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封建時代的武科考試制度,創始于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至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宣布廢除科舉制,一共存在1200余年,歷代共考中武狀元284名。
在廣東的歷史上,自明末和清初共考取五位武狀元,他們分別為:明崇禎順德縣朱可貞、清嘉慶南海縣姚大寧、乾隆年間嘉應州(今梅州)五華縣也出了武狀元李威光,潮汕地區在清初相繼考中二位武狀元,他們為揭陽棉湖的林德鏞和潮州古巷的黃仁勇,他們高中武狀元后,授予護衛京城和保衛金門島的重職,為保衛京師的安全和捍蔽海疆、保衛沿海人民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
揭陽棉湖武狀元林德鏞
林德鏞(1686-1722年)字白庵。廣東揭陽棉湖鎮(今屬揭西縣)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殿試武進士第一名(武狀元),是揭陽唯一的武狀元。
林德鏞幼年失怙,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事母至孝,終日在外打短工糊口,逐漸養成狂放不羈、爭強好勝的性格。他為人好豪爽有義氣,敢作敢為,頗有名氣。青年時期曾當過渡工,撐渡于棉湖至榕城之間,因他體魄健壯,臂力出眾,船行快速,慢發早到,勝似飛鳳騰江,眾稱“飛鳳渡”,來往乘客很喜歡乘搭其船。
林德鏞自幼年習武,臂力過人,又得江湖拳師指點,終于練就一身武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赴省鄉試中武闈第二名(武舉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赴京會試中武進士第九名,殿試一舉奪魁中武進士一甲第一名,高中武狀元。朝廷授予頭等侍衛,乾清門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康熙帝對林很為賞識,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林曾護衛康熙帝御駕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行獵,同年10月,不幸患風寒而逝,終年37歲。
據《清圣祖仁皇帝實錄》中有一段武狀元林德鏞參加傳臚大典盛況記載: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五,帝御駕親臨太和殿行傳臚大典,武狀元林德鏞頭戴三枝九葉頂,由傳臚寺從午門進入太和殿,和榜眼楊大立,探花高瀚在丹陛下兩旁排立。紫禁城五鳳樓鐘鼓齊鳴,太和殿前鳴炮三通,文武官員行三跪九叩頭大禮。內閣官員傳臚三次,武狀元林德鏞至丹階下迎榜。在午門外榜亭張掛大黃榜,賜林德鏞等武進士及第出身,授武狀元林德鏞盔甲、鳴炮三通,皇帝還宮。武狀元林德鏞出觀大黃(金)榜,送武狀元林德鏞歸第。一路沿街夸官,倍顯榮耀。
林德鏞是潮汕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但因病未能施展他的才干,便英年早逝,后人對此甚為婉惜,林德鏞登第之后,曾在揭陽城西門街建造狀元府,今榕城狀元巷舊址尚在。
潮州古巷武狀元黃仁勇
黃仁勇(1762-1817年)字學智,廣東海陽縣歸仁都(今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黃仁勇殿試中式武進士第一名武狀元。
黃仁勇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直到12歲才進私塾讀書,但志向遠大,膽識過人,他不但讀書勤奮,又喜愛練習武藝功夫,他練武的時候用過的巨石,重達三百多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仁勇縣試考中文科秀才。他刻苦學習文化可見一斑。
仁勇娶鄰村池湖楊氏女為妻,仁勇的岳父楊展,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武師,在池湖家中開設武館,招收徒弟,傳授武藝。他見女婿身體魁梧,膂力過人,便勸他棄文習武,料他日后必有所成。從此,仁勇在岳父的調教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刻苦學習武技,苦練了十年之后,終于練就馬步弓箭,角力技勇于一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遂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赴省應武舉鄉試,一舉考中武舉人。同年上京赴兵部秋闈會試,可是在這次會試中,未能登上科甲。但他毫不氣餒,暫留于京城中一佛寺,繼續苦練武藝。三年之中,仁勇博取百家武技之長,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武藝精益求精。
據《清仁宗皇帝實錄》記載: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仁勇再度赴會試,奪得二甲第二名武進士,獲得了進入殿試資格。冬十月,策試中式武進士立于太和殿前,嘉慶帝侍太上皇(乾隆)駕臨紫光閣,閱視武舉馬步射,又觀閱武舉技勇。在殿試中,仁勇精神抖擻,武藝高超,技壓群雄。最后在揮舞120斤大金刀時,一時失手,大刀脫手而出。懸空而落,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仁勇急中生智,急忙來個“望月平衡”,上身微俯,使了一個“魁星踢斗”架式,用后腿奮力一踢,同時又用個“鷂子翻身”轉過身來,將金刀輕輕接住。此時滿殿君臣齊聲喝彩,贊不絕口。皇帝閱畢武試駕返乾清宮,當殿欽點黃仁勇為丙辰恩科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授頭等侍衛。
黃仁勇中武狀元之后,授予福建金門鎮中軍游擊之職(官正三品)鎮守金門,他再娶傅丞相之女為夫人,傅氏隨仁勇赴金門鎮任職。黃仁勇在金門鎮任職達十五年之久,任職期間,堅守海島,抵御外侮,保衛黎民,政績卓著,屢受朝廷嘉獎和封賞。嘉慶十六年(1811年)49歲的黃仁勇積勞成疾,身體不適,上疏辭職,解甲歸田。
黃仁勇為官清廉,剛毅仁勇,盡忠職守,守衛著祖國邊陲海島的安寧,嘉慶帝恩賜誥封四世武功將軍(從二品)。回鄉6年后,即于嘉慶二十二年病逝,終年55歲,今其鄉尚有狀元府和練武石(上刻三百一斤,呈梯形,兩邊有抓手)和執事牌一副,還遺有“狀元”和“天子門生”牌匾。
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的"狀元之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歷代狀元中,最為后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后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后,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并密薦之于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 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于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云,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并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于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并稱“顏柳”; 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后漢(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 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后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后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并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余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