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茶道之美,中國古人很早就有自己獨特的品賞修養和審美觀念,但由于中國古人詩性的思維特質,并未將茶道美學作為一個學科概念進行規范。
中國茶道的美學思想多散見于歷代古人的茶書或茶詩中,而嚴格的現代學術體制框架下的美學學科又是從西方移置過來的。故而,當我們談茶道美學的時候,概念的厘清便成為思辯論理時面臨的首要問題。
何為茶道?大致而言,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后在中國衰落。
茶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尚未一個準確可論的定義,往往需要靠個體經驗和悟性去理解。《封氏聞見記》中道:“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可見,早在唐代陸羽時期,中國就有了“茶道”這個詞。
怎樣美學?美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但美學學科卻是屬于西學中國化的一種嫁接。晚清時期,愛讀中國《莊子》和《史記》的中江兆民(Chomin Nakae,1847~1901)較早選用漢語詞匯“美學”去翻譯法文esthétique。
之后,“美學”作為漢譯詞被引進中國,受到王國維等的采納和推廣。一般認為,王國維等在漢語學界使用和推廣“美學”,是美學學科在中國誕生的標志。此后,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前輩先后到西歐留洋,直接將美學從發源地轉植到中國,大可不必再經日本譯介。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興發感動”的詩教美育傳統,當西方美學傳入中國之后,就以富有邏輯性的理論功能與中國的詩性美育形成互補。而中國古老深厚的以詩樂教化人倫的教育機制又適宜于吸納外來美學以進行美學本土化。
西學東漸的美學融合,除了中國文化的土壤,還有現代化進程的時代動因。一方面,美學在西方現代性進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把審美啟蒙置放到重要地位,有向西方典范學習的動力。但從中國美學的演化歷程來看,本土化的中國美學呈現出與中國特定的時代精神緊密相連的美學旨趣。
現代教育大家蔡元培就將美學、美育以及藝術教育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強調美育對塑造現代中國人的心靈的重要意義。蔡元培甚至提出“美育代宗教”論,認為美育在中國可以起到西方宗教對于構建民族個性的作用。
美學一詞,內涵豐富,一般分為美論美學和感覺論美學。前者認為美學是關于美的學問;后者主張美學是關于感覺的學問。美論美學特別標舉美與藝術,更偏向傳統美學范疇,尤其契合精英文化為主導的價值追求。感覺論美學認為美學應當研究包括美在內的人的整個感覺或感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德國“美學之父”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認為,美學是關于人的感覺的學問,研究人的感性、感覺、情感如何在現代人性結構中具有一種合理性。
茶道美學作為一種生活審美方式,其屬性更符合感覺論美學的學科視野和對象范圍。它不僅涉及美、審美與藝術,而且更涉及普通的日常茶飲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茶飲文化。茶道美學包括飲茶環境、禮法、茶藝、修身等幾大要素組成的審美活動。
其一,無論是飲茶的自然環境、人造環境還是特設環境都有一定的審美原則,即通過營造凈潔清雅的環境來陶冶人的心靈和情操。
其二,茶道審美要遵照一定的禮儀來進行,飲茶主、客之間的端、接、飲、敘都有約定俗成的規范以示和敬與友善。
其三,茶藝的五大環節備器、擇水、取水、候湯、習茶是茶道審美的基礎和載體,都有相應的美學范式加以引導。
其四,茶人通過對茶事活動的審美參與來提升心性修養。
如此看來,茶道美學不應屬于狹義的傳統美學范疇,而更接近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泛興起的生活美學等涉及感覺的寬泛對象。中國茶道美學應置放于中國傳統茶學的脈絡中,并在感覺論美學基礎上吸收美論美學的傳統資源,形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的闡釋思路和敘述框架。
作者:唐婉約丨弘益茶道美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