學生學習動態,便于及時提出應對策略,充分利用一切積極因素,有效解決問題,推動學校教育發展。
(三)組織觀課活動。學校應確立開放的辦學態度和國際化的大教育視野,把家長看作學校教育的持份者。學校教學活動應該全方位的開放,對學生家長不設防,任何一個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學校教學活動,每一節課家長都可以聽,每一節活動家長都可以圍觀。在此基礎上組織好觀課活動,也可以是教學公開課活動,或是教學開放日活動。香港真道書院的公開課別開生面,獨具特色。每位教師每學年至少上一次公開課,聽課的除學校同事外,還有很多學生家長,學生家長多時甚至達兩三百人。課堂結束后,上課教師教師說課,科組長評課,觀課家長提問題發表意見、交流討論,最后課程主任作總結性點評。觀課活動在我們農村地區條件稍好的學校也在做,通常是放在教學開放周來進行,但二者在做法和效果上是大不相同的。首先,真道書院的公開課假如按50位教師算,那每學年至少有50節。而我們農村學校,面對家長開放的公開課每學期2—3節,一學年也就4—6節,家校在課程交流方面的機會要少得多。其次,家長參與的規模也沒有這么大。我們農村學校開這種課,家長參與最多的也就幾十人而已。最后,課后的環節也有較大區別。我們的通常做法是授課教師說課、教師評課、科主任總結,幾乎沒有家長參與的環節。然而真道書院家長參與的環節卻是最熱烈的,家長的問題很多、有些問題還很尖銳、甚至很刁鉆。為此,書院設有課程首席指導,由課程首席指導專門應對家長,面對家長釋疑解難。課程首席指導由課程方面的專家擔任,是不兼課的,其精彩的解答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家長感受到得的不僅是學習、交流,還是高品質的享受。這種觀課活動,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就今天我們所倡導的高效課堂來講,也應該有這樣的觀課活動來加以推進,可能會事半功倍。
(四)開展家校互訪活動。開展家校互訪活動是家校合作的一種常規活動,可以為家校溝通提供面對面的、一對一的交流機會,對協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開展家校互訪活動,學校要有一個完整的計劃安排并告知家長,將之納入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抓落實。可以是家長主動找學校,也可以是學校邀請家長來“校訪”,或者是教師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家訪”。主要目的針對某個學生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王某,男,9歲,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優秀,深得老師喜愛。王某上五年級后,因與王某同桌的李某愛好玩電腦游戲,經常慫恿王某和他去街上網吧玩游戲,王某漸漸玩上了癮,經常和李某逃課出去玩電腦游戲。一個學期下來,王某成績一落千丈,后王某父母明白原因才對王某嚴加看管。但由于王某沉溺于電子游戲太深,難以控制自己,仍然偷偷溜出學校玩游戲,晚上在家時,精神不振,無精打采,不但功課不想做,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地差下去。其父母為此專門帶王某去看過幾次心理醫生,并花費不少。王某父母覺得,要是學校早點將王某逃課情況向他們反映,好早日管教,那王某也不至于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他們認為學校應當為此負責,于是將學校訴至法院”。如果家校互訪工作落實到位,學生的不良習慣在還沒有形成前就可以得到及時的矯正,不但可以避免這起家校糾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家庭和學校皆大歡喜。
(五)適度開展家長義工活動。我記得來接我們的香港真道書院教師在向我們介紹書院情況時說,他們書院有員工、學生3000多人,我當時就想學校規模很大嘛,后來才知道學生只有1500人,其余是學生家長和教職工。該學校常年活躍著一支家長義工隊,涉及領域包括圖書室管理、廚房工作、花木修建、衛生維護等等。我們農村學校,也可以避開農忙季節,適度開展家長義工活動。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要有政策支持,有制度要求,有這方面的工作規范。開展這項活動的目的,不在于家長能幫學校做多少事情,關鍵是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能更深入、更透徹地了解學校。因為有工作的關系,家校溝通也就有了必然的聯系,對學校的監督、配合也能更徹底,便于形成家庭和學校命運共同體,也可以增進家長之間的交流。家長在學校做義工,其行為本身就有對學生潛默移化的教育作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品格的教育是任何教育都無法取代的。我國著名文學家老舍在紀念他母親的時候寫到:“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們開展家長義工活動,就是要以活動為載體,挖掘千萬個家長身上潛在的教育因素,影響學生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六)完善多種溝通渠道。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家校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全方位的建立完善多種溝通渠道,形成家校一家親,教育的合力才真正形成,我們說的教育共贏才能真正實現。例如家長接待日活動、家長晚會、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家園聯系卡、家長合唱團等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不斷更新,各種信息網絡逐步延伸到農村,因此我們還可以利用技術支持完善溝通平臺。比如我們有些學校現在開始做的“校信通”、“家校通”就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方式。
農村地區主要搞基礎教育。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教育理念,也是家長的奮斗目標。我們常說:“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厚積薄發,家校合作必能給孩子的成長插上更豐滿的羽翼。
參考文獻:
《現代校長——丘日謙的教育視界》鮑東明著(中國教育報,2005-4-12)
《為了學生和社會整體得益——真道書院:家校合作案例考察》熊少嚴、萬華著(中國家庭教育.2008年第4期)
《淺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模式思考》龐雪群著(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04期)
《家校合作中家庭與學校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岳瑛著(中國教師成長網.2007-8-26)
《家校合作與信息技術》冼偉詮、董予著(科技網絡時代.2007年22期)
《教育領導與改革新范式》鄭燕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
201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