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低于正常范圍下限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由于紅細胞容量測定較復雜,臨床上常以血紅蛋白(Hb)濃度來代替。我國血液病學家認為在我國海平面地區(qū),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就有貧血。
但是,貧血的病因卻有很多種。基本上分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出血性貧血、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鐮刀型細胞貧血。下面是對各類貧血的具體介紹、如何預防及用藥情況:
1.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即常見的缺鐵性貧血。鐵是組成鐵紅素的重要成分,缺鐵會導致鐵紅素合成減少,紅細胞生長增值障礙,從而導致貧血,一般會在持續(xù)缺鐵3~5個月時發(fā)生。
食療,如含蛋白質豐富的瘦肉、蛋類、魚類、乳類、雞肉、豆制品及動物腎臟等。另外多吃鱉、龜、及動物骨或骨髓熬湯等。食物中常應補充含鐵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如枸杞子、赤小豆、黑芝麻、豬肝、黃鱔等,以及新鮮蔬菜如西紅柿、芹菜、菠菜、萵苣等,不僅可以改善貧血,而且可以預防出血。補充鐵劑,一定要與餐共食或餐后服用,降低胃腸道刺激,主要是硫酸亞鐵、枸櫞酸亞鐵及乳酸亞鐵等。
2.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廣泛存在于動物食品中,食膳正常者一般不會發(fā)生維生素B12缺乏,但偶見于嚴重吸收障礙者及長期素食者。維生素B12缺乏會影響四氫葉酸的合成,影響嘌呤、嘧啶的合成,最終導致核酸含量減少,影響細胞分裂,產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即惡性貧血。但維生素B12廣泛存在,在動物的肝、腎、瘦肉、魚及蛋類食物中的含量較高,人和動物的腸道菌也能合成。
葉酸,四氫葉酸是體內一碳單位轉移酶的輔酶,影響嘌呤、嘧啶、核苷酸、絲氨酸、甲硫氨酸等的生物合成。當葉酸缺乏時,DNA合成必然受到抑制,骨髓幼紅細胞DNA合成減少,細胞分裂速度降低,細胞體積變大,造成巨幼紅細胞貧血。
所以,孕婦及哺乳期因快速分裂細胞增加或因生乳而導致代謝旺盛,應適當補充葉酸。長期口服避孕藥、抗驚厥呀或腸道抑菌藥,會干擾葉酸的吸收及代謝,可造成葉酸缺乏。
3.出血性貧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所引起的。所以只需治療潰瘍或查明出血原因即可,必要時還要輸血。
4.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過度破壞所引起的貧血,但較少見;常伴有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劑,主要用于某些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輸血或成分輸血,可迅速改善貧血癥狀。
5.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是因胃黏膜萎縮、胃液中缺乏內因子,使維生素B12吸收出現(xiàn)障礙而發(fā)生的巨幼細胞貧血。
6.再生障礙性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側柱、后柱萎縮,病程緩慢;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細胞、造血微環(huán)境損傷以及免疫機制改變,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現(xiàn)以全血細胞(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藥源性貧血是其主要原因,某些抗生素類藥物及抗腫瘤藥物會引起此類疾病,用藥時要注意。
7.鐮刀型紅細胞貧血。主要以遺傳為主,即地中海性貧血,是基因突變產生的血紅蛋白質分子結構改變的一種分子病。患者的紅細胞缺氧時變成鐮刀形(正常的是圓盤形),失去輸氧的功能,許多紅血球還會因此而破裂造成嚴重貧血,甚至引起病人死亡。
目前尚未有有效治療方法,除輸血外。要做的就是預防,建議所有的攜帶者都應接受遺傳咨詢。對胎兒進行鐮刀型貧血癥的產前診斷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所以,貧血,要首先查明病因,再對癥治療,食療+藥療,快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