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客”,不管是禮節性拜訪,還是有求于人,選擇合適的時間很要緊。老底子也確實很有一些講究的呢。
首先是避開“飯點”。
老早吃人家屋里一頓飯是“大興(jing)轟(gong)”的事體。
都在溫飽線上下掙扎,地主家也沒多少余糧。
但越是這樣,表面上越是要客氣。
50歲以上的人應該還有記憶,老早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標配”用語,不是“你好”,也不是“哈羅”,更不是“蟹鉗美買幾對”,而是“飯吃過了么?”在北方,就是“吃了嗎?”
因此也鬧過不少笑話。
比如,剛上班進車間或寫字樓,兩人不幸在廁所里邂逅了。
因為是當天的第一次碰頭,所以必須打招呼。
我多次看到兩個男人一面拔槍把勢,一面互問:“吃了伐?”
還有,中午在食堂門口碰頭,一個吃完了往外走,一個還沒吃往里進,你我都知道誰吃誰沒吃,也還是要照本宣科,“飯吃過了伐?”
各位不可不知,“標配”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
“飯吃過了嗎”的標準答案必須是:“吃過了吃過了。”
若答曰,“沒吃過”,接下來的“標配鏈接”便必須是“要么到我家去吃一點?”
這第二回合的標準答案是“不用了不用了。”
若再傻乎乎地答曰“好的呀”,今朝就要出大事體了,比飛機摜下來或者地震還要結棍。
一般情況下,一個回合就該結束,那就是,不管是吃撐了還是餓壞了,都必須說“吃過了吃過了。”
所以,你讓那個往食堂里進的家伙情何以堪?閉著眼睛說瞎話,說“吃過了吃過了”?
飯點不登門還不算,還須及早撤退,離飯點太近再走,就會有蹭飯的嫌疑了,在當年是很沒面子的事體。
上午11點,下午4點,無論如何要起身告別。
即便如此識相,也還需要三推四托才有可能脫身。
無論如何,主人總會做個順水人情:“吤晏了,吃仔飯去。”
然后,就開始了拉鋸戰,有只用言語的,也有兼用肢體的,拉拉扯扯,從房間里到大門口再到弄堂口。
人家一只腳已經踏上無軌電車了,背后還傳來幽幽的邀請:
“蠻好吃仔飯去喏。”
所以,平常日子里,一般都是吃過晚飯再去登門造訪。
雖然還是會被問“飯吃過了伐?”,畢竟一日三餐全已落肚,回答起來心中底氣十足啊。
只有節假日,才會選擇白天造訪。
太早也是不恰當的。
早上,按老早的規矩講,一份人家的第一件事應該是自家的事。
比如與老人同住的,做兒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請安。
接待客人,再怎么上規格,也只能是第二件事。
這叫“不搶風頭”。
即便是大年初一,拜年也從來不是一份人家的第一件事。
開門炮還沒打,給祖宗牌位還沒上香,知書的老爺還沒磨墨開筆,你就老清老早去敲門拜年,也不怎么合適吧。
午飯后也不可立即登門。
很多上了年歲的人有飯后小盹的習慣,你貿貿然沖進去,人家歪頭斜腦甚至哈喇子橫流的丑態就曝光了,多尷尬。
一定有人要問,又不能早進,又要避開中飯夜飯,晚上還要考慮人家要早點睡覺,豈不沒幾句話可說了?
“飯泡粥”們怎么辦呀?
“做人客”本來就是擺擺樣子的,茶也反正無續杯,禮數到了就該走啊。
那些一開簧腔,就剎不住車的健談型客人,當年會被人背后送上一個綽號,叫作“爛屁股”。意為一旦坐下,就起不來了。
家里大人會教導,“做人客”千萬覅做“爛屁股”。
真要長談,請移步茶館店。
反過來,應邀赴家宴的,又不可掐著飯點才進門。
要有提前量,以示自己不是“餓煞鬼投胎”,不是沖飯而來的,而是友情為重。
即便是至親間拜年,也須適當早到。
記得小時候,大年初一,老是被催著出門,耳邊就聽到家母的“快點快點”。
那時人小不懂,被催煩了就會回嘴:“急啥啦,中飯早唻。”
接下來,不是“頭塌”一記,就是“儂小鬼頭頸絕細,獨想觸祭,叫儂去拜年的,又不是叫儂去吃飯的啰。”
有一次,年節里去姨媽家吃飯,表哥已經結婚,住開了,那天不巧到得晚了一點,姨媽當場就“現開銷”:“你就是來吃飯的啰?”
一點面子也不給。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規矩都是“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的產物。
家庭電話是個稀罕物。
也蠻好,大家揣摩心思,培養利他意識,善莫大焉。
另外,突然到來的客人,多半會成為平淡生活中的點綴乃至驚喜。
如今樣樣都預約,精準則精準矣,味道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