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到尚書堂畫院學習篆刻這段時間,刊石兩百余方,練習雖然不多,但其中所學,所思,所感,所悟頗豐。東西學習了,還得回顧所學,反思總結。今選刊滿白文印拙作五十方,作為學印過程中階段性的總結,呈現在師友跟前,希望得到各界師友的點評賜教,批評指正。
滿白文印是漢印范式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是工穩一路印風的其中一類印式代表,給人一種雄健厚重,大方端莊,古樸安詳的美感。我喜歡她,喜歡她這種精神氣質,清麗脫俗。
滿白文印跟圓朱文印一樣,留紅的地方細而少,但要不失氣韻,線條光潔細膩而富有彈性,筋道十足,這要求了習印者對刀法較深的把握。穩健的刀工,就是從這里來的。
別看滿白文印很工穩很規矩,可以有很多修修補補的余地,其實不然,刻滿白文,奏刀不要求很快,但要準,還要狠,不可猶豫。單刀直下,成了一邊,轉過來補一刀,一條雙刀白文就出來了,然后用刀角修理一下轉角,鏈接處,起跟收的地方,就差不多了,修修補補容易使線條變得靡弱,印面傷了神氣,這樣的做法還是少點好,這就像齊白石先生治印,單刀直下,先刻橫,再刻豎,然后用刀角修理鏈接一下轉角處,最后適當做些殘破處理,一方印就成了,這怎么一個爽字了得。
無論學習書法,篆刻,還是國畫,只是技法訓練是永遠不夠的,技法多熟練,那只是停留在匠人的層面上,胸無半點墨,作品總會容易顯得粗淺,缺少點內涵,缺少點能看的東西。文化素養的提升依靠多讀書,無論是公眾號推文等網絡閱讀,還是實體書籍閱讀,都大有裨益。
孫慰祖先生曾提出,歷來大家皆旨印宗秦漢,但漢印不是大蘿筐。學習秦漢印,清楚秦漢印中的印脈傳承,印風演變是必要的,這是源與流的問題。所以在學習秦漢印的時候,不應該只是拘泥于某一種印式,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很有限的,當然不能多種印風并駕齊驅,忠實一種印風的同時,應該在其他印式上做點有益的嘗試。
我在刻滿白文的同時,就有穿插嘗試過一些其他印式,包括秦印,漢官印,漢私印,漢玉印,漢朱文印,圓朱文印等。這些嘗試有的是看到賞心悅目的印式,摹刻數遍,娛樂消遣一下;有時候也出于需要,受人委托按要求制印;有時候還能找找感覺,啟發創作靈感,不至于一種印式刻多了僵化思維,止步不前。凡此種種,縱然沒做到以小見大,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但多多少少能提升篆刻素養,開闊眼界,于我有益。
朱簡對篆刻藝術之品評標準,乃是一種“刀”與“筆”相結合的原則,即是:“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者,逸品也;有刀鋒而鋸牙癰股者,外道也;無刀鋒而似鐵線、墨豬者,庸工也”。
學藝是分階段的,從一開始主要訓練刀法如何刻出嚴緊整飭的滿白文印面,到著重練習印面的文字安排,分朱布白,到后來的深入篆法,體驗刀與筆的結合原則。這算是一個短期內初級階段的系統學習吧,線條從一開始的平正方直到后來粗細,曲直,起收等變化是明顯改觀的。能刻出一方好的印章實屬不易,需要如此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篆刻藝術自從明代文人興起發展到今天,在創作上已經漸漸形成為二元論,即是不注重入篆刻語言的形式論和形式與文字內容結合論。印語跟書法作品的文字內容一樣,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想表達的思想內容,并借此來述志抒情。欣賞篆刻作品,也從“印語”先入目,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陶冶性情。篆刻的形式緊貼著文字內容去表現它,才能使形式美與語言美做到完美的統一,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不注重印語這個現象跟書法創作不擇字句一樣的普遍存在,不注重作品的文字內容,而把精力都放在作品布局,作品形式上面。這一點我們應該在作品創作中慢慢去注意它。進行有主題內容的作品創作,我們需要多點去嘗試。
五十方滿白文印選自現階段整個學習過程,有部分是臨摹的,也有好一部分是創作的,而且沒按照時間先后排序,水準難免參差不齊,日后路還很長,我會一直走下去,希望能夠走得更高,看得更遠。
公元二O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李韋潮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