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為《傷寒論》專治痰飲病的主方。其病機為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而為痰飲。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以之主治傷寒誤用吐下,損傷中陽,水氣上逆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短氣,身為振搖;在《金匱要略》中以之治中陽不足,飲停心下痞堅等。證雖不一,病機相同,故均以一方治之。在臨床中,張師常用其治"胃炎"、"血吸蟲肝病"、"胃潰瘍"、"癖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治胃炎病例
付某,女,68歲。
初診:1965年5月6日。
主訴:胃脘痞痛2年。
現病史:1963年初發生胃脘痞痛,逐漸加重,伴納少腹脹、口干欲飲,時作惡心、噯氣,大便稀溏,一日一行,為黃稀便。經武漢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自述1963年春節即生此疾。
檢查:舌淡紅,苔黃膩,脈滑,上脘痞硬,壓痛明顯。
分析: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竊思本病起于春節,飲食所傷可知。實為飲食損傷脾胃之陽,中陽不運,痰食內阻,日久化熱,痰熱互結,而成本病。
中醫診斷:胃痛。
西醫診斷:慢性胃炎。
治則玉溫運中陽,健脾和胃,清熱滌痰,消食化積。
方藥:苓桂術甘湯合小陷胸湯加味。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術、甘草、全瓜蔞、法半夏、黃連、枳實各10克,吳茱萸5克,焦三仙各10克。3劑。
二診:19155年5月10日。
服上方后,瀉下醬油色大便,繼之轉為黃便。胃脘痞脹,亦漸遞減。今日痞脹基本已除,胃口亦開,食量倍增,口干欲飲、惡心、嘔吐均平。仍擬上方服3劑。
二、治"胃潰瘍"病例
蔣某,男,42歲。
初診:1965年3月2日。
主訴:胃脘疼痛已4年。
現病史:述1963年春,酒醉后,即生胃痛。反復發作,逐漸加重。現中脘有一硬塊,胸脘連腹飽悶脹痛,納食減少,形體日瘦,精神疲乏,四肢困重。武漢某醫院診斷為胃小彎潰瘍。亦有作肝腫診療,更有疑為腫瘤者,屢治無功,因來就診。
檢查:舌淡紅,苔淡黃厚膩,脈弦緩而結。中脘積塊堅硬高突,按之痛。曾在武漢某醫院做鋇餐拍片,發現胃小彎側有一黃豆大龕影。
分析:脈弦主痰飲,緩主脾虛,結主積聚。今脘中高突,納食雖少,尚能勞動。如謂肝腫,必現黃疸;如謂胃病,則必嘔吐便閉;如謂癌瘤,則必劇痛。從脈癥合參,乃水飲寒濕之邪結聚不化,郁而化熱,結于中焦,所以經常脹痛。
中醫診斷:飲癖。
西醫診斷:胃小彎潰瘍。
治則:擬仲圣溫和之法,加苦降辛開之品。
方藥:茯苓15克,桂枝、厚樸、干姜、法半夏、生白術、炙甘草、枳實、陳皮各10克,酒炒黃連5克,大棗5枚,生姜5片。一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如無不良反應,可續服至病愈為止。
9月20日來函云:"購藥10包,依法煎服。服藥3劑,氣平不痛;服藥7劑,飲食增加,消化力強;服藥10劑,精神日強,身體日壯,諸癥皆平。惟覺浮腫,想系久未休息之故。1周后,腫消病除,至今無恙。"
三、治"癖積"病例
宋某,男,52歲。
初診:1964年2月20日。
主訴:中脘積塊五載。
現病史:5年前,發現中脘積塊,經常作痛,按之更劇,伴面肢浮腫,動則喘促心悸,氣短不續,食少腹脹,二便正常。幾經檢查,皆疑為腫瘤,但未開刀探視。
檢查:舌淡紅苔白膩,脈結代;中脘積塊,大如盤狀,邊緣鈍圓。
分析:患者素喜飲酒。由于中陽不足,水氣停蓄,結為痰飲,久則凝固成塊。
中醫診斷:癖積。
治則:宗金匱治痰飲法,"當以溫藥和之",合甘溫苦辛為劑。
方藥:茯苓、白術各15克,桂枝、姜半夏、陳皮、甘草、枳實、厚樸、干姜各10克,川連炭5克,生姜3片,大棗3枚。
二診:1965年3月3日。
服上方10余劑,中脘堅塊全消,各恙皆除。擬香砂六君子丸善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