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為什么越窮的家庭,越愛購物? 窮人:后悔知道的太晚。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提到了富裕家庭和窮困家庭的差別,他說:越窮的家庭,其實越喜歡購物,家里東西越來越多,反之富有的家庭,卻很少買東西,家里井井有條。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那這到底是為啥呢? 稻盛和夫從小家境貧困,甚至吃不飽飯,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赤手空拳創辦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他本人也實現了從由窮到富的轉變,他很清楚窮富差別,對此,他給出了3條解釋。
一,真正的富人,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買東西上
窮人的渴望往往比富人多得多,因為沒有,所以什么都想得到,因此他們的購物欲望會愈發強烈。而富人則注重的是“剛性需求”,需要的東西一次買完,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購物上。 舉個例子,有錢人會花大價錢買一套精美的餐具,一步到位,從此不再關注,而窮人,買一套幾十塊錢的餐具,過一段時間他們看到漂亮的就會再買,這樣就導致家里的餐具越來越多。
二,富人注重價值,窮人在乎價格
窮人和富人去逛街,窮人首先考慮的是價格是否便宜,只要優惠力度夠大就買下,他們認為生活就應該節儉,用更少的錢去買更多的東西。而富人首先考慮商品是不是有價值,是不是與價格相匹配,如果商品對自己有用,不管物品有多貴,也會買下來。 窮人到家時,買的商品很多,價格也很便宜,但卻有不少東西都用不上,富人到家時,買的商品不多,每一件價格相對偏高,可都有用處,且能夠發揮價值,那么問題來了,誰才是真正的節約呢?顯然是富人,一件沒有用處的商品再便宜,買來也是浪費。
三,與窮人想比,富人更自律
窮人每天會花大量時間瀏覽各種購物APP,看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控制不住內心消費的欲望,東西越買越多,而真正的富人自控力往往更強,他們將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費在創造財富上。 以上三點,就是稻盛和夫關于“越窮的家庭,越喜歡買東西”的解釋,其實就是窮人和富人的思維不同。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一書中說道:“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
人生和工作的結果是由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三要素相乘得來的,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并非是一個只會空談大道理的富人,他也是從窮人走過來的。 1932年,稻盛和夫出生于日本鹿兒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初中時就和父親做起了“賣紙袋”的生意,大學畢業后經恩師推薦進了松風工業,當時正處于經濟蕭條期,公司瀕臨破產,同時期加入公司的大學生都辭職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就在他準備辭職的時候,哥哥給他寄了一封信,說他忘恩負義,稻盛和夫從西轉變思維,決定留下,并把心思都集中到工作上,從此迎來人生轉機,25歲時就在精密陶瓷領域取得出色的科研成果。
現在我們路邊的復印店所使用的復印機很多就是京瓷的,他用10年時間就把京瓷帶進了世界500強,并在此期間悟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經營模式:阿米巴經營模式。華為、海爾、永輝超市等國內知名企業都在學習并應用他這一商業模式,任正非還親自去拜訪過稻盛和夫,并求得華為的生存策略。
多年前,日本航空公司宣布破產,有大佬親自登門請他出山,為了振興日本經濟和保住日航3萬多名員工的飯碗,稻盛和夫以零薪出任日航董事長,僅用一年時間,就帶領日航扭虧為盈,并創造了日航60年歷史上的最高利潤記錄,2年零7個月后,帶領日航重回世界500強。
與稻盛和夫取得的成就相比,他的哲學影響了更多人,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晚年的稻盛和夫將自己的人生哲學和經營智慧寫成了《心法》、《活法》、《干法》這三本書中,然后他就關掉了盛和塾,他說:“我終將老去,而這幾本書就是我留給你們算是財富的東西吧”! 《心法》就像拉家常一樣的告訴你,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是想通的,經營的成功就在于你對心智的磨煉是否到位。
《活法》意在尋求出路,闡述了稻盛和夫在面臨重大問題時是如何思考、抉擇的。 《干法》是活在當下,是稻盛和夫的實踐之術,平和喜悅地在工作中完成人生修行。 這三本書中,這套書無論是對正處于迷茫階段的年輕人,還是對正處于知天命年齡階段的人來說,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典,因為書中足足含有108條改變人生的格言,只要認真看進去,一定會改變你的思維!
如果你感覺人生迷茫,如果你想實現人生逆襲,在感情、工作、生活上有所突破,讀一讀稻盛和夫的這3本書,越早讀懂,越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