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四川省奉節縣一基建工地施工中在古墓內挖出一陶罐,其中有一活蛤蟆(蟾蜍)。考古工作者認為,東漢墓群中所出土的蟾蜍應該是隨葬品。此蟾蜍生命年齡約2000年。
據調查,1993年2月中旬,適逢基建擴建工程,當日開工一個多小時后,民工在距地表約2.5至3米的古墓磚底,挖出一個帶蓋的陶罐,掀開罐蓋發現其中有一活著的蛤蟆(蟾蜍),一時間諸多民工圍觀。
現場施工員張氏(男,50歲左右)因其罕見,便將其保管。張氏用泥土將此蟾蜍罐埋入一大號紅色塑料水桶中,帶回城內自家收藏。
在現場,張氏施工員向考古工作者指出當時陶罐所在的位置,罐下所鋪的相同形式紋樣的墓底磚在被挖開深3米左右的地方,可以看見一座墓頂被挖開一個大洞的古墓,古墓呈長方形,四壁皆為幾何紋灰磚,古墓底層有積土,確屬東漢墓無疑。
古墓周圍尚明顯可見有三座被鏟平的封土漢墓,由此可判定此處為東漢墓群。
張氏施工員拿出了那個不尋常的陶罐。陶罐為泥質灰陶,短頸卷沿,平底罐,據實測其腹徑18.3厘米,高12.8厘米,加蓋通高15.8厘米。陶罐扣蓋亦為泥灰質灰陶,形如陶碗。罐外附泥土累累,打開扣蓋,見罐內純凈無任何泥土,罐內壁也無塵土,當與此蟾蜍活動有關,并無人為造假痕跡。
罐內蟾蜍,頸項黃褐色,背為黃褐的黑斑,毒疣滿布,前肢雜白地黑斑,后肢為白黑相間條紋,身體已大于陶罐口徑,在罐內伏居,遮蔽了罐底的全部。可以看見蟾蜍前足無蹊,已退化形成足指狀。用棍觸它,它反應敏感,皮膚顫動。
蟾蜍四肢伏居平衡,將陶罐向前傾斜,蟾蜍則沿陶罐下腹壁稍向前動,以保持身體平衡,再繼續傾斜,它雖不能移動,卻將頭仰起來以求平衡狀態。
當時,由于考古工作者認為此蟾蜍的生命意義重大,建議將此罐及蟾蜍收回,盡快送有關單位和研究機構以待破解千年古蟾之謎。
蟾蜍為何出現在墓中?以考古學的常識而論,考古工作者認為,東漢墓群中所出土的蟾蜍應該是隨葬品。此蟾蜍生命年齡約2000年。
在四川古巴蜀文化中,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或者青銅器上就飾有蟾蜍紋;陜西仰韶文化彩繪陶盆上也有蛙紋;可見我們的祖先對蟾蜍早有特殊的認識。
《抱樸子》:“蟾蜍壽三千歲”,“肉芝者謂萬歲蟾蜍”;《玄中記》也說:“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表明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以蟾蜍為長壽象征的,可見墓葬中確有葬入蟾蜍之制。
《漢書》也記載了漢代祭祀先帝也有用蛙類為祭品的。由此看來,東漢墓中隨葬蟾蜍應該是祝其長生的意思了,只是令人驚奇的是它何以存活至今呢?這一大自然生命的奧秘,尚有待自然科學家去探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