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病人自覺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的癥狀。是正邪相爭,互為進退的病理反映,為半表半里證寒熱的特征。臨床常見以下兩種類型:
1.寒熱往來無定時
指病人自覺時冷時熱,一日多次發作而無時間規律的癥狀。多見于少陽病,為半表半里證。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階段時,正邪相爭,正勝則發熱,邪勝則惡寒,故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發無定時。
2.寒熱往來有定時
指病人惡寒戰栗與高熱交替發作,每日或二、三日發作一次,發有定時的癥狀。兼有劇烈頭痛、口渴、多汗等癥。常見于瘧疾。因瘧邪侵入人體,潛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故惡寒戰栗與高熱交替出現,休作有時。
此外,氣郁化火及婦女熱入血室等,也可出現寒熱往來,似瘧非瘧,臨床應當結合病史及其他兼癥詳細辨識。
中醫問診但熱不寒的基本方法
[導語]病人只發熱,而無怕冷之感的癥狀。多系陽盛或陰虛所致,是里熱證的寒熱特征。根據發熱的輕重、時間、特點等,臨床上常見以下三種類型:
1.壯熱
指高熱(體溫在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只惡熱的癥狀。常兼面赤、口渴、大汗出、脈洪大等癥。多因風熱內傳,或風寒入里化熱,正邪相搏,陽熱熾盛,蒸達于外所致。多見于傷寒陽明經證和溫病氣分階段,屬里實熱證。
2.潮熱
指按時發熱,或按時熱勢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時的癥狀。
下午3~5時(即申時)熱勢較高者,稱為日晡潮熱,常見于陽明腑實證,故亦稱陽明潮熱。由于胃腸燥熱內結,陽明經氣旺于申時,正邪斗爭劇烈,故在此時熱勢加重。
午后和夜間有低熱者,稱為午后或夜間潮熱。有熱自骨內向外透發的感覺者,稱為骨蒸發熱。多屬陰虛火旺所致,由于陰液虧虛,不能制陽,機體陽氣偏亢,午后衛陽漸入于里,夜間衛陽行于里,使體內偏亢的陽氣更加亢盛而生內熱,故午后和夜間有低熱。此外,午后或夜間發熱,亦可見于瘀血積久,郁而化熱者。
發熱以夜間為甚者,稱為身熱夜甚。常是溫病熱入營分,耗傷營陰的表現。
3.微熱
指發熱不高,體溫一般在38℃以下,或僅自覺發熱的癥狀。發熱時間一般較長,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多見于溫病后期和某些內傷雜病。
長期微熱,勞累則甚,兼疲乏、少氣、自汗等癥者,多屬氣虛發熱。
時有低熱,兼面白、頭暈、舌淡、脈細等癥者,多屬血虛發熱。
長期低熱,兼顴紅、五心煩熱等癥者,多屬陰虛發熱。
每因情志不舒而時有微熱,兼胸悶,急躁易怒等癥者,多屬氣郁發熱,亦稱郁熱。
小兒于夏季氣候炎熱時長期發熱,兼有煩渴、多尿、無汗等癥,至秋涼自愈者,多屬氣陰兩虛發熱。
中醫問診但寒不熱的基本方法
[導語]病人只感寒冷而不發熱的癥狀。是里寒證的寒熱特征。其怕冷的產生,多為感受寒邪致病,或為陽氣不足而陰寒內生。根據發病的緩急和病程的長短,臨床上常見以下兩種類型:
1.新病惡寒
指病人突然感覺怕冷,且體溫不高的癥狀。并有四肢不溫,或有脘腹、肢體冷痛,或嘔吐泄瀉,或咳喘痰鳴,脈沉緊等癥。主要見于里實寒證。多因感受寒邪較重,寒邪直中臟腑、經絡,郁遏陽氣,肌體失于溫煦,故突起惡寒而體溫不高。某些風寒表證在發病初期,亦可只出現怕冷的感覺而不發熱,但這種怕冷感常是發熱的前奏,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很快會體溫升高,呈現出惡寒發熱的狀態。
2.久病畏寒
指病人經常怕冷,四肢涼,得溫可緩的癥狀。常兼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脈弱等癥。主要見于里虛寒證。因陽氣虛衰,形體失于溫煦所致。
中醫問診惡寒發熱的基本方法
[導語]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是表證的特征性癥狀。其機理是外邪侵襲肌表,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衛氣宣發失常所致。外邪襲表,衛陽被遏,肌腠失于溫煦則惡寒;邪氣外束,正邪交爭,衛陽失于宣發,則郁而發熱。
由于感受外邪性質的不同,寒熱癥狀可有輕重的區別。臨床上常見以下三種類型:
1.惡寒重發熱輕
患者感覺怕冷明顯,并有輕微發熱的癥狀。是風寒表證的特征,由外感風寒之邪所致。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寒邪襲表,正邪相爭,肌腠閉塞,衛陽郁閉于內,肌表失于溫煦,故惡寒重而發熱輕。
2.發熱輕而惡風
指病人自覺有輕微發熱,并有遇風覺冷、避之可緩的癥狀。是傷風表證的特征,由外感風邪所致。因風性開泄,肌腠疏松,陽氣郁遏不甚,正邪交爭不劇,故發熱輕而惡風。有的病人只有惡風的感覺,無發熱之感,一般為外感風邪,或為肺衛氣虛,衛表不固所致。
3.發熱重惡寒輕
指病人自覺發熱較重,同時又有輕微怕冷的癥狀。是風熱表證的特征,由外感風熱之邪所致。因風熱為陽邪,陽邪致病則陽盛,陽盛則熱,故發熱明顯;風熱襲表,使腠理開泄,故同時有輕微惡寒。
外感表證的寒熱輕重,不僅與感受病邪的性質有關,而且與感邪的輕重和邪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感邪輕,則寒熱俱輕;感邪重,則寒熱俱重;邪正俱盛,則寒熱俱重;邪盛正衰,則惡寒重而發熱輕。
外感病初期的表證階段,有的病人雖然只有惡寒的感覺,并不覺得發熱,但實際體溫多有升高,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很快就會出現同時發熱的感覺,因此,惡寒與發熱并見是診斷表證的重要依據。特別是惡寒一癥,尤為診斷表證所必須。
應當指出,盡管惡寒發熱是表證的特征性癥狀,但某些里熱證亦可表現為寒熱并見。如腸癰、瘡瘍、瘟疫及邪毒內陷等,常表現為自覺惡寒嚴重,甚至寒戰,而又有發熱、體溫甚高的癥狀,這是正氣與邪氣劇烈斗爭的反映。
中醫問診中的問寒熱是指什么?
[導語]聞診中的問寒熱是指詢問病人有無怕冷或發熱的感覺。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是辨別病邪性質和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為問診的重點內容。
“寒”指病人自覺怕冷的感覺。臨床上有惡風、惡寒和畏寒之分。病人遇風覺冷,避之可緩者,謂之惡風;病人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緩解者,謂之惡寒;病人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夠緩解者,謂之畏寒。
“熱”指發熱,包括病人體溫升高,或體溫正常而病人自覺全身或局部發熱。
寒與熱的產生,主要取決于病邪的性質和機體陰陽的盛衰兩個方面。邪氣致病者,由于寒為陰邪,其性清冷,故寒邪致病,惡寒癥狀突出;熱為陽邪,其性炎熱,故熱邪致病,發熱癥狀明顯。機體陰陽失調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由此可見,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即寒為陰征,熱為陽象。
問寒熱,首先應該詢問病人有無怕冷或發熱的癥狀。如有寒熱的癥狀,必須詢問怕冷與發熱是否同時出現,還應注意詢問寒熱的新久、輕重程度、持續時間的長短,寒熱出現有無時間或部位特點,寒熱與體溫的關系,寒熱消長或緩解的條件,及其兼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