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其發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西醫治療多采用搭橋、支架植入及西藥治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患者臨床多有不適癥狀及生活質量下降,中醫治療以往的重點均放在“活血化瘀”“補氣活血”或“溫經散寒”上,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沈紹功主張冠心病提倡從痰論治,而且要分辨虛實。
痰為實邪,實中有虛,治痰宜分清虛實。較早提出者系明代的劉純,他在《玉機微義》中提到:“治痰不能不辨虛實,血氣虧乏而兼痰者,必須補瀉兼行。”薛立齋在《明醫雜著注》中更明確:“凡痰證欲食之思,此中氣虛弱,宜用補中益氣為主。”“腎氣虧損,津液不降,則濁泛為痰者,宜六味地黃丸為主。”
冠心病辨痰之虛實,大都指的是廣義之痰,辨證的關鍵看舌苔:苔薄為虛,苔膩為實。虛者伴心悸氣短,神疲腰酸;實者伴憋悶納呆,尿黃便干。虛者以氣虛為主,伴見腎虧;實者以痰濁瘀血為主,伴有氣滯。
冠心病實證從痰論治:要抓住“痰濁閉塞”的5個主癥:苔膩脈滑,胸悶痞痛,口黏納呆,頭重肢困,形胖痰多。參考“四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其中尤以苔膩為重,但見苔膩便是,他證不必悉具。
治則:祛痰化瘀。
方藥:溫膽湯合瓜蔞薤白白酒湯,輔以活血化瘀藥:竹茹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全瓜蔞30克,薤白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車前草30克,草決明30克。
祛痰序貫4步:①三竹換用:竹茹、天竺黃、竹瀝水。②佐以化濕:茵陳后下、澤瀉、金錢草。③佐以散結:海藻、昆布、浙貝。④佐以軟堅:生龍牡、海蛤殼。祛痰立法要注意辨寒熱,熱痰苔黃痰黏,選加黃連、生梔子、蒲公英;寒痰苔白痰稀,選加桂枝、姜半夏、白芥子。狹義之痰重在消導,選加萊菔子、生山楂、生內金;廣義之痰重在透豁,選加柴胡、桔梗、蟬衣。根據痰性,伍用3法:①氣虛必生痰濁,伍補氣藥選加仙鶴草、扁豆衣、生黃芪。②氣滯必凝痰濁,伍理氣藥選加烏藥、木香、香附。③痰瘀必見互結,伍化瘀藥選加三七粉沖、蘇木、澤蘭、地龍。
給痰出路,分利兩便:利尿選加石韋、車前草、白花蛇舌草、澤蘭;潤腸選加白菊花合當歸、草決明、桃仁。臨床常用的祛痰藥(效藥有18味):竹茹、天竺黃、枳殼、全瓜蔞、薤白、半夏、浙貝、桔梗、海藻、昆布、萊菔子、石菖蒲、郁金、蒼術、陳皮、茯苓、茵陳、澤瀉。痰瘀互結者,宜祛痰化瘀藥(效藥有11味):以導痰湯為主方合血府逐瘀湯,主藥有膽星、天竺黃、全瓜蔞、薤白、萊菔子,再佐丹參、地龍、紅花、桃仁、丹皮、蘇木。
化瘀序貫4步:①行氣以化瘀:石菖蒲、郁金、川楝子、元胡、香附。②活血以化瘀:川芎、丹參、赤芍、丹皮、紅花。③剔絡以化瘀:地龍、水蛭、土元。④奇藥以化瘀:三七粉、澤蘭、蘇木、雞血藤、益母草、血竭、川牛膝、劉寄奴。
冠心病氣虛生痰者,宜補氣祛痰,以香砂六君為主方合溫膽湯,主藥有參類(高血糖者不用升高血糖的黨參)、生芪、白術、仙鶴草,再佐竹茹、枳殼、茯苓、陳皮;屬腎虧者,宜益腎祛痰,以調腎陰陽為主方合少量祛痰藥,主藥有枸杞子、菊花、生地、黃精、生杜仲、桑寄生、澤瀉、云苓、陳皮、桑白皮、生苡仁。
【驗案】
李某,女,67歲。患冠心病8年,常感胸悶痛,近日食后腹脹、便溏,于某醫院查心電圖示:QT時限延長,ST段下移,診為心肌缺血;肝功不正常,診斷為“乙型肝炎”。刻下診:胸悶痛,頭暈氣短,乏力腹脹,納差便溏,日行7~8次,溲赤灼熱,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痰濁閉阻心脈,氣機不通,故胸悶氣短;肝者,木火也,肝木克土,脾土為濕邪所困則納差,運化水谷、水液功能失司則便稀;痰濁阻于中焦,聚于腹中則腹脹;乏力系精微不能輸布四肢;頭暈氣短,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均系痰濁上犯,肝火亢盛之象。病位在心、肝、脾,證屬痰濕內蘊,清陽不升。
診斷:痰濁閉阻,清陽不升胸痹、泄瀉(西醫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
治法:祛痰清火,利濕止瀉。茵陳溫膽湯化裁:茵陳后下15克,澤瀉10克,竹茹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丹參30克,生芪15克,當歸10克,金錢草30克,車前草30克,薄荷10克。
結果: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7劑,腹脹減輕,便溏減為5~6次/日,余癥猶在。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痰熱未盡,故上方去補氣養血的生芪、當歸,加入祛痰清熱,寬胸理氣之全瓜蔞30克,薤白10克;清熱利濕之野菊花10克;降氣消脹之萊菔子10克;并加木香10克,煨葛根10克,加強止泄之力;連翹10克,蒲公英10克,苦寒清熱;心慌時加川芎10克,石韋10克,升降氣機。加減投服2月余,胸悶胸痛消失,飲食二便正常。各項檢查均已達到正常水平。
胸痹苔膩者,系痰濁閉塞之證,退苔膩乃取效之本,此案①“溫膽湯”并加茵陳、澤瀉祛痰除濁,清利肝經濕熱。澤瀉與車前草并有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意。②萊菔子祛痰力強,但具瀉下之力,故用煨葛根、木香,克制其瀉下之性,兼祛痰行氣,除脹止瀉。③石韋引余熱下行,從尿道排出,與川芎互用,發揮升降作用,為治心慌之特效藥對;車前草清熱利濕,驅邪外出,給痰火以出路,金錢草解肝臟濕熱之邪,促使受損肝細胞再生。④《類證治裁》云:“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為痹結也,濁陰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濁陰為痰瘀互結,故用丹參,痰瘀同治。⑤薄荷引藥入肝經。⑥連翹、蒲公英苦寒清熱不傷胃,加大祛痰力度。全方突出祛痰清熱,痰瘀同治而獲效。(沈寧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