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是現代醫學病名,包括多種腎小球疾病。其中有部分是由急性腎炎轉變而成。目前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有從水腫、血尿、腰痛、虛勞等病論治;亦有根據該病分型及其臨床表現,再分成若干證型進行施治。對此諸多診治雖各有所長,但未免過于紛繁。有鑒于此,筆者通過文獻復習,結合多年臨床實踐認為;對該病的治療如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根據其“本虛標實,虛中夾實”的病機特點,在診治過程中,突出溫補脾腎,注意清利濕熱、重視活血化瘀,法園機活,執簡馭繁,對于扭轉慢性腎炎的病機,縮短病程,提高療效是大有益處的。
(一)治病求本,突出溫補脾腎:慢性腎炎在其發病過程中,不論水腫存在與否,其病本皆屬正虛,病標多夾有邪,實是一種“虛中夾實”的病癥。其正虛包括:氣虛、血虛、脾虛、腎虛等。但主要是肺脾腎三臟不同程度的虛損。因肺主一身之氣,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之職;脾主運化,有統血、攝取精徽和運化水濕之能;腎主開闔、有藏精蒸化水液、通利小便之權。如肺氣失于通調,水液不能下輸膀胱,脾氣失于轉輸,則運化失司難以攝取精徽,腎氣失于溫煦而開闔不利,則不能固攝精氣、排泄濕濁,致使氣機升降失常,清濁相混而出現水腫、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壓升高等一系列癥狀。盡管慢性腎炎病機復雜,見證不一,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而脾腎兩虛,實是慢性腎炎發病的內在基礎。如證見輕度浮腫,納差便溏,氣短乏力,平素易感冒者,正屬脾肺氣虛,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以健脾益肺,利水滲濕;如水腫不甚,證見頭暈耳鳴,口苦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乃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擬杞菊地黃湯加減以滋養肝腎;有些慢腎患者多有病程長,反復浮腫,面色蒼白或萎黃,形寒肢冷,納差便溏,腰膝酸軟,小便量少色清,舌淡胖脈弱者,證屬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化氣行水為大法。可用濟生腎氣丸合實脾飲化裁施治。方內制附子可適當加大用量,但須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溫陽之性。取王太仆“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景岳全書·腫脹》亦指出:“溫補即以化氣,氣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因此,在慢性腎炎證治中,應以突出溫補脾腎為首務。即使在標急邪實之際,也應在治標同時兼顧脾腎陽氣。但在用藥時,以溫而不燥、補不礙邪、利不傷正、消不損元為原則。中醫治病,歷來強調治病求本,而人體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二者先天溫養后天,后天充實先天。通過溫補脾腎,旨在固護脾腎的陽氣,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以阻斷由陽氣虛弱向陰陽兩虛進展的過程,這對于促進腎功能的恢復可取到積極作用。
(二)邪去正安,注意清利濕熱:中醫學認為,疾病的過程,實際上是陰陽失衡、正邪相爭的過程,“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正邪不兩立,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則正安。因慢性腎炎病程長,又多呈一泒虛損征象,扶正固本易為醫者熟知,而對其邪實的一面,往往易被忽視。然而病邪在慢腎的病程中是客觀存在的。如風、寒、濕、熱、瘡毒、淤血、痰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濕熱之邪,它對慢腎的影響和干擾很大。《中醫雜志》1986年10期,有的醫學家甚至認為:“沒有濕熱,就沒有慢性腎炎”。慢腎之濕熱內蘊者,每有諸如脘悶納呆,頭重如褁,腰肢痠重,口干咽痛,或鼻流濁涕,大便秘結或不暢,尿少色混,舌紅苔黃膩,脈象細滑。其產生,一是由于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每易招來外邪侵襲,如濕、熱,或風、寒、濕,郁而化熱,釀成濕熱;二是由于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水濕內聚,郁久生熱而致濕熱內蘊;另外濕熱滯留,耗傷正氣,變生它邪且易招外感,成為病勢進展的重要原因。阻斷此病理環節有利于慢性腎炎的恢復。濕熱之邪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又是一種致病因素。因此,清利濕熱在慢性腎炎的證治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可擬用八正散合四妙散或五味消毒飲加減治療。通過清利濕熱,使邪有出路而達到扶正的目的。即“邪去則正安”也。對某些脾腎陽虛患者,在服用溫補藥后出現一些濕熱癥狀,或某些慢腎患者久用溫補,其效不著,即使濕熱征象不明顯者,亦可在應證方藥中,佐以蒲公英、薏苡仁、半邊蓮、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等清利滲濕之品,扶正與祛邪并用,這樣可以明顯提高療效。
(名老中醫 周之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