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對于患者和家屬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劉家兄弟已經吵翻了天。
一周前,70歲劉老爺子查出了肺癌,已經發生了轉移,是晚期。醫生的建議是做化療,在征求家屬意見的時候,老大劉大(化名)和老二(劉二)出了很大分歧。
劉大認為,老爺子年齡大了,身體經不住化療的折騰了,要帶著老爺子回家,不做化療。而且化療一次也要幾千上萬塊錢,簡直就是花錢買罪受!
劉二則認為,只要還有一絲治愈的希望,就應該積極治療,作為兒子,他不能眼睜睜看著父親等死,自己卻無能為力,這是天大的不孝。
兩個人都有道理。化療是晚期癌癥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是也通常因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效果,讓人難以承受。
癌癥晚期是如何定義的呢?不少患者一看到自己的“腫瘤”變大了,就判斷自己是晚期。其實腫瘤的分期并不是只看大小,它有一套嚴格的分期系統,那就是TNM分析系統。這也是目前國際上最通用的分期系統。
T:指腫瘤原發灶的情況,隨著原發灶的腫瘤大小以及對周圍組織影響的增加,依次用T1~T4來表示,T0表示沒有證據說明存在原發腫瘤,Tis表示為原位癌、無浸潤,Tx表示無法評估原發腫瘤狀況;
N:指區域淋巴結受腫瘤細胞影響的情況。淋巴結未受影響時,用N0表示;隨著淋巴結受影響程度和范圍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淋巴結受影響狀況無法評估時,用Nx表示;
M:指腫瘤細胞遠處轉移的情況,沒有遠處轉移的話就用M0表示,有遠處轉移則用M1表示。
當T/N/M的情況確定以后,就可以對腫瘤進行分期啦,這個分期就就是人們常聽到的I、II、III、IV期,劃分早、中、晚期。
對應的希臘數字,一般分期越早,即I、II期,代表腫瘤處于早期,III期、IV期則代表著腫瘤進入中晚期,此時腫瘤的治療難度加大,預后也較差。
為什么要給腫瘤分期定義?因為通過分期可以方便醫生更好地了解腫瘤情況,為接下來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早期
一般來說,處于I、II期的患者腫瘤還沒有影響到附近的區域淋巴結,采取手術根治,達到治愈率效果較高,一般不需要化療。
2、中期
到了III期,腫瘤可能浸潤周圍臟器,因此除了手術治療,還需要搭配先進行化療或放療等治療。
3、晚期
晚期,基本上患者無法承受手術,多以藥物治療(化療、靶向治療等)為主。
麗水市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吳旭輝主任給大家舉了一個關于肺癌分期治療方案的例子:
假設A君確診為早期肺癌(Ⅰ、Ⅱ期),首選的治療方式為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具有明顯的微創優勢,顯著降低了手術并發癥,可達到非常高的治愈率;術后,可斟酌考慮是否需采用聯合輔助放化療。
若A君確診為Ⅲb、Ⅳ,則屬中晚期肺癌,已失去外科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治療則以化放療、生物及靶向治療為主。
癌癥晚期既然已經無法治愈,為什么還要受化療那份罪呢?化療并非“洪水猛獸”。并不是所有晚期癌癥患者都適合化療,比如對化療不敏感、年老體衰、惡病質、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等情況,是否要做化療,應該首先綜合考慮。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金川主任表示,公眾確實仍存在著多化療的恐懼,不少患者一聽到要做化療,第一時間就是拒絕。事實上,化療技術到今天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與20年前的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他表示,部分癌癥可通過化療達到治愈的目的,而且對于大部分癌癥患者而言,化療和靶向藥物聯合治療,也能減少患者痛苦,延長他們的生存期。
“殺敵一百,自損八千”是癌癥患者對化療排斥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化療時,可能產生身體排斥,出現惡心、嘔吐、掉頭發、免疫力降低等反應,但是這些副作用都可以通過專門的藥物得以控制。
判斷化療效果好不好,并不是看它的副作用,而是觀察患者在接受化療后,是否得到了痛苦減輕、生命延長的效果。那么如何判斷患者的化療是否“有效化”呢?,別急,接著往下看。
1、拍片子:病灶緩解
通過B超、CT、核磁等影像檢查,可直觀、清晰地了解腫瘤是否變小,以及有無新增腫瘤。根據病灶的大小變化,判斷疾病緩解還是進展。
2、查血:腫瘤標志物下降
抽血化驗,即檢查腫瘤標志物的變化。如果化療后,腫瘤標志物下降越多,說明化療效果越好;如果化療前后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則需要結合別的檢查綜合判斷。
3、看癥狀:癥狀緩解
腫瘤壓迫神經,患者就會出現癌痛,而化療的起效,可表現在腫瘤壓迫所致癥狀的減輕。如食管瘤可壓迫食管導致患者吞咽困難,若化療見效,則吞咽困難有所減輕。
不必“畏懼”化療,也不必“神化”化療,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化療,也并非做了化療就能“見效”。無論哪一種治療,對于病人而言,關鍵得看是否規范治療,只要病情有所緩解,就是好的治療。#醫生來辟謠##健康明星計劃#
參考資料:
[1]《腫瘤分期看不懂?這篇文章說得很詳細了!》.醫學界腫瘤頻道.2018-07-14
[2]《肺癌先分期后治療 準確分期是關鍵》.麗水市人民醫院服務平臺.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